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的?
(Baonghean)- 让我以一句相当雄辩但并不陌生的引言开始这篇文章:“亲爱的会议!......经济正在高速增长,社会秩序和安全得到保障,社会文化有很大改善,国防和安全得到维护......
总之,上述报告中所介绍的成果再次使会议可以满怀信心地向人民肯定,今年,也是连续第十一年,我们公社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当然,在这之后,总会响起一阵掌声、低声的赞扬,甚至热情的祝贺。这是好消息,也是“全区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听到的是A公社或B镇的效仿运动的结果,那么讨论就没有什么意义,甚至不是很令人鼓舞。不幸的是,它很少需要遭受这样的孤立。这是许多类型的文件之一,在一个区的许多公社,甚至一个省的许多区,经常会庄严地宣读这些文件。似乎每年都有一个,你去每个公社都会听到,要么是完全相同的文本,要么是类似的东西。
春秋二月,第二期如期而至……话筒里,每次总结时,“我们公社领先”的旋律又一次被提起。仿佛有人曾戏称其为“六字动人心弦”(写者激情,读者欢欣,听者欣慰)。A公社之后是B公社,B公社之后是C公社,C公社之后是D公社,然后是E公社、F公社……大家齐声领先!大家都领先。高兴!可惜的是,他们大多自诩为领导者!用青少年的话来说,就是“自得其乐”。而的确,没有人对“自得其乐”征税。所以,年初的决议显然要基于这样的精神:作为“我们公社”,我们只能“领先”!去年是冠军,今年就没有理由“屈居第二”了!原则上是这样,报告也必须如此。这种情况存在吗?常见吗?这是一种疾病吗?
我们知道,竞争就是把我们所有的才能和努力汇聚在一起,在工作、学习、创造和贡献中相互竞争,从而相互激励,在某一特定领域取得最佳成果。可以说,竞争是一门科学。胡志明主席生前曾教导我们:“竞争就是爱国,爱国需要竞争。竞争的人是最爱国的人。” 竞争动机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强大作用和巨大效率无人可否认。竞争似乎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时代和任何制度。然而,竞争如同一把双刃剑,如果竞争工作做得不够熟练、不够准确、不够充实或缺乏客观性,其反作用就更加可怕。
那时,人们像运动一样“竞赛”,有时为了竞赛而竞赛,有时甚至是为了竞赛而竞赛。他们热衷于赞美,以至于为了赢得那有时轻浮的头衔而不择手段。有时偷工减料,有时四处奔波,甚至有“淹没”周围所有人的情况……“输”!为了什么?为了名声!什么名声?领头单位的名声!这无疑是最有利的“气候”,是孕育“闪闪发光”报告的“黄金”土壤,伴随着如梦似幻的数据系统,就连参与其中的人都能看出,这些报告刚刚经过办公室的技术“处理”。然后,公社把报告提交给区,区“尊重”公社的报告。检查条件并非每年都有,“偷工减料”是“怕兄弟们心存芥蒂”,区只好咬牙坚持,奉行“童叟皆得糖”的计划。于是公社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悖论“催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每个公社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整个区却萎靡不振地躺在……垫底的群体后面!
2013年《竞赛与奖励法》明确规定:“竞赛的目的是激发动力,吸引和鼓励全体个人和集体发扬爱国主义、活力四射、富有创造力的传统,为实现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的目标而努力完成好被赋予的任务。” 竞赛不是区里发给公社的“糖果”,也不是某个人解闷的“勋章”。成绩从来都不是虚有其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像奖状一样,越挂越有负罪感呢?有人说,主持人的口头禅“我们都是赢家”不过是给那些在游戏节目中赢得“二等奖”的人的安慰。在战胜别人之前,在成为冠军之前,如果你想要战胜自己,就必须战胜自己。敢于战胜,懂得战胜虚有其表的价值观,就已经是一种胜利,就已经是一种“领袖”了。对吧,先生?
然而,这种疾病并非特定人群所特有,也不是地方特有的,更不是什么新病。记住,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流传着巴特·特雷的诗歌。
“我们决心继续前进
加油,我们决心登顶
不知道去哪里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那就去吧。”
唉,如果人人都立志要登顶,那我身后还有谁值得我骄傲呢?再说,如果人人都登顶,那我们又怎么会有“横向”的成就呢?
阮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