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神庙建筑遗迹
期间,经文化体育旅游部批准,兴原县人民委员会、兴仁乡人民委员会于2008年12月28日根据文化体育旅游部的决定,隆重举行罗摩庙国家历史建筑遗迹证书颁发仪式。
期间,经文化体育旅游部批准,兴原县人民委员会、兴仁乡人民委员会于2008年12月28日根据文化体育旅游部的决定,隆重举行罗摩庙国家历史建筑遗迹证书颁发仪式。
位于越南义安省兴原县兴仁乡的罗摩寺始建于1831年,竣工于1832年,最近一次修葺于1922年。罗摩寺供奉着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例如黎利、阮光合,以及高山高果等天使……在地方发展的过程中,罗摩寺见证了这里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抗法时期的学者,以及出国参加革命活动的优秀青年,例如范鸿泰、黎鸿峰,都曾在此秘密聚会。1930-1931年以及八月革命(1945年)期间,罗摩寺成为聚集力量、聆听革命演讲、夺取政权的场所。抗美救国时期,罗摩寺成为储存武器的场所,并通过拉姆河水路将武器从北方运往南方……
拉姆寺位于一片寺庙与佛塔并存的遗址群中,包括内拉姆寺和外拉姆寺,寺内有许多横竖排列的房屋。遗址群总面积达10401平方米,坐落在一座高耸的土丘上,四周环绕着成排的古树。如此高耸的土丘,加上覆盖在弧形屋顶上的浓荫,使得这里的建筑空间既庄严又古朴。
内罗摩神庙包括庙门、圣殿、佛塔(龙洞寺)、郑屋、右武、下宫、中宫、上宫。外罗摩神庙包括庙门、大门、下宫、中宫、上宫和阮光合陵。内外罗摩神庙庙门均由两根柱子组成,每根柱子高5米,宽0.60米。柱子的建筑结构由多个部件组成,例如基座腿、柱身、方锥形底部和艺术造型……垂直连接。柱子的建筑结构由如上所述的许多部件组成,使柱子不单调,同时也增加了纪念碑正面的庄严和审美价值。
穿过寺门,进入舍利,圣殿位于内罗摩寺前院左侧。圣殿最初位于兰河畔的红乐村。1967年,为了躲避美军轰炸的破坏,人们迁至此地。右侧是龙洞寺,与圣殿一样,该寺于1968年从红乐村迁至此地,沿着寺庙入口建造。寺院占地9.50米 x 6.30米,包含3个殿堂和2个厢房。接下来是位于精神轴线中部的郑殿,郑殿在这里起到“挡门”的作用,阻止人们直接进入寺庙。穿过上述建筑,我们进入主殿。内罗摩寺和外罗摩寺的主殿均呈“tam”字形排列(也称为三层建筑):下殿、中殿、上殿。以上所有建筑作品均为建造和修复过程中的成果。内外羊庙的建筑布局可以说是传统民间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寺庙的建筑结构体现了科学性,采用了适合中原地区气候的坚固椽子和框架,能够承受巨大的冲击力。以上建筑细节以传统木工技术为基础,在三维空间中串联起来,使寺庙外观厚重而又不失优雅稳重。寺庙,尤其是内羊庙,雕刻精美,同一木身上有许多雕花板,槽道较大,许多细节处都结合了槽道板和精雕细琢的线条,细致入微。椽子、梁柱、椽子和屋檐上雕刻着许多丰富的主题,如鱼跃龙门、鲤鱼化龙、龙招福、梅花龙来……所有的雕板都是精美的艺术画作,生动的故事被工匠们用最流畅、最精致的线条雕刻在木头上,创造出生动的画作,避免了粗糙和沉重。总而言之,可以说,Den Ram的雕刻,特别是Den Ram的雕刻,是技艺精湛的工匠们高超的木工技术的结晶。Den Ram是延续北方似乎在17世纪末就已终结的公社艺术的遗迹。因此,研究Den Ram有助于我们了解民间艺术向后来的皇家艺术过渡的时期。此外,该遗迹还保存着大型碑文和对句,展示了遗迹的历史深度。
尽管古迹的景观和整体建筑已发生改变、遗失和损坏,但罗摩寺遗址仍然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目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定标准日益严格。文化体育旅游部将罗摩寺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兴原县乃至整个义安省的党委和人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同时,这也赋予了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文化遗产法》保护和弘扬该遗址价值的重大责任。
阮仲强(义安省古迹与景观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