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之门,圣地
(Baonghean) - 一路跋涉,来到南农河和南莫河的源头,在拉姆河的源头享受了节日的喜悦,如今正值初春,我决定“驱车”前往拉姆河汇入大海的会门。连日的风雨之后,一个午后,春光明媚的景象突然出现,沿着生态路线(拉姆河沿岸的道路),我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一片蕴藏着众多文化“沉淀”的土地。
(Baonghean) - 一路跋涉,来到南农河和南莫河的源头,在拉姆河的源头享受了节日的喜悦,如今正值初春,我决定“驱车”前往拉姆河汇入大海的会门。连日的风雨之后,一个午后,春光明媚的景象突然出现,沿着生态路线(拉姆河沿岸的道路),我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一片蕴藏着众多文化“沉淀”的土地。
兰河在汇入东海之前,风光旖旎。它流经南农河和南莫河的数百个急流,最终在楚饶河(Tuong Duong)汇合,并“孕育”出一条与乂安文化息息相关的河流。从这里顺流而下,兰河汇入了会原河、昆河(孝河)、江河、鲁河、罗河以及其他数百条河流,最终汇入东海。这条河流从楚饶河出发,绵延200多公里,不知疲倦地冲刷着泥土,灌溉着农田、甘蔗田和桑园,完成了它的“使命”,所以才如此悠闲地流淌,最终汇入大海,这是真的吗?
民间传说中,河口和海口是神圣的文化圣地,这里常有才华横溢的人物出现,留下他们的名字。欣赏着会江的景色,我心想,这片位于波涛汹涌的土地上,一定也蕴藏着许多文化“沉积”,孕育出许多名垂青史的人才。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陈文老师。
一睹议会门的风采。
在这位终身致力于讲课、读书和写作的老师的相当简朴的房子里,先生。
根据陈文南先生收集的文献,会门地属于永营府,是大越民族的东南前哨。后黎朝时期,太尉阮淑慧(阮太嗣阮国公阮熙的长子)被任命为陈守义海门(掌管从三山到会门的12个海港),并在此设立海军总部。此后,大越历代封建王朝都选择此地作为海军基地,保卫国家主权和领海。也就是说,这里是前哨之地,是保卫国家免遭外敌入侵的战略要地。
会村被称为圣地,因为过去这里有许多文化和精神建筑,展现了当地人民丰富的传统和信仰,他们常年“食浪为乐,随风而语”。每个村庄都有一套公共房屋、佛塔和寺庙系统。
其中最突出的是东海宫和古白庙。14世纪前后,古单村和禄寿村(现福寿乡)的人民建庙祭祀英雄叶侨和沙海大王黄世通,尊他们为河运祖先。至18世纪中叶,河边的小庙才由古单村右都督阮友政(1741-1787)扩建,他动员民兵修建了东海宫。古白庙是祭祀村里守护神范辉大夫的地方。古白村范氏族谱记载了一对母子从兴安农村乞讨到会门一带的故事。母子俩进入了村里一个富裕的家庭。
看到范龙英俊聪慧,房主便想收养他,供他上学。范龙礼貌地感谢房主的善意,并表示他不想让母亲孤身一人乞讨。只有当挚爱的母亲被雇佣来帮忙时,他才会留下来。房主被范龙的孝心感动,同意让母子俩继续留在自己家中,并给他改名为范辉,希望他能事业有成,前程似锦。
范辉的养父对他的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将他送往邻村的一位老师家中学习。范辉天资聪颖,学识渊博,在短时间内便赶超同龄人。弘德二十四年(1493年)贵素年,范辉进京应试,并考中了状元。朝廷为他举行了祭祖仪式。范辉中举后,被朝廷任命为官。
任期结束后,他带着全家迁居古白村。范辉在这里帮助村民开垦土地,扩大生产。他去世后,古白村的村民尊他为清黄,并修建庙宇祭祀,每年举行祭祀活动。随着历史的变迁,东海宫和古白庙在20世纪初先后倒塌。
陈文先生
修复后的古白寺气势恢宏,占地700平方米,内有各种祭祀用品,以及横匾和对联。经过多年的等待和期盼,自2003年以来,古白族人民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敬拜、表达灵性、加强社区团结的场所。
在古拜寺院前,Nam老师还强调,会门不仅是“火线”、“圣地”,更是学习之地。
仅福寿乡一地就为国家贡献了14位封建王朝的大学者,他们的名字都被载入金榜,其中包括范辉博士(1470-?),他在黎圣宗时期考取了三等博士学位,曾任工部都督苏忠,并出使明朝;阮友政(1741-1787),文武双全,曾任兵部尚书、太傅,被封为邦官公;阮玉(1815-?)在阮朝绍治年间(1841年)考取第二好博士学位,担任督索安之职……据说爱国人士潘佩珠生前曾回到姑丹村任教,激发爱国热情,选拔优秀青年出国寻找救国之道。
渔船满载着鱼群从大海归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会门前,浩瀚的大海在向你招手。旁边是正在快速建设发展中的卢门镇和荣市。我突然想到,凭借着丰富的传统,以及现有的潜力和优势,这片位于林江下游的土地上的生活,未来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