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阮维平:不“三心二意”的人
(Baonghean) - 在法国完成博士论文后,阮维平收到了比利时鲁汶大学的聘书,并有机会在河内、顺化、胡志明市工作……但阮维平选择回国,留在祖国;尽管在越南,特别是在义安省,法语的使用环境和翻译文学的地位还存在很多限制……
(Baonghean) - 在法国完成博士论文后,阮维平收到了比利时鲁汶大学的聘书,并有机会在河内、顺化、胡志明市工作……但阮维平选择回国,留在祖国;尽管在越南,特别是在义安省,法语的使用环境和翻译文学的地位还存在很多限制……
![]() |
阮维平(右)出席印度支那法国戏剧会议(2013年在法国举行)。 |
前往返回
阮维平自幼便对文学和法语充满热情。这份热情与日俱增,足以激励他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他出生于清风乡(Thanh Chuong),尚未
![]() |
翻译:Nguyen Duy Binh |
高中时期,他独自一人努力做饭、洗衣服、忍受饥饿,但平每年都是省级法语和文学的优秀学生。1991年,文学老师阮世光骑着自行车从勇县来到荣市,将平创作的诗歌《老师的自行车》寄给了义安报社。至于班主任阮友权老师,这位在学习期间全心全意帮助和鼓励维平的老师,每当他最喜欢的学生写出一首好诗时,他都会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
通过考试考入顺化师范大学后,阮维平一直是法语系的优秀学生。1995年,阮维平参加法国大使馆举办的法语比赛,成为全国五名获得最高奖项的选手之一,并获得赴法国学习两个月的奖学金(1995年7月至9月)。阮维平对法语的热爱和取得的成绩受到《西部法国报》的赞扬。大三时,阮维平成为Aulpelf-Uref组织资助的法语专业负责人,参与组织顺化大学法语专业学生的课外活动。1997年,阮维平毕业后即被聘为法国驻河内大使馆下属顺化法语中心主任让·皮埃尔·拉沃诺先生的助理。1999年,阮维平在法国大使馆举办的文学翻译比赛中再次荣获一等奖。这次成功进一步增强了他前往莫里哀、维克多·雨果、大仲马、阿尔贝·加缪等伟大作家的故乡探索法国文学世界的愿望……
凭借这一成功,维平获得了法国政府的奖学金,前往法国艾克斯—马赛第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维平说,读完硕士一年级回国后,他被荣市大学邀请去教书,后来成为一名正式讲师。当时,他的妻子没有工作,他作为讲师的工资很低。为了赚钱支付去法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费,他每天晚上都要辅导课。在法国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论文评审成员何塞·兰伯特教授邀请他到比利时鲁汶大学任教,但维平选择回国。顺化大学始终敞开大门欢迎阮维平回国,河内国立大学也决定接受他担任国际学院的正式讲师,但维平选择回到家乡义安。
坚持不懈,充满热情
阮维平自法语系毕业后,便踏上了翻译之路。维平最早的记忆,是他和让-皮埃尔·拉沃诺先生合作翻译郑公山的音乐作品《De gio cuon di, Bien nho, Mot coi di ve……》。在顺化法语中心工作期间,维平还积极参与组织郑公山的法语音乐之夜。郑公山访问顺化后,维平和让-皮埃尔·拉沃诺前往西贡莫林酒店迎接他。听到他熟悉的法语音乐作品,郑公山兴奋不已。在翻译家Buu Y(顺化师范大学)、Inès Oséki-Depré、Alain Guillemin、Trinh Van Thao(艾克斯-马赛第一大学)等才华横溢、敬业的老师们的热情帮助下,阮维平有机会系统、有条理、深入地接触、学习和研究法越翻译文学。
凭借流利的法语、广博的学识以及众多知名科研机构的良好人脉,阮维平即便在荣大学任教,也能将自己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全球化”。除了教授和指导硕士论文外,他还担任荣大学文化与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兼所长,荣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编辑部主任。他仍然致力于翻译工作,并积极参与国际文学交流学术会议。
![]() |
阮维平(中)与教授们在法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仪式(2008年) |
阮维平在法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至少八次在欧洲学习和参加会议。他和妻子及两个孩子至今仍住在岳父母位于荣市关保坊12号楼的小公寓里。从他的外表来看,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每天骑摩托车从公寓前往荣大学的男人,正是凭借六部小说在翻译文学领域崭露头角的人:《灰色灵魂》(菲利普·克洛岱尔,妇女出版社,2008年)、《黎明的承诺》(罗曼,文学出版社,2009年)、《爱情花园》(马库斯·马尔特,文学出版社,2010年)、《罗马的陷落》(杰罗姆·法拉利,文学出版社,2013年)、《南与西尔维》(范维谦),《再见》(皮埃尔·勒梅特)……
其中,他的两部译作小说被学生选为文学硕士论文的题目。此外,他还合作翻译了大量短篇小说、诗歌和文学研究理论,从法语译为越南语,并在国内外多家报刊上发表。翻译家阮维平对报刊上关于翻译文学领域在当代文坛的采访并不陌生:《文艺评论》《时代》《青春》《青年》……我们到他家拜访时,阮维平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将阮永元的短篇小说集和阮友红明的诗歌翻译成法语。
阮维平并非不深刻理解翻译职业的艰辛与不知感恩,他依然坚定地坚守着自己选择的职业。在他的文学与翻译散文集《阮维平的半路到巴别塔》(荣大学出版社,2014)中,他沉思道:“我仰望巴别塔,却看到他者的影子。我半路抬头,瞥见他者。我如同一匹病弱的驮马,努力驮着文学的狂乱,跋涉到塔顶,在自身缺席的情况下,见证他者的潜在存在。我用晦涩难懂的文字抹去自己的影子。”
我看见巴别塔缩小,变成一座供我躲藏的象牙塔。”在《圣经》中,巴别塔是由大洪水之后来到这里的人们建造的,他们渴望建到塔顶,直达天堂。因为他们担心下界只有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所以如果他们下定决心,建到塔顶就指日可待了。耶和华和诸神混淆了人们的语言,将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从此,人与人之间有了差异,语言不同,人与人之间互不理解,巴别塔从未完工,只是半途而废。这就注定了翻译家的使命是不断“攀登塔顶”,登上塔顶,建造塔楼,这实在太难了!在《半途而废的巴别塔》中,维平只承认自己是“一匹试图背负文学抱负的病马”,这是一种谦逊却又坚定的表达方式,明知困难重重,却从未放弃。
四十岁,充满活力,回顾阮维平为了走到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所克服的一切,我们看到翻译家阮维平是一个永不停歇的人!
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