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和延续

April 20, 2015 11:11

(Baonghean) -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歌“维”和“基”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义安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些流传至今的民歌,丰富了义安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Baonghean) -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歌“维”和“基”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义安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些流传至今的民歌,丰富了义安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维、延民歌是乂族人民在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作的。维、延民歌源远流长,其生命力顽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延民歌的宝贵价值通过各种形式被一代又一代乂族人民传承,例如开展社区活动、组织电视民歌教学、将民歌带入学校,以及在传统地区成立维、延民歌俱乐部等。与此同时,乂族人民还建立了乂民歌保护中心,用于表演、收集和保存民歌。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保护工作,维、延民歌才得以历久弥新。

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后,维族和延族民歌的传播机会更加丰富,各部门、各组织和当地民众都开展了众多宣传活动。此外,新闻机构也积极参与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河内、荣市和胡志明市潘佩珠高中校友组织的“维族和延族民歌交流演出”系列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为维族和延族民歌的社区传播做出了贡献。潘佩珠高中校友还捐款支持了全省6个民歌社,每个社拨款1000万越南盾,以增加资金用于维族和延族民歌的收集和推广。

Hát ví sông Lam của CLB Dân ca phường Vinh Tân (TP. Vinh).  Ảnh: Trường Sinh
Vinh Tan Ward 民歌俱乐部(荣市)演唱 Vi Song Lam。照片:张生

“民歌进校园”活动正在各学校持续推进。清章县是维族和延族民歌的发源地之一,该县制定了长期计划,将维族和延族民歌与传统手工艺村的活动结合起来。该县文化信息中心副主任阮如海先生表示:“近期,我们将重点关注三个民歌俱乐部:清灵(Thanh Linh)扫帚制作俱乐部、玉山(Ngoc Son)木工俱乐部和吉云(Cat Van)帽制作俱乐部。”令人欣慰的是,除了之前成立的俱乐部外,许多乡镇,甚至在小村庄,也成立了维族和延族民歌俱乐部。清东乡老年人成立的文化艺术俱乐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了俱乐部能够有效运作,老人们根据渭民歌、岩民歌的旋律自己编写了新的歌词,演唱后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公社的宣传歌曲……

把宣传、保护和弘扬渭、延民歌遗产作为一项经常性、持续性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保护、传承和弘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价值。除了针对每个公民开展宣传、推广和提高认识活动外,创建表演空间、将渭、延民歌与旅游发展活动结合起来被认为是积极的方向。该省还制定了组织新歌词创作、印发出版物、制定鼓励手工艺人和社区积极参与保护和弘扬遗产价值工作的政策……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渭、延民歌成为义安人民乃至全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支柱,为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越南先进文化做出贡献。

人民艺术家洪流——义安民歌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副主任表示:“近年来,民歌及歌谣俱乐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民歌的鲜活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为民歌活动更贴近其原生空间和表演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推动民歌及歌谣实践运动蓬勃发展,吸引众多会员参与其中。俱乐部也是发现和培养优秀民歌手的场所,为社区培养和发展民歌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此基础上,乂安省民歌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配合全省民歌俱乐部定期组织讨论会,加强教学责任感,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同时,恢复具有魅力的传统歌曲和表演;文化体育旅游厅配合社区组织地区间渭族、延族民歌交流,举办地区间“民歌”演出和庆典;广播电视台维护和发展民歌教学计划,每周一、三、五上午在电视上开设民歌专栏,每周二在广播电台播放30分钟民歌节目;建设“乂静渭族、延族民歌”网站,与已建于金莲遗址的文化体育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卫星站联网。上述活动得到推广和扩大,使渭、疆民歌日益广泛流传,历久弥新,成为富有特色、能够促进经济价值、服务旅游发展的文化活动……

清水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传播和延续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