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国”、“教师之乡”与当今的教学
(Baonghean.vn)——如今,在“教师”的故乡,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习不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名公务员(就像过去成为官员那样),而是为了拥有一份职业、开创一番事业。因此,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不能说义安人比其他地区的人聪明,但义安人比其他许多地区的人更勤奋好学。裴阳历(1757-1828)在19世纪10至20年间撰写的《义安纪》一书中记载:北方人称赞义安人“纯朴好学”。
那是因为义安省的自然条件太恶劣,农业生产十分艰难,商品交换发展缓慢。脱贫的出路就是上学。医生劝说很多人上学,甚至带着假木鱼冒充真鱼,要鱼露蘸着“鱼”吃,才能上学、考试。不管家里多穷,都要省吃俭用,攒钱供孩子上学。
读书是为了当官。但真正当官的人并不多。如果当不了官,就去当老师。“义安学子”在全国闻名,从北到南,许多省份都有。“义安学子娶鱼露小贩”(平定省)——春耀的诗。胡主席的父亲阮生色先生曾在潘切(平顺省)、高岭(同塔省)等地任教……读书已成为许多农村地区的一项运动。关于义安省五个学习区的文章有很多。他们说是五个,但实际上涵盖了该省所有的平原、中部地区和半山区。
过去全国的学习方式以科举考试为主,学生以研读经史为主。义安的学生背诵“四经五书”,学习到人们所说的“死记硬背”的地步,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把字都磨破了,直到背熟为止;也就是死记硬背,主要是为了应试,没有什么创造力,最多就是出使中国时,为了回礼中国国王。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加上直截了当、直来直去、不加修饰、甚至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使得义安人往往显得保守,许多人甚至被认为是“疯狂的”。然而,如果我们拨开浑浊的泥沼,看到清澈的泉源,就会发现在这种“疯狂”中蕴含着积极的因素,那就是批判性思维。同样,当人们说:清化是多才多艺的,义安是多才多艺的,河静是多才多艺的,那么在这种“多才多艺”中也蕴含着某种批判精神。弘扬这种精神固然必要,但克服固执和保守的消极方面也同样重要。这些是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的障碍。
裴杨历在上述书中也写道:“义安文学大多风格强劲而坚定,不甚浮夸。因为文学是心声,性情如此,所吐露的文字亦如此。正因为性情如此,所以不喜浮夸。”
正如当时全国的普遍情况一样,当时的教育格言是“先学礼,后学文”。“礼”和“文”这两个词不应被狭隘地理解。“文”并非仅仅指文学和文字。孔子曾说:“文以载道”;高尔基写道:“文学是人类学”。正因如此,少年阿里奥萨读完一部文学作品后,便心神不宁,心灵为之震撼,以至于他不得不将书页举到阳光下,去感受其中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感动!
同样,“礼”也不仅仅是“礼仪”的问题,而是一种人格的问题。然而,不得不说,“礼”仍然让人觉得它重礼节、重教养、重服从,缺乏对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鼓励。
学习的需求如此之大,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创造出一种教学方法来满足这种需求。
如今,在“教师”的故乡,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习不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名公务员(就像过去成为官僚一样),而是为了拥有一份事业,开创一番事业。因此,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的需求必然导致新的教学方式:学会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在不同职业的工作中应用打下基础。
义安省的人们遍布各地,从事着各种职业和领域:技术工人、工程师、教师、作家、科学家、商人、管理人员(包括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等)。这见证了近年来,尤其是国家统一以来,义安省乃至全国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这次变革中,义安省继续发扬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传统。义安省的学术成就始终位居全国前列。义安省也拥有众多在国家和国际层面都堪称优秀的学生。这就是义安省教育的成就,值得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