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静维民歌和丹民歌:提升传播水平

November 26, 2014 07:42

(巴恩赫安)——11月24日,在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九届会议举行。在此次会议上,越南义静民歌正式被评为代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顾这一独特民间文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历程,我们理应期待它取得最好的结果。来自义静田野和河流的民歌,很快将有机会被世人所知,并携手保护它们……

Hát ví trên sông Lam. Ảnh: Sỹ Minh
林河上的薇之歌。摄影:Sy Minh

义静渭民歌和庵民歌诞生于这片世世代代饱含深情的土地,是这里人民深沉的心声。这片远离历史变迁的土地上,远离外来文化潮流的交汇,孕育了义静渭民歌和庵民歌独特的韵味,使其独具特色,难以割舍。此外,这里人才辈出,名人辈出,他们直接参与创作和演唱,使渭民歌和庵民歌经历了辉煌时期,歌词也富有文学价值。这赋予了渭民歌和庵民歌持久的内在生命力。

Dân ca ví, dặm Nghệ Tĩnh trong đời sống của người dân xứ Nghệ.
歌唱织物行会

相关新闻

除了收集和研究维族和旦族民歌的体裁外,表演和教学形式也为保护和弘扬这一独特文化形式的价值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义安民歌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原义安民歌剧院)不仅致力于保护,也致力于弘扬祖国的维族和旦族民歌遗产。正是这些传统旋律,中心的艺术家和演员们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新的节奏、新的歌词……为全国各地专业戏剧节上的许多剧目打造了“金字招牌”,例如:《梅实垸》、《暴风雨中的圆形足迹》、《从渭河和庵民歌中成长起来的名人》、《回顾过去》、《一棵不能成山的树》、《刽子手》、《生命的隐秘角落》、《黑暗中的种族》、《人民的话,国家的话语》……中心的每一位艺术家和演员也是积极的宣传者,为渭河和庵民歌插上翅膀,让它们传遍全国。乂河民间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副主任、人民艺术家洪流表示,民歌剧《人民的话,国家的话语》创造了1000多场的纪录,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维达姆民歌节上的表演

不仅专业机构,全省各地的民众也积极致力于保护和弘扬珍贵的民歌。近年来,我省正在建立和推广“义静民歌俱乐部”模式,这是传承义静民歌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些俱乐部的建立,源于淳朴劳动人民的热情。在那里,我们见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他们依然日夜不停地教子孙们唱着古老的民歌。

虽然他们的歌声不再清脆流畅,但正是老人们将民歌的热情传递给了如今的年轻人。杜良镇民歌社的陈氏花女士(73岁)从小就加入了民歌社,以满足她对简单深情旋律的热爱。过去,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她常常用渡船歌、船歌唱摇篮曲;她也常常用简单的歌词教导自己的子孙。又如,年近八旬的门罗镇义海坊艺人阮景平,依然勤勤恳恳地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去求亲,录下歌曲和民歌……至今,他已经创作了数十首歌曲和许多民歌,收集并谱写了近十首会门、门罗等沿海地区的民歌和渔民民歌,如:《Ho Xon Noc》、《Ho Lang Moc》、《Hat Ba Doi》……

Hội thi Tiếng hát Dân ca Ví, Dặm Nghệ Tĩnh
义静维和坝民歌歌唱比赛

除了舞台表演形式的有效支撑外,近年来,义静民歌还通过电视、学校等开展民歌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这也是民歌真正活在生活中,变得有血有肉,成为精神食粮,成为现代人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的途径之一。

自1985年起,义安文化艺术学院开始编写义静民歌及其他地区民谣的教材。民歌被纳入声乐系并成为必修课,所有毕业生都会唱民歌。1996年,义安广播电视台与文化体育旅游厅配合,在每月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开设“民歌教学”专栏。1999年,教育培训厅与省广播电视台配合发布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歌演唱运动的联合文件第137/CV-LT号。全省小学、中学、高中,包括大学、学院和职业高中的民歌演唱运动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艺术人才。 2012年“首届义安民歌俱乐部节”上荣获“最佳青年民歌艺术家”奖的郎森中学六年级C班学生阮国宝(金莲,南丹)说:“我能唱民歌,了解很多旋律和体裁,这都多亏了我的母亲。我母亲是学校的民歌老师,她把对民歌的热情和浓烈的爱传递给了我。母亲用民歌教我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用摇篮曲表达她的爱和关怀……就这样,民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的心中。”

特别是,2014年10月,首届义静中学生维族和岩族民歌大赛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省16个县、市、镇的53名学生参赛。南丹金莲朗森中学音乐教师阮氏梅兰女士表示:“大赛是一项富有针对性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文化精神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它是传承和弘扬维族和岩族民歌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实用价值。这是我们携手传承和弘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的途径。”

为了保护和弘扬乂安民歌遗产的价值,近年来,我省指示相关部门、直属单位、文化体育旅游厅积极参与。具体来说,自1976年起,我省组织了关于民间音乐剧向传统民族戏剧方向发展的音乐实验方向的科学研讨会。1984年,我省组织了第二届乂安民歌科学研讨会,确定了乂安民歌戏剧的发展方向。1987年,第三届研讨会继续开展民歌作为一种戏剧类型发展方向的研究工作。2002年,我省文化体育旅游厅与戏剧学院配合组织了乂静民歌舞台剧30年科学研讨会,旨在总结民歌舞台剧研究和实验的历程,提出继续发展民歌舞台剧的解决方案,打造具有乂安特色的新型民歌舞台剧。 2011年,在荣市举办了“保护和弘扬乂安民歌、维、琴歌价值科学研讨会”,旨在肯定乂安民歌、维、琴歌和胡歌的主要和基本特点,认识到其优良价值,提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乂安民歌、维、琴歌列为亟待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2年起,在举办研讨会的同时,该省举办乂安民歌、维、琴歌节。该节日每年5月举行,旨在庆祝胡志明主席诞辰,与森村节同时举行。这是吸引全省众多民歌团体参加的节日之一,表演者众多,作品种类繁多,质量不断提高。

为了维护和进一步提升民歌俱乐部(vi, dam)的有效性,南丹县人民委员会于2006年出台了“保护和推广义静民歌vi phuong vai演唱”项目,其中制定了具体的机制和政策,例如在地方收集、教授和建立俱乐部。鼓励、激励和支持部分社会资金用于俱乐部的活动。例如,演州县已初步建立了民歌俱乐部扶持机制。成立后,该县将投资300万越南盾用于购买乐器和演出服装。同时,每年为会员和俱乐部负责人举办培训班。未来,文化中心将继续建议县人民委员会在基层建立更多俱乐部,并为这些俱乐部的维护和发展提供适当的机制和政策。

关于保护和弘扬义安省民间文化遗产工作的几点意见:

热爱民歌、因民歌成名的人民艺术家洪吕表示:“近年来,义静民歌已真正被人们所接受。如今,义静民歌在社会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真正成为各阶层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如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义静民歌、民歌、民歌、民歌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将在人们心中持续发展,并产生强大的传播力……”

清水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义静维民歌和丹民歌:提升传播水平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