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与义安文化在胡志明人生中的印记
每个人,无论平凡还是伟人,都有一个故乡。故乡是我们每个人诞生的地方,也是我们生命最初印象的来源地。这些印象和感受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并由此塑造了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感受、思想和风格。
我们的胡志明主席也是如此。他出生在乂安省,并在家乡度过了童年时光。乂安省是一个贫困的乡村,人们为了生存,常年与恶劣的气候作斗争,还要抵御外敌入侵,保卫自己的家园。因此,乂安人民始终保持着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的美德,尤其是充满爱国热情、团结互助、博爱善良的品质。此外,乂安人民还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渴望学习战胜自然,改善生活。乂安省的文化底蕴深厚,红山、拉姆河、民歌、维淡民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色,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
.jpg)
胡志明主席生活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从小就接触并感受着家乡的情怀。他从小就通过祖母和母亲的歌声聆听民歌民谣,感受着家乡的情怀。在父亲的严格教导、母亲的慈爱,尤其是祖父的关爱下长大,乂安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印刻在他的思想和情感中。乂安文化的烙印对胡志明主席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尽管他为了寻找救国之道而辗转世界各地,即使在殖民帝国主义的牢狱之灾中,即使在长期抗战的艰辛岁月中,他始终怀念故土——那里有他最挚爱的同胞。对他来说,对祖国的热爱是最神圣的:
祖国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
那五十年,有太多的爱。
那些有幸在他身边生活的干部、员工、战士……都发出同样的感叹:从青年到老年,从爱国青年到领袖,胡志明主席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家乡乂安的浓烈风采。
在胡志明主席的感伤思想中,生活简朴就是大公无私,超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质欲望,也是勤俭节约——乂安人民的优良美德。
众所周知,1954年底首都解放后,胡志明主席在主席府生活和工作。起初,中央常委会安排他住在法国总督府旧址——一栋豪华齐全的住宅。然而,胡志明主席拒绝了,而是选择住在一位民间电工的住所,以便更靠近他的兄弟和战友们。后来,他的住所变成了一座简陋的吊脚楼,坐落在一个花园和一个简单的鱼塘中间,如今已成为传奇。
那些有机会接近他的同志们,在目睹主席吃饭时,无不评论说:他还记得家乡的朴素饭菜,餐盘里还是一碗汤、一个茄子、一条红烧鱼、一块红烧肉,但绝无任何远离劳动人民的特色菜肴。
越南总理范文同生前曾评价他:“我和他一起吃饭数百次,每次都看到他小心翼翼地吃着饭,不让一粒米粒掉下来,因为他尊重生产花生和大米的工人的功绩。小事和大德在一个人身上融为一体。”
他的衣着也朴素大方,从身上穿的衣服到脚上的橡胶凉鞋,都带有浓厚的义安文化勤劳节俭的印记。

胡志明博物馆至今仍保存着他生前穿过的卡其色西装。当年,战友们看到他穿着旧卡其色西装,都建议他换一套新的。他说:“我们人民还很穷,困难很多,这套衣服够我穿了。” 后勤总局第十服装厂给他送了一套新的卡其色西装。他收下了,但又把它退回去,以便厂里作为职工竞赛的奖品。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忙于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他仍然抽出时间提高产量,种植蔬菜、养鱼……他住的房子周围有一个花园,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树木和水果,包括芙蓉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祖国。
因此,仅从我们身边的点滴,从饮食起居、衣着打扮、生活起居,我们就能从胡志明主席身上看到一丝淡淡的祖国印记,那就是朴实、勤劳、节俭、尊重劳动。从这些行为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热爱分享,不愿“高于普通人的生活水平”。
他对人的同情和爱也通过他的手势和行动表现出来,但在这里我只想提到最高的概括,那就是他的思想引导着他的行动:“我只有一个愿望,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独立,人民自由,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学问。”他怀揣着这样的愿望,克服一切困难,付出一切牺牲,去寻找救国之道。
这种人性不仅展现在越南人民身上,也展现在全世界辛勤劳作的人们身上。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他都为那些失去祖国、遭受奴役、生活悲惨的人们感到痛心。这种人性以及对他周围所有人的尊重,也体现在对人性的珍视,对过去犯下过错的人的宽容,并由此提醒他们美好的品质,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

乂安人民乐观向上、好学好问的精神在胡志明主席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们知道,他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为了找到救国之道,为了让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学问,两手空空地离开,不顾冰天雪地的严寒,辛勤地做过服务员、清洁工、摄影师……为革命活动挣钱。即使在狱中,他的精神依然无所畏惧。战胜这些磨难,得益于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及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那些忧患自然、忧患家国的诗句,正是他乐观精神的明证。
胡志明自幼勤奋好学,这也是他祖国的传统之一。后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境遇如何,他总是抓住机会学习外语、阅读书籍、研究世界问题。这使他对世界和时事有了深刻的了解。
于是,义安文化被胡志明主席选择性地吸收。这些文化精髓深深地印在他的潜意识里,成为胡志明风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胡志明身上,无论年轻还是年老,他的言行举止、生活起居、工作作风、思维方式等等,都深深地烙下了故乡文化的印记。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深爱着这片拥有悠久传统的义安土地,深爱着这里勤劳乐观的人民。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叔叔依然怀念着故乡义安。在音乐家陈欢的歌曲《叔叔的临别忠告》中,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这样感人至深的感慨:“……故事是这样的,胡伯伯想听一首 Vi 族歌曲,因为他想起了童年时的 Sen 村……他想听一首义安民歌,因为 Sen 村一直在他心中……”
通过胡志明,我们——乂安人民更加自豪,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一个深深印在胡志明主席——民族解放英雄、世界文化名人——心中和感情里的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