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h Huu Du - 做一只在安沛云端翱翔的鸟

October 14, 2017 21:45

三天来,听到这个噩耗,不仅越通社全体员工和记者,新闻界的众多同行也悲痛万分。10月11日中午,越通社驻安沛常驻记者丁友迪在安沛省义路镇天桥地区报道洪灾时,突然被洪水卷走。无论是在电子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还是社交网络上,人们都在纷纷转发新闻,祈祷丁友迪能有奇迹发生。

Đinh Hữu Dư trên đường tác nghiệp (Ảnh: Nội san TTXVN)
丁友友在上班途中(图片:越通社内部杂志)

但奇迹并未发生,10月13日下午,杜某在距离事故现场近100公里的地方被找到。

丁友友记者,1988年出生于宁平省新城县新忠乡的一个村庄。他毕业于新闻宣传学院第27届,大学期间加入越南共产党,随后继续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他于2016年通过越通社记者招聘考试,并于2016年10月1日起被派往安沛省工作。

充满激情的记者丁友杜的离世,令他的亲朋好友和同事们震惊不已,悲痛欲绝。他已经很久没有流下过如此多的眼泪了!即使是那些从未见过这位在报社工作仅一年多的年轻人的人,也忍不住落泪。那些认识他、与他共事,或者只和他聊过几句的人,都感到如同失去了家中的亲人。

没人相信,那位朋友,那位笑容灿烂的弟弟,再也没有回来。我们再也见不到那位比我们年轻却时刻准备冲锋在前线的同事了,读者再也无法读到那些感人的文章,也无法观看他以我们熟悉的笔名“江风”拍摄的影像。

年轻记者丁友杜和作家们的故事将永远讲述希望和记者不懈奉献的精神。

丁友笃,即便您无法实现自己那简单的梦想,但在我们心中,您依然是一只翱翔于安沛云端的鸟儿,一只如同您常用的笔名般,在山川间如风般翱翔的鸟儿。您将永远提醒我们,要像您曾经那样,尽情地生活,尽情地奉献。

早晨的决心和洪水中的帽子

越通社记者丁友友在报道安沛省万赞县Thia桥地区洪灾情况时遭遇意外,已经过去三天了,他的朋友和同事们仍然沉浸在震惊之中。

“得知杜被洪水卷走,我的心沉了下去。从那一刻起,我一直期盼着奇迹发生。然而,我的愿望没有实现!狂暴的自然夺走了我弟弟的生命,他是我的亲密同事。他再也回不来了,再也不能和我一起上路了,这令人心碎;但我也感到些许安慰,因为他再也不用孤零零地躺在那片泥泞的土地上受冻了。他将被带回他的家人身边,他的家乡,回到父母的怀抱。”越通社驻安沛省常驻记者范世悦倾诉道。

Hiện trường cầu Thia bị mưa lũ đánh sập và trôi mất 2 trụ cầu. (Ảnh: Chí Tuệ/Tuổi trẻ)
洪水冲垮了Thia桥,两根桥柱被冲毁。(图片:Chi Tue/Tuoi Tre)

帽子在波浪中摇曳

在与我们交谈的过程中,范世悦难以掩饰自己的情绪。他的声音多次哽咽。漫长的沉默穿插在讲述的整个过程中。他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他抽泣着说:“我从未想过我和我的兄弟再也无法见面,无法再一起分享我们的事业和生活的故事。”

据范世悦介绍,10月11日上午,得知安沛省义路镇发生洪灾、水位上涨的消息后,他和同事丁友尤立即骑摩托车从安沛市赶往义路镇,汇报、通报和反映情况。

“我们早上10点出发,连续开了大约两个小时才到达现场。雨下得很大,水溅到脸上,火辣辣的,视线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按照最初的任务,我负责拍摄现场照片,杜负责洪水来袭时拍摄和记录画面。”杜耶说道。

记忆如慢动作电影般涌现,一个个悲伤的画面浮现在眼前。两位越通社记者选择了连接安沛省文珍县和义路镇的五孔桥——提亚桥作为他们的采访地点。

紧接着,洪水滚滚而来,浑浊而湍急。

“10月11日中午12点左右,我用长焦镜头拍了一张照片。可是,因为下大雨,镜头很快就模糊了。我跟当时正在桥上拍摄的杜先生说,我去个遮挡的地方换镜头,然后马上回来。没想到,那竟然是我们最后并肩站在一起的时刻,最后说的话。一次命中注定的出差!”范世悦回忆道,语气哽咽。

