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潘当迪:将乂族“创新”风格带入电影的人
(Baonghean.vn)——潘当迪是一位著名导演兼编剧。作为乂安省人,他虽然名声大噪,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在内心深处,他坦言自己依然是那个渴望家乡春节猪肉卷味道的孩子,并将乂安文化视为自己的一部分。
![]() |
导演潘当迪。照片:NVCC |
从一个梦想成为作家的孩子……
潘当迪1976年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从南福到春仙、春园,再到荣市,都在教师宿舍里长大。童年的时光里,他因为自然灾害不得不频繁搬家,加上补贴期间靠配给卡生活的艰辛,但那也是他宝贵的精神价值观得以形成的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严酷的自然灾害和艰辛的生活使人们无法为自己选择平静的事情,而必须时刻做好准备,有勇气面对挑战。”——潘当迪说道。
那些日子里,除了和邻居小伙伴们玩游戏,当迪的乐趣就在于书中的奇幻世界。父亲买来的书籍打开了许多新世界的大门,让年轻的当迪自由地想象和梦想。正是因为书籍,他从高中开始就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世界的渴望。当迪很幸运,因为那段时间正值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他不仅有机会接触到国内经典文学作品,还能接触到外国的译作。
那段文学“解放”的时期,尖锐而又个人化的现实主义作品对潘当迪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他“写点什么”。于是,他开始写作,自由地写下自己的想法,并怀揣着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如今回想起来,那些早期的草稿为他后来的编剧生涯奠定了基础,并让他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行业奖项,其中包括2010年凭借裴德全导演执导的电影《Choi Voi》的剧本获得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剧本提名。
…因为越南人的自豪感而走进电影院
潘当迪坦言,正是家乡乂安——阮长寿、潘佩珠、阮爱国等众多爱国伟人的诞生地——让他体会到乂安人民独特的爱国精神:爱国精神与创新意识相结合。
![]() |
电影《双性恋,别害怕》中的一幕。图片:NVCC |
当迪还在荣市读高一的时候,就看到了陈英雄导演在电影《青木瓜之味》中展现的越南的灿烂景象。这部电影获得了1993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这促使他放弃了文学梦想,转而投身电影事业,因为他相信电影能像陈英雄一样,帮助他把越南的形象带给世界。
1994年,潘当迪考入河内戏剧电影大学编剧系。当时,整个电影行业人才匮乏、发展落后,他一度感到……对电影制作感到失望!编剧专业毕业后,他进入越南电影系工作,打算成为一名公务员。然而,潘当迪逐渐明白:电影并非一个安全的选择。他所读、所闻、所学的一切,让他意识到自己想要的电影创作无法融入到熟悉的框架中。因此,在做了六年公务员之后,他决定辞去公职,成为一名独立电影人,并完成了自己编剧、导演和制作的短片《当我二十岁的时候》。
![]() |
巴黎,潘当迪导演的电影《父与子与……》的宣传海报。图片来源:NVCC |
潘当迪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作品中总能找到对乂安家乡的记忆和文化灵魂,这或许源于童年时足球场旁生长的野西瓜,他曾试图向其他孩子隐瞒这一点。这一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地融入了电影《碧,别害怕!》。然而,对潘当迪而言,对家乡的记忆和热爱不仅仅是艺术素材,更是他灵魂深处的灵魂,并以某种方式转化为电影创作中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源于探索世界的渴望,超越自我的雄心,以及在创作中不断突破自我的追求,而这种创新精神正是乂安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份认同。
潘当迪的作品闻名遐迩,曾获多项大奖,例如《碧,别害怕!》获2007年釜山国际电影节杰出亚洲项目奖,入选2018年戛纳电影节电影基金会L'Atelier活动,并荣获2010年戛纳电影节评论周两项大奖。影片《父与子和……》(法语版名为《湄公河故事》)是第一部入选201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的越南影片。
在猫年即将到来之际,潘当迪在接受采访时兴奋地分享了他的未来计划,包括一部新电影《满月派对》,他希望这部电影能再次将越南电影带到世界顶级电影节。此外,由他和制片人陈氏碧玉创办的年度国际电影盛会“秋季会议”刚刚迎来了十周年。十年来,该项目已成为越南和许多亚洲电影人学习、交流经验和寻找电影制作机会的聚会场所。在这里制作的许多越南和东南亚电影在许多著名电影节上获奖。他坚信,只有面向社区的教育项目才是改变越南电影观念和地位的唯一途径。
当被问及家乡春节的记忆时,潘当迪总是想起饥荒时期娘家给他做的“特色”猪肉卷,7份面粉3份肉。这让他想起那个“吃得饱饱的”年代,虽然一切都“饱饱的”,但却很温暖,与家乡的记忆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