偏远地区教师
(Baonghean)-除了一次去县里参加教师竞赛外,魏氏公老师连续12年没有离开过边境地区。对她来说,这片土地上的学生们就像是亲密的朋友,如同血脉相连……
1996年,周溪二小(周溪-孔强)的魏氏公老师从义安山区高中毕业。当时,她只有19岁,却依然心怀梦想,于是选择了芒隆民族寄宿学校(奇山校区),开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播撒文字”的事业中。据朋友介绍,这片土地海拔超过1400米,常年云雾缭绕。每天清晨,蒙族村落便出现在云雾之中,而到了下午,便被云雾笼罩,如梦似幻。
当时,通往芒隆乡的道路主要是土路。也有人拉人力车,但有时很难找到愿意载他们的人,所以他们只能步行往返于芒隆乡和县城之间。路程将近五十公里,但这并没有让这位年轻的老师犹豫不决!
清晨醒来,她匆匆吃完糯米饭,又带了一包午饭,便匆匆出发。通常,天色还很早,天还没亮,山路还笼罩在浓雾之中。她一路走来,直到下午六点才到达孟县镇。她得在这里过夜,第二天早上再坐车回安溪乡昆强村的家。
那是丛老师和芒龙学校许多离家在外的同事们过春节、过暑假或出差回家的旅程。
魏氏公老师。
选择这样一个居住空间和文化习俗都陌生的地方,她没有预料到会遇到这么多困难。气候恶劣,冬天通常又冷又漫长。刚入秋,晚上她不得不盖着棉毯,睡在床垫上取暖。当时,这个高原公社仍然盛产鸦片,家长们宁愿送孩子下地干活,也不重视教育,于是她不得不加入政府的行列,动员民众禁鸦片,送孩子上学。此前,苗族人曾与京族、泰族等民族约定在同一天庆祝春节。渐渐地,他们也听从了政府的安排,因为他们看到了吸毒的危害和学习读写的益处。
课余时间,她还利用时间学习蒙语,短短时间就掌握了相当流利的蒙语,可以用母语与学生和当地人交流。
高地教师们还要克服的另一件事是思乡之情和思念爱人。那时,人们想要交流或表达感情只能写信。对她来说,每年只有几次机会回家看望父母和爱人。
直到1999年初,婚后她还要长途跋涉数百公里回到学校。如今,在另一份鼓励之下,她的新婚丈夫罗文班决定跟随她到工作单位帮忙。村民们帮他们在学校附近建了一间小茅草屋。每天,她去上课,他则下地干活、养鸡,并帮妻子做家务。1999年至2001年的两年间,他们搬了两次家。每次她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小两口的房子也随之搬迁。这些偏远地区距离公社中心几十公里,出行主要依靠步行,所以他每次都跟随她到偏远的地方,以便照顾妻儿。她回忆起1999年第一次在芒隆“天门”与蒙族人民一起过春节的情景。那里有白色的梅花、红色的桃花、笛声,还有蒙族少男少女抛包寻偶的歌声……他们就这样结为“活夫妇”。
2001年,她调到周溪二小学。周溪是一个山区边境公社,她被分配到溪布村的学校任教,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丹莱族人。虽然搬到了丈夫的家乡,但学校离家仍有20多公里,于是班先生和妻子收拾行李,到学校借地盖了一间茅草屋,然后和妻子住在一起。他还养鸡养猪来补充收入,并照顾他的大儿子。
回到新学校,他们又成了“寄宿”夫妻。后来,儿子长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需要父亲照顾,父亲便回到白高村,修缮家里的老房子,和儿子一起生活。只有她留在了“农村”。好在当时学校有教师宿舍,而且可以骑摩托车进村,所以每个周末,她都能回到丈夫和孩子身边……
高地教师每年开学时的一项任务是劝说家长送孩子上学。对于与外界接触少、文化水平低的丹莱族人来说,这项任务尤其重要,尤其是在每个假期之后。在珠溪边境公社内村工作的12年里,丛老师曾在偏远的溪农村任教3年。溪农村是丹莱族最偏远的学校,也是少数几个与其他社区隔绝的村落之一。过去,没有边境巡逻路,去溪布村只能骑摩托车,之后还要步行2-3个小时才能到达溪农村。为了保证学生人数,每次上课前,丛老师都会去每个学生家打电话,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去上课。放学后,胆子最大的师生还会来捐蔬菜和米饭,和老师一起做饭。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溪农村的丹莱学生。
她刚来的时候,还没有人参加优秀教师评比。2001年,她刚到学校就报名参赛,成为学校第一位优秀教师。她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鼓励女学生La Thi Trang(溪布村)参加区优秀学生评比的活动。Trang数学很好,上课也很大胆,但当她被选入校队时,她却逃跑了。老师花了几乎一上午的时间才在竹屋里找到她,她身上盖着毯子,又花了几天时间哄她同意参加。在优秀学生评比中,这位学生获得了鼓励奖。这仅仅是一个成就,但对于这个偏远村庄的Dan Lai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鼓励。
在偏远的乡村忙碌,她似乎无暇顾及家人。儿子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童年。那段时间,孩子缺乏母亲的关爱和照料,生活封闭,不敢与朋友接触,并逐渐患上抑郁症。她悲伤地说:“得知儿子的情况后,我曾想过辞掉工作回家照顾他。但后来又想,如果我辞职,家里会更加困难。在学校工会的鼓励和丈夫承诺会更好地照顾儿子的鼓励下,我心里稍稍踏实了一些。现在,我只希望有一天,儿子能够和睦相处,更加自信……”
凭借她的努力,2011年,魏氏公女士被教育培训部部长范武仑授予教育事业奖章!
我去看望她,那是一个初秋的日子。当时,老师和学生们正在为新学年做准备。在暑假的两个月里,她设法建起了一栋四层的房子,取代了那栋破旧的木屋。她说:“房子还没建好,我们得开始动工了。” 她的丈夫用一句低地人的口头禅鼓励她:“亲爱的,土豆慢慢地会熟的!” 我脱口而出:“如果现在你不得不搬到很远的地方去教书,我还会像以前一样和你一起去‘露营’吗?” 他看着若有所思地坐着的儿子说:“等他再长大一点,懂得独立生活就好了!”
像溪农村这样的偏远村庄很快就能通路了。那些为了到达偏远村庄而整天步行的艰苦日子,如今已成为回忆。对丛女士来说,她一生中最艰难的“播种书信”的日子,或许已经结束了!
文章和照片:Huu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