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最偏远地区的土地

清琼 November 26, 2018 11:31

(Baonghean.vn)——溪卓、溪昆和溪松帮助一代又一代永金人摆脱贫困,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反过来,这些村民也让贫瘠的土地披上了生命和希望的绿叶。永金的土地和人民已经融为一体,共同探索新的生活……

征服贫困之地

十多年前,永金村(安山县和山乡)还是一片贫穷落后的土地。直到人类的努力,松动了岩石和砾石,休耕的田地和光秃秃的山丘上长满了金合欢树、果树和大片的农田……永金才真正焕发出新的繁荣景象。

在通往永金村的路上,和山乡农民协会主席阮文灵先生笑着摇晃着眼镜,向我们讲述了十多年前永金村是全乡最穷的村子时发生的故事。有一次,一位记者来到黄先生家——他有九个孩子,年龄只相差一岁——记者开玩笑地问:“那你打算什么时候‘不’生孩子呢?”黄先生回答说:“等我的孩子们从家排到门口,排到足够长的时候,我就不生了!”

那时候,生孩子是一件非常幼稚和无忧无虑的事情。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人们意识到,生很多孩子却无法维持生计只会徒增痛苦。所以,自“不生三胎俱乐部”成立以来的六年里,没有一对夫妇违背自己的计划。即使在20对育龄夫妇中,也有大约7-8对只有女儿的夫妇承诺只生两个孩子。

góc ảnh Vĩnh Kim
永金(又称和山、安山)从一片贫瘠的土地,如今已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绿茶、金合欢树和农作物。图片:Thanh Quynh

从计划生育开始,人们就投入时间和金钱,专注于经济发展,使收入接近全乡平均水平,目前每户年收入已达到3400万越南盾。永金村也是帮助和山乡在2017年迈入新农村建设的先锋。”林先生将车停在梁文严先生(1963年出生)家那片近20公顷的槐树山旁说道。

家里来了客人,严先生过了很久才穿着林业工作服回来。他的吊脚楼坐落在茫茫群山之中,周围环绕着一望无际的绿地,一望无际地种植着超过1公顷的甘蔗、木薯和19.7公顷的金合欢树。严先生整理着他的林业工具,包括一把砍刀、一把砍刀和一顶头盔,缓缓地讲述了自己早年在溪涧开拓的岁月。

严先生是泰清族人。1991年,他家位于永金村村口,但后来政府为发展经济而推行的土地复垦政策迫使夫妻俩搬到了这里。当时,他选择定居的溪涧(Khe Tro)到处都是岩石和碎石,野草长得几乎贴着他的头。夫妻俩临时搭了个棚子遮风避雨,然后开始除草、清理灌木,挖坑拉近十辆水牛车来运送秧苗。

ông Nghiêm
梁文严先生(右)开垦了溪涧的土地,种植了近20公顷的金合欢树和1公顷以上的经济作物。摄影:Thanh Quynh

那时,从溪松镇通往他家溪流区的路,不像今天这样,有一座坚固雄伟的永金桥。无论去哪里,做什么事,都必须蹚过这条泛滥的溪水。旱季还好,但到了雨季,溪水就会涨到近七八米,水流湍急,根本无法行走平稳,更别提搬运东西了。

过了溪流,林间小路依然崎岖不平,湿滑难行。然而,水牛和人继续搬运种子,平整土地,铲平山坡。等到严先生的手脚都长满了老茧,他已经种下了7公顷的金合欢树。种完金合欢树后,严先生又开始种植甘蔗、木薯和玉米,以便在等待金合欢树收获的期间有饭可吃。

建设富裕生活

严先生夫妇在深山老林“吃露宿风雨”17年,如今,他们家的相思树种植面积已扩大到原来的3倍,通往农场的道路也已宽阔,可以同时容纳数十辆载重20多吨的卡车运送相思树食用。

除了种植金合欢树,严先生还养了近十头牛和猪,充分利用他种植的两公顷农作物产生的副产品。正因如此,他的年收入达到了数亿越南盾——这在以前是他梦寐以求的。

ông Hợp
阮光合先生和村长梁文泰在他家超过3.5公顷的茶山旁。图片:Thanh Quynh

在永金,阮光合先生(1964年出生)也是一位敢于“开山凿石致富”的老农民。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溪昆乡开垦近5.5公顷林地。当汗水滴落,凿开岩石,玉米、豆子、花生……便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然而,当甘甜的果实开始结出果实时,他的家人却因市场波动和长期干旱导致草木枯萎而面临重重困难。2006年,合先生看到兴山公社的人们靠茶树“生活”,觉得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于是和妻子出去打工学习。带茶回来的初期,他只敢尝试种植5棵茶树;没想到,经过3年的精心照料,茶树竟然生根发芽,产量高,口感醇厚。

此后,合先生家将茶园面积扩大到3.5公顷。至今,他家种茶已有10年,年均收入90吨,平均每年采摘6次,每次采摘15吨,目前茶厂收购价为4.2万至4.5万越南盾/公斤。扣除每年的开支,合先生家每年净利润可达2亿至2.5亿越南盾。合先生的种茶模式不仅帮助家人合法致富,还在永金村广为流传。


bò
魏进英先生除了率先通过服务业致富外,还发展了大规模的牛群放牧。图片:Thanh Quynh

像严先生这样的上一代人,村里许多年轻人也都怀揣着脱贫致富的决心。其中一位是1980年出生的年轻人魏进英,他通过从事对永金村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的服务业致富。

更妙的是,村长梁文泰先生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讲述了Vi Tien Anh的创业历程。那是在2006年左右,当时Anh Son县的居民开始赶上建造新式房屋的潮流,开始安装波纹铁皮屋顶和铁门。因此,对焊工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然而,当地熟练焊工屈指可数。当时,田英也刚从县里的职业培训班毕业,在几家小作坊里工作过一段时间,磨练自己的技能。凭借天赋和勤奋,他很快就成为一名熟练工人,并自己创业。

现在,小老板还开通了租赁犁、脱粒机等多项服务,扶持村里群众开展农业生产。谈起租赁机械,泰先生更是兴奋不已:“别以为这里的人不懂用机械、不懂科技,以前小规模种植真的没必要,现在我们村也种水稻了,还好好地‘整地换田’了。全村有18公顷多的农田,还有50公顷良田和宅基地。”

hrth
和山乡新农村一角。摄影:阮海

除了种植水稻,人们还种植玉米等作物。利用农副产品,人们还饲养水牛、奶牛、猪,几乎每家每户都养有40到50只鸡。

像这里的田英一样,除了从事服务业,他还种植了近1公顷的玉米地,养了十几头牛。现在,每当母牛产下小牛犊,整个牛群就会早上到山谷里吃草,下午回到牛棚吃玉米糠,所以每头小牛都肥得发福。每年卖掉很多牛,田英一家的收入就能增加几亿越南盾,让他可以自由地轮作生产!

告别永金村时,和山公社党委书记阮文水先生不忘提醒我们,全村145户人家,现在只有9户贫困户。如今,永金村已通了村内水渠,田地丰收,大片稻田结出了丰硕的稻谷,槐树和茶园也蓬勃发展,可持续发展。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唤醒”最偏远地区的土地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