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即将第 104 次剥开春节蛋糕。
(巴恩赫安)——卢文图先生已年过百岁,但他依然记忆犹新,从年轻时到为了班韦水电站放弃房屋和田地的岁月。在新的家乡,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是子孙后代以及清章县玉林乡农村村民的支柱。
陌生人的出现似乎打断了卢文屯先生的思路。我们问道:“先生您好!您今年多大了?” 屯先生不慌不忙地回答:“以前泰国人过年不计年龄,不计年份,只计剥了多少次春节粽子。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剥了103次春节粽子了。”
![]() |
卢文图先生的意识仍然十分清醒,可以独自在家里走动。 |
Tum先生看起来相当机灵,不用拐杖就能在屋里走动,但他的耳朵有点听不见,视力也不太好。事实上,一开始我们并不相信他已经这么大了,因为过去高地的人们常常记不清自己的年龄。Tum先生的三女儿Lu Thi Tan女士(生于1960年)读懂了来访者的心思,开始寻找父亲的相关文件。
“从家乡搬到这里的时候,有些文件被弄湿了,有些文件丢失了,找不到了,只有这些东西留了下来。”陈太太说。在这些文件中,有一件东西可以印证陈先生的话:1971年越南合作社中央理事会颁发的合作社会员证。这张证件上已经深深地印上了岁月的痕迹,只有两面封面是折叠在一起的,内页已经不见了,会员的姓名也丢失了。
其他信息,例如卡号、合作社名称、入社日期以及社员签名,要么已经没有记录,要么因为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墨迹已不复存在。唯一留下的信息是一行字,写着现住地是金田乡,当时的年龄是57岁。如果将这个年龄加上47(从1971年到2017年),那么Tum先生关于他在春节期间剥了103次粽子的说法是正确的。
![]() |
![]() |
卢文屯先生于 1971 年颁发的会员卡。 |
谭先生兴致勃勃,兴致勃勃地讲述着搬到安置区后的生活,以及在新家乡过春节的情景。十多年前,当他听说自己的村庄要搬迁到200多公里外,远在清章县的安置区时,起初他一点也不高兴,反而有些担心。因为他已经和金仙这片土地结下了多年的情缘,从熟悉的溪流到熟悉的森林。
但后来,公社和区里的官员来劝说他,把山林和村庄交给国家用于水力发电,以释放家乡的潜力。他觉得这很合理,便同意了。他还记得十多年前的那一天,房子被拆掉,做成了木筏,顺着南农河顺流而下。木筏离开码头,顺流而下时,图姆先生坐在那里,回头望着老房子的地基。木筏已经漂流很远很远了,但他仍然回头……
那一年,在新家乡度过的第一个春节,难以言表。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生活依然充满坎坷的焦虑。许多人灰心丧气,回到故乡,但图姆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知道这是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所以他鼓励子孙要坚定不移。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 |
卢文屯先生儿孙团聚的喜悦。 |
如今,一切都开始步入正轨,就像高原上的水车开始转动一样。“我没有儿子,但我有五个女儿,她们都很孝顺父母,总是听我的教诲。很多人说我很幸福,幸福是因为我身体健康长寿,幸福是因为我的孩子和孙辈们孝顺善良。”——卢文屯先生分享道。如今,他有12个孙子、15个曾孙和6个玄孙(也叫“chật”),这意味着他的家现在是一个五代同堂的大家庭(五代同堂,住在一栋房子里)。
第五代人出生并成长于玉林,他们对先辈们来此探索的乡村怀有深厚的感情。目前,Tum先生与Lu Thi Tan女士一家生活在一起。生活谈不上充实,仍然有很多事情需要操心,但一家人总是幸福而温暖。
当被问及长寿秘诀时,卢文图先生回答道:“说实话,没有什么秘诀。我年轻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长大后,我参军入伍,又回到农场工作。现在,我和子孙们生活在一起。我只懂得像蜜蜂筑巢一样辛勤劳作,永远爱我的子孙,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并且不酗酒……”
2017年春节将至,吕文屯先生将迎来第104次剥春饼,也是他在新家乡的第十个春节。他已经无力挨家挨户地走访,但听到锣鼓声、排箫的悠扬旋律、五句诗和溪水般的旋律,他的内心更加激动和愉悦。虽然他已年事已高,但他的心灵依然鲜活,如同春天到来时,一棵大树萌发新叶。
丛健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