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老师的一生
(Baonghean.vn)——70多年前,一位来自兴原县的男孩流浪到祥县(昆强、祥阳、奇山),参与了扫盲活动,为驱逐村里的“无知敌人”做出了贡献。对他来说,那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至今,村民们仍然称呼他为“涂老师”。
从一个仆人男孩开始……
十一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回到了东福(Con Cuong),寒风正“敲响”高地村庄的大门。穿过福村,我们看到吴光图先生坐在自家高脚屋的门廊前,残废的双腿蜷缩着,苍老的身躯佝偻着。“这不是我的房子,事实上,我没有房子,也没有自己的家人。这是我一个朋友、一个兄弟的房子,他去世了,我和我的孙辈们还住在这里。”他吐露心声。
![]() |
当吴光祖先生讲述自己的流浪生活时,他的脸上突然变得沉思起来。 |
吴光祖先生(生于1938年)出生于兴原县多安乡多安乡(现为兴原县雄美乡)。他有八个兄弟姐妹,父母务农,生活十分艰苦,全家难得吃上一顿饱饭。1944-1945年,日军强迫我族人民毁掉稻田种植黄麻,稻米绝收,木薯、玉米和土豆也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生活更加艰难。
全村全社陷入贫困,饥荒肆虐,村里的人开始饿死。他的父母也奔波劳碌,四处奔波为孩子们寻找食物。但在那种混乱饥荒的局面下,他们走到哪里,就看到哪里有人在挨饿。涂先生的弟弟妹妹、姐姐姐姐、哥哥们在父母无助的扶持下,相继晕倒去世。小涂先生也逃脱不了饥饿的折磨,饿得两眼发黄,饿得四肢无力,饿得神志不清……
后来,吴光祖先生长大后才知道,那是一场历史性的饥荒,夺走了越南200多万人的生命。他的兄弟姐妹全都饿死了。当时,有人来到他父母家,要买下那场饥荒中最后一个孩子——吴光祖。
这场买卖,是1945年初的一天,吴光图七岁时,根据一份合同完成的。从此,他离开家人,离开家乡,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
吴光图乘船沿拉姆河逆流而上。这趟旅程将这位7岁的男孩带到了Tuong宫,成为当地一个富户的仆人。他接受了药物治疗,但疾病让他的四肢逐渐萎缩,变得畸形。
作为富户的仆人,吴光图和其他境遇相同的人必须辛勤劳作。从放牛、割草、清理田地,到夜间舂米。70年过去了,吴光图先生仍然记得那首描写仆人生活的诗:“日日坐在瓮边,倚着柱子,汗流浃背。”
多年参与“扫盲”
多年的仆役生涯让吴光图有机会学习读写。由于主人聘请了一位老师教孩子们学习国语,吴光图先生便背诵了下来。在家,老师教他每个字、每个句子;在外,吴光图则埋头苦读,专心致志。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学得很快,没过多久,就学会了押韵和造句。
由于不允许在黑板上练习写字,也没有书,他只能在米钵周围的地上练习写字,写完擦掉,擦掉再写。老师发现后,对这个残疾男孩的自学能力感到非常惊讶,于是悄悄地帮助他练习阅读和写作。经过大约两三年的“接力”学习,吴光图已经能够流利地读写了。
![]() |
涂先生有个习惯,就是坐在吊脚楼的门廊前,眺望下游的道路。 |
一段时间后,那些支持地主和富户的人都获得了解放。吴光祖已是年轻人。他那些有着相同命运的朋友大多在祥县(包括如今的祥阳县、奇山县和昆强县)有家,大家都对回归的日子充满期待。
杜先生静静地坐着,陷入沉思。朗维南先生——一位朋友,一位兄弟,同时也是佣人——理解这位可怜人的感受,便邀请吴光图到自己家住。两人收拾行囊,前往福村(东福乡,昆强县),彼此视如亲兄弟。南先生的孩子们个个彬彬有礼,举止得体,称呼杜先生为“叔叔”。
政府大力推广扫盲运动,鼓励识字者开办学习班,为周边村民授课。当时,由于东福村地处偏远,地势险要,被群山、隘口和河流隔开,识字的人寥寥无几。吴光祖先生凭借在富裕家庭工作时学到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开办学习班,为村民授课。
教室就地而立,老师用残缺的手认真书写每一个字母,学生们则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每一个笔画和发音。就这样,年复一年,涂先生记不清自己办了多少个扫盲班,让多少学生学会了读书写字,获得了“文明之光”的照耀。涂先生的贡献得到了村民们的感激和认可,国家也授予他二级抗战勋章。
![]() |
涂先生受到了郎世英先生和夫人的悉心照顾。 |
当东福县的教育标准化时,由于没有上过学,也没有学历,杜先生没有被聘为教师。郎维任先生的家人再次与他共患难,照顾着他们的朋友和兄弟。任先生去世后,郎世英先生(任先生的儿子)和他的妻子继续抚养着他们的结拜叔父,直到今天。
吴光图先生停下讲述,目光凝视着前方的道路。他吐露心声:“每天我都坐在家门前,遥望故土,抚慰着内心的宁静。每当我回想起开办班的岁月,我都感到无比欣慰……”
丛健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