正换镜头时,阮文悦突然听到了轰鸣的水声。他本能地按照新闻记者的本能,立即转身看向桥上。站在桥边,正举起相机准备拍照时,突然看到一座桥被汹涌的河水冲垮,水底漂浮着一个头盔的影子——正是丁友友的头盔。

惊呆了,茫然了。杜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过神来,他意识到那座断桥正是同事刚才拍摄的地方。原来杜耶跌倒了,被湍急的河水卷走了。头盔在波涛中时隐时现,随着水流逐渐变小,逐渐变淡。

“杜在哪儿?!我的心怦怦直跳。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惊呆了,无助地看着那顶帽子,却无法伸出手去抱住杜。从那一刻起,我一直希望奇迹发生。有人能把她拉上岸……”记者范世悦分享道。

他说,以前听到有人在暴风雨或洪水中失踪的消息,总是会心痛不已。然而,10月11日下午那个决定性的瞬间,当他亲眼目睹自己的同事、挚友被汹涌的洪水卷走时,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失落和痛苦。

头盔在水面上摇曳的身影不断在杜耶的脑海中闪现。“我总觉得杜就在我面前。他笑容温柔,在倾盆大雨中勤奋工作,”杜耶说道。

Giây phút tìm thấy Dư, người thân, đồng nghiệp, bạn bè lặng đi, khóc nghẹn.
当杜某被找到的那一刻,亲人、同事、朋友都沉默不语,失声痛哭。

回家吧杜

得到消息后,10月11日下午,驻河内越通社领导紧急成立专案组,直奔安沛省,派员联系并迎接宁平记者丁友尤的亲属前往记者失踪现场开展寻人活动。

越通社与安沛省密切配合,出动7个力量组搜寻被洪水冲走的遇难者和失踪者,同时制定相应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

在搜救现场,记者范世悦介绍说,工作组认为记者丁友友被洪水卷走后,可能被困在了周围大片竹林里。因此,救援机构直接雇佣当地人砍竹子,朝这个方向搜寻。

洪水肆虐数小时后,这片区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满目疮痍的景象萦绕在在场所有人的心头。每个人的眼神都充满了焦虑和痛苦,他们望向杜先生出事的断桥,心中却依然怀揣着不灭的希望。

河内市越通社青年联盟和其他报社的数十名同事也发起了募捐和支持活动,以分担丁友杜家人在搜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损失。

然而,10月13日下午,官方宣布这位不幸记者的遗体已被找到,他的亲属、同事、朋友再次陷入沉默,哽咽落泪。

在民族独立战争时期,大批越通社记者是名副其实的“新闻工作者战士”。他们深入战争最激烈的地区,与官兵和人民一起生活、战斗。他们不仅作为历史见证者记录历史,还直接参与并贡献于历史的创造。

越通社一代又一代的记者和技术人员奔赴战场,至今仍有260余人坚守在战场。从残酷的战场发回的每一篇新闻、文章、照片和影片都凝聚着他们的鲜血。他们从枪林弹雨的战火中,为支援战火、为人民输送宝贵信息,为民族解放和保卫祖国事业的伟大胜利做出了贡献。(摘自《越南通讯社——与祖国共同成长70年》)

反过来,丁友友又在和平时期继续书写越通社英雄悲壮的史诗。

没有任何越通社工作人员或记者能够相信,当这个国家不再充满枪声时,他们的同事仍然会倒下。

而且你还太年轻,杜……

Đinh Hữu Dư - Hãy là cánh chim bay cao trên trời mây Yên Bái - ảnh 4

“杜,你为什么不回家吃我做的饭呢?”

在同事和朋友的印象中,丁友友是一位温柔、沉静、体贴的年轻人。为了成为一名记者,他经历了许多坎坷和风风雨雨。然而,这位年轻记者心中的爱从未冷却。

直到10月11日在Thia桥上摔倒,杜先生仍然保持着那种热情。

VietnamPlus记者记录了与记者Huu Du密切合作过的同事们的分享。

记者范青河(《新女性》杂志主编)

听到这个噩耗,越通社记者丁友迪在安沛工作时被洪水卷走。我震惊不已,坐下来翻阅电脑里的旧文件,寻找《泰内》部门发给《人民报》编辑部,要求丁友迪签署合同的报告。那是在2011年。

也许杜先生在新闻编辑室待的时间最长的是在泰内新闻编辑室,尽管他不是一名正式记者。

那一年,杜刚毕业,但他在《泰内报》工作的时间更长,大概从大学三年级就开始了。杜勤奋好学,上学时每周都会去编辑部几次,毕业后几乎每天都会来,看看有没有稿件安排。《泰内报》总是有很多刚毕业或实习的年轻记者,所以经常很吵闹。杜则很安静,经常坐在一个地方。

