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过去与现在
(Baonghean) - 在古代儒家社会中,教师拥有权威和特别重要的地位,仅次于国王,甚至......
(Baonghean) - 在古代儒家社会,教师享有权威,地位极其重要,仅次于国王,甚至高于父母。这是古代儒家学生必须吸收和遵循的“王、师、父”的道德。教师受到尊重,学生不仅要报答老师,还要履行老师对家庭的义务。儒家学生常常凑钱买田,分耕分收来赡养老师。老师的孩子,即使年纪较小,也被视为兄长,受到学生的尊敬。当老师去世时,学生们会一起努力赡养老师的妻子。过去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真是无比深厚。
教师在过去之所以如此受人尊敬,部分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古代,儒家思想被作为衡量成功和地位的标准,只有受过良好教育、成绩优异的人才能成为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担任重要职务。因此,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发展得很早,也很系统,但公学很少,也不像现在这样普及。有时,整个地区,甚至整个区域,只有一个秀才,家长从一开始就要带着米和礼物去为孩子举行入会仪式,老师有权接受或不接受学生,一旦被录取,学生就会跟随老师,直到参加考试并合格(学士、学士、博士)。
因此,过去的儒家学者,在整个求学历程中,往往只依附一位老师,至多两三位。因此,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就后,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极其深厚。此外,过去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感激,还有敬仰和钦佩,因为老师不仅传授文字,更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规范、诚实的生活方式。
后来,封建社会衰落,教师在社会中仍然享有一定的地位,与父母平起平坐。感恩师恩仍然是受人尊敬的道德准则之一,这体现在成语和谚语中,例如“初一为父,初二为母,初三为师”。教师与父母一样,被列为生前乃至死后都必须供养和报答的人(“生为年,死为忌”)。
这些理念和道德,如今几乎只存在于祖父母辈,最多也只有我们的父母辈。无论过了多少年,他们依然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缅怀着自己的启蒙老师。许多如今已达到辉煌巅峰、受到全社会尊敬的学生,回到昔日恩师的家中,依然会礼貌地低下头去,仿佛时光从未流逝,师生关系也并未因学生的成功或名望而改变。
父母带着孩子去向老师鞠躬、致敬、求老师接纳,老师垄断知识传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学生,走出校门,还有多少人记得昔日的老师?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再像以前那么艰难,老师的教学也变成了工薪阶层的职责吗?“欲过江,必有渡口”,但古今的渡口,从船,从过江的乘客数量,到不同的河流,都大不相同。如果说过去渡船只需载五七个学生过河,而在这里过河则意味着要渡过圣贤文字(汉字、喃字)之河,渡过梅、会、定考试之河,才能到达岸边,那么今天,学生要渡过无数的渡口:数学、物理、化学、文学……然后是各种考试、测验等等。
如今的渡船比以往更加拥挤,摆渡人很难照顾乘客、与他们建立联系,而且摆渡人还会遇到无数其他的摆渡人,因此,如今的师生关系被“稀释”了,也更加冷淡。更何况,如今书籍随处可见,大众传媒发达,学生可以自由地获取教师可能没有能力或时间传授的知识。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活力和自主性,不仅让学生的知识更加多元化,也让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疏远。
扪心自问,我们对老师的感恩与责任,如今尊师重教的道德已然沦丧殆尽,至少其本质已不再基于真诚、感恩和爱慕,而往往只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一种礼节,一种充满动机和目的的交换。正因如此,如今的教师职业已不再像封建社会那样受人尊敬和推崇!如今的教师们,虽然拿着微薄的薪水,衣食无忧,生活却依然平庸,社会的尊重也日益减少。
我们常常以教师责任感和师德的下降作为我们冷漠态度的借口,但我想问,这个数字是否足以让教师这个“锅”里的“汤”变酸?我们是否曾以更宽容、更人道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那些师德和责任感“有问题”的教师,去看待他们的堕落和腐败?归根结底,这种堕落和腐败源于一种不公平、不尊重的待遇制度,导致教师陷入无数的诱惑,无法过上规范、诚实的生活,无法专注于教书育人。
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梦想着站在讲台上,但面对师生道德的滑坡,他们难免会对教师职业的未来感到担忧和犹豫。如果说当今社会已经将教师职业视为一种纯粹的商业形式,那么让我站在这样的角度来预测一下这个市场的未来:从旧社会的稀缺,到现在,我们正走向教师数量的饱和,从而导致教师职业的通货膨胀和价值的贬值。但正是这种贬值,又会在不久的将来导致教师的短缺,威胁国家的教育,也威胁我们孩子的教育。
上述论点是否过于务实,将教师比作商品?希望在批评作者之前,请先反思一下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态度。请扪心自问,如果今天的学生不像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那样热爱和尊重他们的老师,那是谁的错?是老师的错,是我们自己的错,还是整个社会的错?
Hai Trieu(来自巴黎的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