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山区持续脱贫

DNUM_BGZAHZCABE 14:28

(Baonghean) - 全国各地的山区,包括义安省,都是贫困地区。这里潜力巨大,但缺乏很多东西,所以潜力尚未转化为财富,尚未创造收入。

省领导在多次视察山区和召开工作会议时,指出并承认了山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缺失。例如缺乏基础设施(电力、道路、学校、车站),缺乏投资,缺乏企业家,甚至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政策……所有这些缺失都是正确的,但恐怕还不够。还有一些缺失,无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无论是容易察觉的还是难以察觉的,但对山区扶贫来说却至关重要,却没有被指出。因此,当然,没有……找到解决方案来填补这些空白。

首先,缺乏必要的经济知识水平,这一点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由于历史遗留,大多数山区少数民族居民的经济水平处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阶段。这样的经济知识水平,充其量只能勉强糊口。一旦遇到旱灾、涝灾,肯定要挨饿。这样的水平,既不可能唤醒潜能,也难以“消化”所有投资——即使是那些没有提供的资金、种子等等。

事实上,我省一些扶持丹莱族和克木族的项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投资修路通乡、通电入户、提供资金、提供种子、养殖……都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同步投资来提高当地大多数民众的经济水平,效率就会很低。

其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山区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转向商品生产模式,还缺乏一些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商品生产区的规划和计划;组织产品生产、加工和消费的合资企业;组织市场;为吸引山区投资而制定的特殊优惠政策……需要形成一个基本的理念和认识:只有将山区经济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转变为商品生产经济模式,才能快速、可持续地减少贫困。

第三,缺乏一支敬业、精通经济、熟悉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运作的区乡两级骨干干部队伍。我认为这是最根本的不足。就目前山区的骨干干部队伍而言,既有本地的,也有从省里调来的,他们的热情和资历都很高,要振兴山区经济很难。我还想补充一点,近年来从省里调来山区担任要职的干部,需要客观、正确地看待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如有必要,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宗旨、目标……最后,如何将省里干部调回来,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对山区有利,对省有利,对战略和策略有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省里派干部到县里,绝对不合适像中央政府长期以来那样,派中央干部到省里。派省级干部到县里担任要职,首先要确保这些干部有热情、有能力与县里的政治机构合作,振兴县里的经济。现在有一种感觉,省里派干部到县里不是为了县里,而是为了干部。这个问题将在另一篇文章讨论干部轮换政策时讨论。

第四,缺乏针对山区(尤其是每个县)的统一指导。我省为山区公社和县(尤其是县)的帮扶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指派省直部门和分支机构(通过省直机关党委)直接帮扶某个公社,派边防人员、干部、站长直接担任某个公社的副书记或党委书记。县(尤其是县)派县级干部帮助A户或B户脱贫,然后建立某种模式(主要是家庭经济模式)。这些措施虽然有效,但仅限于基层,在家庭层面。至于省委、人委会、省直部门和分支机构对山区的指导是什么、如何指导……这和指导低地县(尤其是县)的情况可能并无太大区别。有一次,我和一位山区宣传部部长见面,问他:我们区宣传工作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的?他简短地回答说:省里安排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也就是说,区宣传部是按照上面要求办事,而不是从本区实际出发。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有合适的领导、指导和组织。区里自己做不到,省里得帮忙。然而,省里似乎也像其他区一样,只是泛泛而谈。总之,在山区,省里必须非常具体地评估,真正值得脱贫的地区有哪些,缺少什么。在此基础上,帮助这些地区弥补自身所缺,实现自力更生、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张公英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助力山区持续脱贫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