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老挝边界历史标志立碑工作
(Baonghean.vn)-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之间的边界长约2,067公里,横跨越南10个省:奠边省、山罗省、清化省、义安省、河静省、广平省、广治省、承天顺化省、广南省和昆嵩省;与老挝10个省份接壤:丰沙里省、琅勃拉邦省、华潘省、川圹省、波里坎赛省、甘蒙省、沙湾拿吉省、沙拉湾省、色公省和阿速坡省。
两国边境大多翻越山峰或山坡,穿越茂密的森林;最低点海拔约300米,最高点海拔超过2700米。一些山口已成为连接两国的边境门户,而其他边境地段则多为崎岖的山地,通行困难。边境两侧人口多为少数民族,分散居住在彼此相距甚远且远离边境的村落中。
自法国殖民时期以来,越南和老挝之间的边界是由印度支那总督的法令决定的。
1977年7月18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两国代表在首都万象签署了《国家边界划分条约》,标志着越老边界在建设成为和平、友谊、稳定和长期合作发展的边界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1978年,双方开始勘界立标,并于1987年完成全部越老边界勘界立标工作。1987年基本完成实地勘界立标工作后,双方于1990年3月1日签署了《边界规章协定》和1997年8月31日签署了《边界规章协定补充议定书》,为两国边界保卫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完整的法律基础。
越南义安省奇山市南坎口岸 405 号里程碑落成,这是越南义安省与邻省接壤计划中建成的第一个里程碑
义安省边防部队向新落成的越老边界第380号界碑致敬。
然而,1987年建成的国家界碑体系,是在两国都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尚不发达、科技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建立的,未能达到建立统一、长期稳定的界碑体系的要求。而且,界碑密度偏低,平均每处界碑间距在10多公里(有的地方甚至超过40公里),导致一些地方的实际边界线不清晰,边界管理部门和双方民众对边界线认识不清。
这些界碑的设计和建造与边境地区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不相适应,体积小、质量差,导致大部分界碑已经老化损坏。大多数界碑需要加固地基,一些界碑甚至需要多次维修,维修费用高昂却无法确保其稳固性。近年来,双方开放和升级了多处边境口岸,并新建了宽敞的现代化设施。边境附近的许多居民区发展迅速,旧的界碑系统已不再适用,在实地(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的口岸)无法清晰地辨认边界线,给边境管理带来了困难。
基于上述现实,为满足长期稳定边界管理协调的需要,为巩固和巩固越老特殊关系作出贡献,2008年5月,越老两国正式实施《关于增设和美化越老边界界碑体系工作的总体规划》,旨在完善两国边界界碑体系,使其沿着全线朝着准确、现代化、可持续和统一的方向发展。根据规划,增设和美化界碑总数为792座/826座,覆盖全线(部分界碑位置为双界碑、三界碑),其中大型界碑16座、中型界碑190座、小型界碑586座;界碑类型分为三种:大型界碑设置在边境口岸,中型界碑设置在美化位置,小型界碑设置在加厚位置。所有界碑均采用坚固花岗岩制成,设计现代,确保可持续,符合国际惯例标准。
为按照两国政府提出的计划完成越老边界界桩系统增密和升级改造工程,19个越南立桩队(义安省2个)和16个老挝立桩队克服重重困难,以坚定的决心完成任务。越老边境地区地形崎岖,江河纵横,交通不便,给调动车辆、技术设备和人力带来了极大困难。有些地方的界桩位于海拔2700多米的山峰上,要到达那里,必须翻山越岭,穿过森林,历时6-7天。在许多界桩,立桩队必须开辟数公里的官方道路来运输建筑材料和界桩。建设界桩的材料在现场无法获得,必须经过许多阶段,穿过距离界桩数十公里的森林和山路运输。
此外,在边境工作的官兵和工人还要时刻面对恶劣天气、风暴、山洪、疫病、野生动物等等。战争遗留下来的成吨的炸弹、地雷和爆炸物,直接威胁着参与立碑工作的人员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在一些边境地区,我们和我们朋友的立碑队伍还受到老挝境内反动流亡分子的威胁,他们煽动不法分子阻挠立碑工作。边境各地方立碑指导委员会及时与两国职能机关密切配合,制定计划,确保立碑队伍的绝对安全,同时加强对每一位边境居民宣传我党的主张、政策和越南与老挝两国关于增加和更新界碑制度工作的意见,动员人们严格遵守国家边界条例……因此,每一块落成的界碑都是极其艰苦的劳动和战斗的结果,不仅是“汗水和泪水”,而且是参加立碑工作部队的鲜血。
据越老联合立碑委员会透露,2013年6月底,越老边界立碑工作已基本完成。2013年7月9日,两国政府将在清水(越南义安省)和南安(老挝博里康赛省)两个口岸举行第460座边界立碑庆祝仪式和剪彩仪式,标志着越老全线边界立碑工作全面完成。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有助于建设和平、友好、稳定、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边界,为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越老两国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