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与义安文化在胡志明人生中的印记
每个人,无论平凡还是伟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我们每个人诞生的地方,也是我们生命最初印象的来源地。这些印象和感受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并由此塑造了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感受、思想和风格。
我们的胡志明主席也是如此,他出生在乂安省,并在家乡度过了童年时光。乂安省是一个贫困的乡村,人们常年与恶劣的气候作斗争,保卫家园,抵御外敌入侵。因此,乂安人民始终保持着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的美德,尤其是充满爱国热情、团结互助、博爱和善良的品质。此外,乂安人民还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渴望学习战胜自然,改善生活。这里传承着红山、拉姆河、民歌、民谣等文化的印记,形成了独具特色、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风貌。
.jpg)
胡志明主席生活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从小就深受家乡情怀的熏陶和影响。他从小就通过祖母和母亲的歌声聆听民歌民谣,感受着家乡的民情。在父亲的严格教导、母亲的慈爱,尤其是祖父的关爱下长大,乂安文化的印记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思想和情感中。乂安文化的印记,对胡志明主席风格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尽管他为了救国而辗转四海,尽管他身陷殖民者和帝国主义者的牢狱,尽管他饱经长期抗战的艰辛,但他始终对祖国——他最挚爱的同胞——怀有深切的思念。对他来说,对祖国的热爱是最神圣的:
祖国是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地方。
五十年的爱情如此浓烈。
那些有幸在他身边生活的干部、员工、战士……都发出同样的感叹:从青年到老年,从爱国青年到领袖,胡志明主席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家乡义安的浓厚风范。
在胡志明主席的感伤思想中,生活简朴就是大公无私,超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质欲望,也是生活俭朴——乂安人民的优良美德。
众所周知,首都解放后,1954年底,胡志明主席回到主席府居住和工作。起初,中央常委安排他住在原法国总督府——一栋豪华齐全的官邸。然而,胡志明主席拒绝了,而是选择住在一栋电工宿舍,以便更靠近兄弟和战友们。后来,他的住所变成了一座简陋的吊脚楼,坐落在一个花园和一个简单的鱼塘中间,如今已成为传奇。
那些有机会接近过他的同志们,在目睹总统的就餐时,无不感叹:他仍然怀念家乡的淳朴菜肴。餐盘里,仍然有一碗汤、一个茄子、一条红烧鱼、一块红烧肉,但绝无任何远离工人阶级的特色菜肴。
越南总理范文同生前曾这样评价他:“我和他一起吃饭数百次,每次都看到他小心翼翼地,不让一粒米粒掉落,因为他尊重生产花生和大米的工人的功绩。小事和大德在一个人身上融为一体。”
他的衣着也简洁大方,从身上穿的衣服到脚上的橡胶凉鞋,都带有浓厚的义安文化勤劳节俭的印记。

胡志明博物馆至今仍保存着他生前穿过的卡其布衣服。当年,战友们看到他穿着旧卡其布衣服,都建议他换一套新的。他说:“我们人民还很穷,困难很多,这套衣服够我穿了。” 胡志明总后勤部第十服装厂给他送了一套新的卡其布衣服。他收下了,但又把它退回去,以便厂里作为比赛奖品奖励给工人。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忙于各种事情,但他仍然抽出时间提高产量,种植蔬菜,养鱼......他的房子周围有一个花园,里面种着各种树木和水果,包括芙蓉花——让他想起他的祖国。
因此,仅从我们身边的事物,从我们饮食起居、衣着打扮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从胡志明主席身上看到一丝故乡的痕迹:淳朴、勤劳、节俭、尊重劳动。从这些行为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乐于分享的精神,以及不愿“超越普通公民的生活水平”的品质。
他的同情心和对人的爱也通过他的手势和行动表现出来,但在这里我只想提到最高的概括,那就是他的思想引导着他的行动:“我只有一个愿望,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独立,人民自由,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学问。”他怀揣着这样的愿望,克服一切困难,付出一切牺牲,去寻找拯救国家的方法。
这种人性不仅展现在越南人民身上,也展现在全世界辛勤劳作的人们身上。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他都为那些失去祖国、饱受奴役和苦难的人们感到痛心。这种人性以及对他周围所有人的尊重,也体现在对人性的珍视,对过去犯过错误的人的宽容,从而重新点燃他们心中的美好品质,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

义安人民乐观好学的精神在胡志明主席的一生中也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我们知道,他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为了找到拯救国家的出路,为了让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他两手空空地离开,不顾冰天雪地的严寒,辛勤地做服务员、扫雪、拍照……为革命活动挣钱。即使在狱中,胡伯伯的精神也从未动摇。他之所以能克服这些困难,得益于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乐观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他那些充满对自然、对祖国、对祖国关怀的诗句,正是他乐观精神的明证。
胡志明自幼勤奋好学,这也是他祖国的传统之一。后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境遇如何,他总是抓住机会学习外语、阅读书籍、研究世界问题。这使他对世界和时事有了深刻的了解。
因此,义安文化被胡志明主席选择性地吸收。这些文化精髓深深地印在他的潜意识中,成为胡志明风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胡志明身上,无论年轻还是年老,他的言行举止、生活起居、工作作风、思维方式等等,都深深地烙印着故乡文化的印记。因为他从小就深爱着这片拥有悠久传统的义安土地,热爱着勤劳乐观的人民。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叔叔依然思念着故乡义安。在音乐家陈欢的《叔叔临别前的忠告》中,他留下了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怀:“……故事是这样的,胡伯伯想听一首毗族歌曲,因为他想起了童年时的森村……他想听一首义安民歌,因为森村一直在他心中……”
通过胡志明,我们——义安人民更加自豪,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一个深深印在胡志明主席——民族解放英雄、世界文化名人心中和感情里的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