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荣市成为中北地区增长极(一):荣市的历史变迁
回顾越南200多年的城市历史,荣市是一座早期形成的城市。在历史的变迁中,东西方建筑流派的交汇创造了多样性,塑造了荣市的城市特色。

回顾200多年来越南城市历史的脉络,荣市是一座早期形成的城市。历史变迁中东西方建筑流派的交汇,孕育出多元的风貌,塑造了荣市的城市特色。
从 Yen Truong 公社到 Vinh 镇
1788年10月1日,恰逢236年前,光中皇帝下诏在阮富仲山脚下,即今荣市忠都坊,建都凤凰城。理由是“唯有建都于义安,方能制衡南北,方便各地百姓前来诉讼”。可惜英雄光中猝然逝世,西山王朝覆灭,忠都凤凰城未能建成。

阮朝时期,确切地说是1804年,义安城建成,如今荣市所在的这片土地正式成为义安省的首府。义安城和荣市市场成为荣市200多年来发展的重要标志。1885年8月,法国殖民者占领义安城,正式确立其统治地位。他们看中了荣市的潜力,决定投资将其建设成一个大型工业中心,服务于当时的殖民剥削。

保罗·杜梅尔(Paul Doumer)——1897 年至 1902 年印度支那总督、1931 年至 1932 年(遇刺前)法国总统——的回忆录《印度支那》中的一些简明笔记,向我们部分介绍了法国殖民统治下荣市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省会城市转变为一个工业中心的过程。 “义安省或荣市,虽然面积和人口不如其富裕的邻居(清化省 - PV)那么大,但却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省份。由于距离荣市仅几公里的林江上有一个小港口——边水港,它并不与世隔绝。从海防来的蒸汽驳船,偶尔还有小帆船在涨潮时穿过河口,停泊在边水港。这里也是从上游森林运送珍贵木材到下游的中转站。这些木材被送往法国商人曼格兄弟的大型锯木厂锯成原木,制成纯硬木原木和许多其他产品,出口到欧洲。近年来,除了锯木厂外,这里还开设了一家火柴厂,以满足部分印度支那地区的消费需求。”保罗·杜默写道。

在这位印度支那总督的统治下,荣市是获得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的城市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铁路系统。1905年3月17日,第一列蒸汽火车鸣笛驶入荣市火车站,标志着耗资4300万法郎、从河内到荣市的320公里铁路正式竣工。印度支那总督保罗·杜默在其回忆录中特别强调了河内-荣市铁路的重要性:“这条横贯并连接美丽的清化省和荣市的铁路线,其经济效益肯定不会逊色。这片广袤的孤立地区,没有通往外界的道路,将被邀请加入交通和贸易的洪流。殖民地的繁荣将因此而增长。”此外,法国人还修建了一条5公里长的荣市-滨水铁路,用于货物运输。

保罗·杜默尔还将荣市选为连接老挝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法国人曾考虑修建一条从荣市到川圹(老挝)的铁路,穿过同名高原,并将其延伸至琅勃拉邦,另一侧延伸至万象或湄公河上游的附近地点。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荣市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安全和外交保障方面的地缘战略地位。尤其是在100多年前,荣市就被定位为南北和东西走廊上重要的贸易枢纽。

