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亮点——书信与人

December 2, 2014 07:44

(Baonghean)- 30年是值得纪念的30年,标志着我们为将义安省立寄宿学校建设成为全省教育的亮点之一和全国少数民族寄宿学校体系的领军人物而不懈努力的历程。

(Baonghean)- 30年是值得纪念的30年,标志着我们为将义安省立寄宿学校建设成为全省教育的亮点之一和全国少数民族寄宿学校体系的领军人物而不懈努力的历程。

相关新闻

省民族寄宿制高中成立于1982年12月4日,最初名为“义静高原民族青年学校”。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我省就提出了在高原地区建立民族青年学校的政策,但由于战争等诸多原因,该政策花了近20年才得以实施。

l Học sinh Trường Dân tộc nội trú tỉnh tham dự Hội thi Văn hóa thể thao các trường DTNT toàn quốc.
省民族寄宿学校学生参加全国民族学校文体大赛。

这所学校的成立初衷是聚集少数民族子弟进城就读,参与先进教育运动,并被寄予厚望,希望成为“创造资源、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平台。然而,由于学校自身的特点,从命名到迎来首批学生,学校经历了重重困难,筹备过程长达两年多。回忆起那段时光,原副校长阮春泽老师坦言:当时学校设施齐全,但学校没有校址,连领导班子成员都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该如何办学。甚至有人担心:“会不会有学生来上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列队前进”,秉持着“招生办学”的理念。

“省领导亲自带着同事们到越北民族寄宿学校和西原民族寄宿学校考察,了解学校建设情况。选址可是个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泽先生回忆道。筹备时间如此之长,怎能忘记1984年10月15日学校的首届开学典礼呢?虽然那天雨下得很大,但首届开学的学生只有6至11年级的154名。学校刚刚在旧工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校园被水淹没,但34名学校领导、老师以及中央和省里的来宾脸上都掩饰不住喜悦。从那天起,学校正式更名为义静高原民族高中。

办学过程中,困难依然层出不穷,其中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当时该省的政策是只招收130个特别困难乡镇的学生,优先招收蒙族和克木族学生。然而,当时很多学生答应去上一段时间,后来就逃学回家了。辍学的学生中,最多的是六年级学生,第一学年的辍学率高达30%。为了留住学生,老师们不得不每天陪读。春节和节假日,除了安排学生的交通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做粽子作为礼物带回家,鼓励他们在春节后返校。开学初期,教学质量也是学校老师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第一届毕业生17名参加高考,但总分仍未达到录取标准时,谁也高兴不起来。1985-1986学年,学校迎来了第一位学生参加师范大学入学考试,并取得10分的成绩,顺利考入中央民族预科学校。

1990年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开始出现积极变化。学校招生更加主动,由“招生”转向“招生”,由“邀请”转向“考试”,师资队伍素质和数量不断提高。此外,学校还大胆创新了许多教学方法,如针对山区学生减少课程设置、增加班级、增加课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吸收能力设计课程,以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实行A课表教学的同时,学校还在没有主课的下午、周六周日、晚上等时间,安排B课表教学,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辅导。

学校也注重对学生设施、住宿和餐饮的投入。学校拥有宽敞的宿舍、公共厨房和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学生管理制度始终得到保障并符合政策。这些积极的改变使入学学生人数逐年增长,至今每年的入学率都保持在20-30%。自2010年至今,学校一直与其他高中一样,位列优秀生A组,平均每年优秀生比例达到60-70%,大学和学院入学考试的通过率达到80-85%,许多学生成绩优异,并成为毕业生代表出国留学。在全国基础文化、艺术和体育等学科的才艺竞赛中,学校始终名列前茅。

仅2014年,在芹苴市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学校文体比赛上,学校就获得了9枚金牌中的7枚、9枚银牌中的8枚,在47个参赛代表团中名列第二。谈到学校的成长历程,文学组组长阮氏锦文老师说:不仅是学生,我们老师,刚进学校的时候,都因为沟通不畅、生活习惯不适应而感到茫然。但在那种情况下,学校里的兄弟姐妹们都互相告知,我们要加倍努力,要比其他学校的老师多两倍、三倍地坚持在学校,坚持在课堂上。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我们明白,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这所学校,来自我们亲爱的学生们。

Nữ sinh tập thêu  tại ký túc xá  của trường.  Ảnh: M.H
女学生在学校宿舍练习刺绣。图片:MH

义安民族寄宿学校模式的成功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许多地方纷纷学习借鉴其经验。更重要的是,省民族寄宿中学自成立以来,就强烈提出并适当投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新来源的问题。回顾学校的组建、建设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成立至今,无论困难还是优势,在学校发展的每一步都始终受到省领导、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特别是全省各少数民族上级领导的直接关注。这种特殊关注也要求学校做出更多努力,继续巩固成为全省教育的优质民族教育中心和全国民族寄宿学校体系中的领军人物。

明确这一重要任务,校长阮文忠老师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将本着越共十一届八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教育培训根本性革新”的决议精神,为学生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体系。积极制定辅导计划,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坚决避免只注重关键成就而不注重整体素质的“成绩病”。此外,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严守纪律,讲授知识,为学生创造最佳条件,通过艺术、体育、交流等活动,传承民族文化特色。

学校还将注重教育师生掌握党关于民族问题特别是民族寄宿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以此为指导,明确教职员工服务民族寄宿学校这样一个特殊单位的精神风貌:全心全意热爱学生,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勤奋刻苦,贴近学生,以学生为一切活动的中心,把教育培养成果作为完成学校崇高使命的最大目标、最有价值的衡量标准。

30年来,最重要的印记不仅仅是奖牌和荣誉,不仅仅是奖状,更重要的是,学校在这里真正为乂安省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创造了第二个家,让他们学习文字、认识人。之后,在每一位学生的记忆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亲爱的城市从四面八方欢迎我们/这里给予我们人性的关爱/这里给予我们生命/赋予我们无限的智慧/带来森林的芬芳,带来甜美的果实/建设美丽的村庄/建设美丽的乡村爱心之家……”

我的哈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教学中的亮点——书信与人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