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基地 - 不是新的但需要新的
(Baonghean)——基层是组织体系中最低层级的单位,是生产、工作等活动直接开展的地方,与上级领导部门直接相关。基层是整个政治体系政策和活动的生动体现,是“镜子”。
要使政策和决议得以实现,必须通过基层运动来体现。
深入基层,是各级几十年来提倡和总结的。“同吃同住同劳动”、“扎根队伍,下田干活”、“手拉手做活”、“倾听民声,讲得民心,做得民信”……胡伯伯曾教导干部要“用头脑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脚走路,用嘴说,用手做……”等,这些政策简明扼要,便于记忆。然而,在根据中央四号决议精神进行检讨时,各级干部却承认或被劝告“深入基层时间不够”。这究竟是一个看似“令人欣慰”的缺点,还是一个听起来“无辜”的缺点?
有些干部下基层,有敏锐的发现,给基层带来了全面的视野,指出了好的、行之有效的做法,深受干部群众的喜爱。有些好的政策、好的做法,被总结推广,切实可行。但也有些干部下基层,不但没有帮助基层,反而让基层感到沮丧。有些干部思想空洞,对政策和做法没有掌握,上级领导却不能带好下级。有些干部摆出一副“我在这里”的架子,利用上级的权力欺压下级。有干部提倡分享、发红包、喝酒,甚至腐蚀基层干部……“常年深入基层”的现象,到了月底、季末,会议和汇报的反映都是:大家团结、热情、信心满满……然而,天气不好,物价高涨,农作物和牲畜疫病风险高,媒体上负面腐败事件频发,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成了随处可见的话题。与此同时,很多时候,人们感到困惑,不知道该问谁,甚至抱怨了好几个月也无济于事。
下基层,必须明确目的:去基层的目的是什么?是发现问题,积累经验,还是督促、检查、解决困难,还是指导实施……上级要根据工作目标,根据员工的专长、能力和优势,分配任务。目的和内容要明确,才能确定具体的进度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这要发自上级和每一位员工的内心。
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