由于遭受法国殖民者的殖民剥削,到20世纪初,荣市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一座大型工业城市、一座拥有数万工人的工人城市和爱国革命运动的摇篮。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如今的荣市境内建立了三个城镇。那就是1899年7月12日根据成泰国王的命令设立的荣市。1914年3月11日,维新国王颁布命令设立边水市;1917年2月28日,启定国王颁布命令设立长氏市。1927年12月10日,印度支那总督签发命令,合并荣市、边水市和长氏市三个行政单位,定名为荣市-边水市。然而,此时荣市的规模仍然很小,“上 Cau Ram,下 Ben Thuy”边界仅约 10 公里2共有10条街道,从第一街到第十街。
模范城市
1945年8月21日,荣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奋起夺取政权。当天下午,红旗在荣市领事馆上空骄傲地飘扬,标志着荣市人民结束了悲惨的奴役生活,开启了新生活,人民当家作主,当家作主。1945年八月革命后,荣市成为乂安省的省会。在经历了九年抗法战争后,响应胡志明主席的号召,荣市全面彻底地开展了“焦土抗战”,积极投入人力物力,为抗战服务,为1954年“闻名五大洲、震撼人心”的奠边府历史性胜利做出了贡献。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荣市被党中央和政府确定为北方工业中心之一。1963年10月10日,政府总理范文同代表政府委员会签署了关于设立荣市的第148/CP号决定,其中包括“荣市旧城区和雄原县雄同乡忠义村”。这是荣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荣市人民沉浸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喜悦之中,兴奋、喜悦、热情高涨。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就遭受了美帝国主义战争的重创。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这座城市遭受了近5000次空袭,投下了约25万吨炸弹。在最近的空袭中,荣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地面上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建筑物,到处都是弹坑。
“烈火见真金,磨难见真功”,“风雨无阻,荣市人坚贞不渝”。无论敌人炮弹多少,都无法浇灭红城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各种艰难困苦中,荣市人民正直、坚韧、勤劳、为了民族独立、自由和统一不惜牺牲的精神、品格和品格依然熠熠生辉,与全国人民一道,为打败美帝国主义、解放南方、统一祖国贡献力量。
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后,越南北方恢复和平,荣市得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援助,得以规划和重建。1974年至1980年,200多名东德专家参与了施工。1974年3月1日,前建设部副部长、越南城市规划发展协会主席、义安省社会经济咨询小组成员、建筑师陈玉政博士,当时还是一名年轻建筑师,受建设部部长派遣,率领19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专家组来到荣市,紧急启动荣城修复工作。
他说:1973年,政府与经济互助委员会(SEV)各国共同提出了北方城市规划和重建的问题。此后,北方的一系列城市规划都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如:苏联规划了首都河内,罗马尼亚规划了南定市(南定省),中国规划了越池市(富寿省),朝鲜规划了北江市(北江省),保加利亚规划了太平市(太平省)……1973年,以总理范文同为团长的越南高级代表团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并提出了帮助该国重建的问题。总书记埃里希·昂纳克宣布支持荣市的规划和重建,并在柏林第十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前夕宣布了这一消息。 “荣市是越南唯一一个在规划和建设光中公寓大楼方面获得帮助的城市,”建筑师陈玉政回忆道。
此后,东德专家和越南合作者立即开始了对这座被轰炸严重损毁的城市的全面修复工作,以至于建筑师们称这座城市看起来就像“月球上的景象”。邻国派出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他曾设计过当时柏林最高酒店的地基——来解决光忠大厦的地基问题,并使其能够按双方商定的1974年5月1日动工日期顺利完工。大部分建筑材料和设备都必须从东德进口。

陈玉政建筑师说:光中小区的房屋模型正在德国设计,因此你我双方一致同意采用越南设计的房屋模型,在A1、A2楼之前开工,以保证工期顺利。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德越双方专家在德国统一社会主义党喉舌报纸上签了名,上面有两国领导人的文章和照片,还有荣市的初步设计图,并把它放在一个真空管里,再放进一个从美国飞机残骸上取下来的硬铝盒子里。1974年5月1日,光中小区正式开工。杜梅副总理陪同德越专家代表团团长奥托·克瑙尔来到荣市,主持将装有这份特殊报纸的硬铝盒子安放在A1楼地基上的仪式,为光中小区奠基第一块砖。
在光中工地与东德专家团队合作了三年后,他肯定地说:“当时光中市的公寓是越南北部最方便的。因为以前的公寓都是共用厨房和卫生间,但在光中市,每套公寓都为每个家庭配备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来自美国的加州大学克里斯蒂娜·施文克尔教授是一位人类学家,在越南的城市记忆和建成环境方面拥有超过二十年的研究经验。她曾在光中地区的C2楼居住了9个月,为杜克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建设社会主义:东德建筑在越南城市的后世》一书进行实地研究。克里斯蒂娜·施文克尔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民主德国的建筑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方法,与荣市此前自发的城市化形式截然不同。在设计中,民主德国的规划者们力求通过安排社会和空间秩序来创造一个“更体面、更大、更美丽”的城市。”

光忠住宅区的规模与河内当时正在建设的住宅区截然不同。对于荣市这样的小城市来说,最初的设计相当令人印象深刻:规划人员计划在五个相邻区域(AE)建造36栋建筑,供15000名需要住房的“优先”居民居住。然而,到1980年底,该项目最终关闭,A、B、C区共计22栋建筑,D区仅建造了一栋。总共分配了1500套公寓,供约9000人居住。
“作为荣市首座五层建筑,光忠住宅区迅速成为义安省乃至新统一越南社会主义住宅的典范,”她说道。“这些是荣市首批配备现代化设施的独栋公寓,例如室内管道和厨房。光忠住宅区拥有与东德类似的便利设施,包括购物中心、幼儿园、小学、青年文化中心、电影院以及充足的休闲绿地,附近还有一座新建的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