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重逢

April 24, 2013 11:06

(Baonghean.vn)-时隔6年多,在媒体和记忆搜寻中心的帮助下,这位受伤的士兵终于找到了战友临终前的承诺——妻子和孩子。

对队友的承诺

《先锋报》、《全民报》、《九战平报》和乂安省等报社的读者,以及荣市(乂安省)雄勇坊的民众,对这位战争伤残军人并不陌生。他身体残疾率高达81%,领取国家工资,享受看护制度,但对他来说,“残疾但不废”,因为只要身体健康,就能工作。他做着人力车夫,挥汗如雨,把积攒下来的钱装进竹筒里,用来支付长途跋涉回到广治省旧战场寻墓、烧香拜谒战友的费用。他就是邓诗玉——日记《无边无际的蓝天》和前往广治省寻墓之旅的作者。

2013年4月中旬,在荣市雄勇坊中同街阮氏玉先生的私人住宅里,住着住在南定市禄河坊太平街61号的刘氏红芳夫妇和住在河南省富里县北清州安置区的儿子阮光平。他们前往乂安省拜见阮氏玉先生。阮氏玉先生是阮氏玉先生的战友,也是阮氏玉先生父亲在1972年广治战场惨烈岁月中的结拜兄弟——阮清明烈士。



Phuong 女士和她的子女(双方)以及 Ngoc 先生和他的妻子

故事始于1972年5月与敌人的一场激战,当时的副连长阮玉师长指挥了战斗,一枚集束炸弹落在战场上,阮玉师长被埋,身负重伤。阮清明与队友将他挖出,送往北方救治。到达永灵营后,阮清明师长在返回部队前,将一张妇女抱着不满1岁小孩的照片交给阮玉师长,并说:“这是我的妻儿(阮清明师长比阮玉师长大5岁),战场这么惨烈,不知道他们能否活着回来,这张照片给你留着,如果我死了,你还活着,设法找到我的妻儿,好吗……”照片背面写着“1971年11月14日,地址:Kien Khe - Thanh Liem - Nam Ha,石灰石企业1号”。

在永乍医院治疗期间,阮玉先生得知明牺牲的消息。失去结拜兄弟的痛苦令阮玉先生悲痛万分,他不得不躲避军医站返回。战友们把他抬到明的墓前,明的墓地被埋葬在艾图军需站附近。阮玉先生确认于1972年5月27日牺牲。1972年7月初,在另一场战斗中,阮玉先生身负重伤,不得不离开战场返回后方疗伤。

阮玉先生的双腿、双臂和头部均骨折,致残率高达81%。战争结束后,阮玉先生回到家乡,但身体状况却日渐衰弱。他思念战友,却无能为力,因为当时生活极其艰难。阮玉先生对明的忠告深感忧虑,但当时他还没有找到明的墓地,所以阮玉先生一直没有与家人联系。他仍然小心翼翼地保存着明妻儿的照片,希望能够找到明的墓地……

回到义安后,他骑摩托车第三次摔断了腿。阮先生按照照片背后的地址寄了一封信,却没有收到任何回信。在战乱中,许多信件和纪念品都丢失了,但奇怪的是,烈士妻儿的照片却毫发无损。阮先生把照片和相关信息打印出来,寄给了CCB报、陆军报、河南报、中央电视台和“重温记忆”节目,希望能够找到阮清明烈士的妻儿——芳和平。数月数年过去,寻亲之路最终走到尽头,当他找到河南的旧址时,却失去了踪迹。阮先生感到失望,心想只能放弃。突然,秋媛女士的助手打来电话,告诉他阮清明烈士的妻儿找到了。阮先生喜极而泣。当他了解到有关 Minh 先生妻子和孩子的情况时,Ngoc 先生打电话告诉他,当他还在广治战场时,他和 Minh 烈士之间的事。

荣市团聚

说回阮清明烈士妻儿的故事。1972年中旬,接到C10D15E284F367部队的阵亡通知,阮清明同志因公殉职。当时,阮平刚满一岁,方女士是河南省一家林场的工人。听到独子牺牲的消息,阮清明烈士的父母悲痛万分。他们只生了一个儿子,但儿子响应祖国的神圣召唤,参军杀敌。他们以为国家会安宁,儿子会回来赡养父母,养老,却不料,儿子却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想到家中的长孙,爷爷奶奶便和儿媳妇商量,要把孙子接回家抚养。

丈夫的牺牲让她心痛不已,但她也为日夜盼望儿子消息的公公婆婆感到惋惜。她强忍泪水,把儿子交给了他们,然后回到林场工作。然而,就在她回去探望儿子的那天,祖父母却把平带走了。她四处寻找了一年多,却始终没有找到儿子。她知道祖父母害怕失去孙子,于是不得不重返工作岗位,嫁给了同一家农场的一名工人。

中学时期,平患了重病,持续高烧。由于祖父母年老体弱,住处远离医院,加之当时正值战乱时期,无法及时救治,平半身瘫痪,七年级时不得不辍学。

平17岁时,祖父重病去世。两人靠着烈士母亲的部分抚恤金相依为命。1994年,他的祖母被国家授予“越南英雄母亲”称号(平的祖父也是一位老革命干部)。祖母年老体弱,无力照顾母亲,平被送往河内巴维的康复中心。在那里,他学习缝纫,但左手瘫痪,无法缝制衣服。27/7企业同情平的残疾,聘请他担任兼职保安,以赚取收入维持生活。他还住在康复中心时,一位朋友偶然给了他关于母亲的信息。平欣喜若狂,决心要找到母亲,但他既无钱又身有残疾。一位好心的女子见Binh残疾,便将他带回家,给他吃的,照顾了他一段时间,并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Binh。

祖母去世两年后,平找到了母亲。生活虽然依然贫困,但已经稳定下来。今天,在荣市市中心,见到父亲的战友,平和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虽然父亲的坟墓尚未找到,但对于像平这样的残疾孩子来说,见到父亲的战友,聆听父亲在战场上奋战的岁月,也是一种鼓励和安慰,激励他克服残疾,好好生活,不辜负父亲的牺牲。

(根据邓诗玉先生和方女士以及平先生母子的故事记录)


河灵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感人的重逢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