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静维民歌和丹民歌:提升传播水平
(Baonghean)——11月24日,在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九届会议召开。在此次会议上,越南义静民歌被正式评为代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顾这一独特民间文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历程,我们理应期待它取得最好的结果。来自义静田野和河流的歌声,很快将有机会被世界所知,并携手保护……
![]() |
林河上的薇之歌。摄影:Sy Minh |
义静渭民歌和庵民歌诞生于这片世世代代饱含深情的土地,是这里人民深沉的心声。这片远离历史变迁的土地上,孕育着独特的生活习性,并融入了外来文化的交汇,赋予了义静渭民歌和庵民歌独特的魅力,使其独具特色,难以复制。此外,这里人才辈出,名人辈出,他们直接参与了民歌的创作和演唱,因此渭民歌和庵民歌曾辉煌一时,歌词也极具文学价值。这赋予了渭民歌和庵民歌持久的内在生命力。
![]() |
歌唱织物行会。 |
相关新闻 |
---|
![]() |
维达姆民歌节上的表演
不仅专业机构,全省各地的民众也积极致力于保护和弘扬珍贵的民歌遗产。近年来,我省正在建设和推广“义安民歌俱乐部”模式,这是传承义安民歌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些俱乐部的蓬勃发展,源于淳朴劳动人民的热情。在那里,我们见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依然日夜不停地教子孙后代吟唱古老的民歌。
虽然歌声不再清脆流畅,但正是老人们将民歌的热情传递给了如今的年轻人。杜良镇民歌社的陈氏花女士(73岁)从小就加入了民歌社,以满足她对质朴深情的旋律的热爱。过去,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她常常用渡船歌和划船歌唱摇篮曲;她也常常用简单的歌词教导自己的子孙。又如,近八十岁的门罗镇义海坊艺人阮景平,依然勤勤恳恳地骑车逐村赶亲、录歌、吟诵……至今,他已创作了数十首歌曲和许多民歌,收集并谱写了近十首会门和门罗沿海地区渔民的吟诵和六首小调,例如:《好歌谣》、《好郎木》、《好歌谣》……
![]() |
义静维、坝民歌歌唱比赛 |
除了舞台表演形式的有效支撑外,近年来,义静民歌还通过电视、学校等开展民歌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这也是民歌真正活在生活中,变得有血有肉、成为精神食粮、成为现代人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的途径之一。
自1985年起,义安文化艺术学院开始编写义静民歌及其他地区民谣的教材。民歌被纳入声乐系并成为必修课,所有毕业生都会唱民歌。1996年,义安广播电视台与文化体育旅游厅配合,在每月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开设“民歌教学”专栏。1999年,教育培训厅与省广播电视台配合发布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歌演唱运动的联合文件第137/CV-LT号。全省小学、中学、高中,包括大学、学院和职业高中的民歌演唱运动蓬勃发展。民歌演唱运动发掘了大批艺术人才。 2012年荣获“首届义安民歌俱乐部节”“最佳青年民谣艺术家”奖的郎森中学六年级C班学生阮国宝(金莲,南丹)说道:“我能唱民歌,了解很多旋律和体裁,这都多亏了我的母亲。我母亲是学校的民歌老师,她把对民歌的热情和浓烈的爱传递给了我。我母亲用民歌教我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用摇篮曲表达她的爱和关怀……就这样,民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的心中。”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0月,首届义静中学生维族和庵族民歌大赛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省16个县市的53名学生参赛。南丹金莲朗森中学音乐教师阮氏梅兰女士表示:“大赛是一项富有针对性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文化精神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它是传承和弘扬维族和庵族民歌的有效途径,对年轻人,特别是在校学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实用价值。这是我们携手传承和弘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的途径。”
为保护和弘扬乂安民歌遗产价值,近年来,我省指导文化体育旅游厅等有关部门、直属单位积极参与。具体包括:自1976年起,我省组织召开了关于民间音乐剧向民族传统戏剧方向发展的音乐实验方向的科学研讨会。1984年,我省召开了第二届乂安民歌科学研讨会,确定了乂安民歌戏剧的发展方向。1987年,我省召开了第三届乂安民歌戏剧科学研讨会,继续开展民歌戏剧发展方向的研究工作。2002年,我省文化体育旅游厅与戏剧学院联合举办了乂静民歌戏剧30年科学研讨会,总结了民歌戏剧研究和实验的历程,提出了继续发展民歌戏剧的方案,打造具有乂安特色的新型戏剧。 2011年,在荣市举办了“保护和弘扬乂安民歌、维歌和民谣价值科学研讨会”,研讨会旨在肯定乂安民歌、维歌和民谣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特征,认识到其优良价值,并提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乂安民歌、维歌和民谣列为亟待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2年起,在组织研讨会的同时,该省举办乂安民歌、维歌和民谣节。该节日每年5月举行,旨在庆祝胡志明主席诞辰和先村节。这是吸引全省众多民间团体参加的节日之一,表演者众多,作品种类繁多,质量不断提高。
为了维护和进一步提升民歌俱乐部的有效性,2006年,南丹县人民委员会颁布了“保护和推广义静省民歌中维方威民歌”项目,其中制定了具体的机制和政策,包括在地方收集、教授和建立俱乐部。鼓励、激励和支持部分社会资金用于俱乐部的活动。例如,演州县已建立了初步的民歌俱乐部扶持机制。成立后,该县将投资300万越南盾用于购买乐器和演出服装。同时,每年为会员和俱乐部负责人举办培训课程。未来,文化中心将继续建议县人民委员会在基层建立更多俱乐部,并为这些俱乐部的维护和发展提供适当的机制和政策。
关于保护和弘扬义安省民间文化遗产工作的几点意见:
人民艺术家洪吕——一位热爱民歌、因民歌成名的艺术家——肯定地说:“近年来,义静民歌深受民众喜爱。如今,义静民歌在社区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真正成为各阶层民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如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义静民歌、民歌和民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歌将在民众心中持续发展,并得到广泛的传播……”
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