我记不太清楚了,但杜似乎在他常坐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列宁的照片。这位年轻的学生曾表达过自己想成为一名政治记者的梦想。大学三年级时,杜已经入党,他似乎已经认定自己想成为记者的地方就是党报。

但当时,据编辑部说,《泰奈》栏目人手已经够多了。《泰奈》栏目的报告虽然对杜建军写得很好,但组织部却没有批准。杜建军默默地等啊等,等啊等,最后去读了个硕士学位。杜建军说要去读的时候,我责怪了他一番,说读书费钱,家里又穷,应该想办法打工。但杜建军还是完成了学业,仍然希望他的工作申请能被批准。

有时,当我看到杜回到他惯常的位置——就像杜和部门里近三年来所有人一直坚信的那样——我为这种耐心的信念感到心碎。我很清楚为什么我们不允许雇佣更多记者,所以有一天我不得不直接告诉杜,泰内部门已经没有希望了。你只要继续写作就能发表,你是泰内部门的定期撰稿人,但我认为正式来这里会非常困难。

我永远不会忘记杜那一刻失望的眼神。他就像崩溃了一样。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杜成为政治记者的梦想破灭了。但除了表达之外别无选择,当时我虽然为他感到难过,但我仍然认为崩溃是年轻记者必然要面对的。人生漫长。

杜很想成为泰奈报的记者,以至于在他的申请很久之后,因为泰奈报不允许招募更多人,杜仍然每天都来,吃着我做的午饭。

后来,因为我爱我的侄子,有一天我告诉杜:“我一直都有食物,但是在这里没有工作的希望,杜必须到别处去找工作。”

杜离开后不久,他参加了《共产主义杂志》的入学考试,取得了高分,但仍然没能考上。这孩子很勤奋,但却迷茫,我为他感到难过,却又不知该如何是好。杜有时会去《人民报》(他在那里有很多朋友)和《泰内报》,但后来,他去的次数逐渐减少,我再也没见过他。

直到半年前,杜先生还在脸书上加我为好友。我问他近况如何,他高兴地告诉我,他考上了新闻社,现在住在安沛省。我很高兴杜先生在一家大型新闻机构找到了一份工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一名记者了。

“人生漫长,你还很年轻。”——我记得杜不能留在我们报社的时候,我告诉他不要失望。这扇门关上后,其他的门会打开,你尽管去,相信自己就好……

经过5年的漂泊,我终于成为一名记者,刚刚打开的人生大门也被一场凶猛的洪水关闭了。

记者阮红明(人民电子部副部长)

几年前,杜先生还是一名新闻系学生,在《人民报》旗下的《泰内报》实习。实习期间以及实习结束后,杜先生一直给《人民报》在线版投稿。我们经常收到杜先生的突发新闻和深度报道。从一开始,我就对您在文章下方署名的名字印象深刻,因为这样的文章在学生实习生中很少见,即使是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记者,也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印象最深的是杜老师写的关于戴河环境污染的系列文章,我们编辑发表的时候,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

在新闻行业,或许努力、热爱、专业资历、专业技能,甚至人品,都会通过每个人的“产品”展现出来。我们在杜实习生身上看到了非常宝贵的东西。

所以,当安沛的同事们向编辑部发来越通社记者被洪水卷走的消息时,读到那个名字,大家都很震惊,都记住了她。

那天下午,我们忙着处理从各省发来的大量报道山洪灾害的稿件,在编辑部待到很晚,直到晚上下班,她那张年轻而坚定的脸庞依然萦绕在我们心头。第二天早上,编辑部开会时,大家谈起她——一位可以说是给我们发来第一篇稿件的年轻同事——都沉默不语,带着一丝惋惜。

这就是新闻工作——勇往直前,直面危险。这次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痛苦和思考。

我希望杜的亲人们能够克服失去他的痛苦,并永远为杜感到骄傲。

记者范德忠(VTV24新闻中心)

2014年8月,我和杜先生开始在VTV24工作,后来有机会加入交通队。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适中,眉毛浓密,笑容淳朴温和,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旧皮公文包,像个“公社干部”。

他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几乎不跟任何人交流。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一个穿着阔腿裤和褪色格子衬衫的年轻人,坐在办公室角落里聚精会神地写着什么。

因为同属一个组,我和杜总有很多合作、交流,甚至一起写文章的机会。当时我刚入行不久,而他已经有了新闻工作的经验。

我和他一起去实地考察,学到了很多东西,从如何解决问题到如何利用信息。回来写文章时,无论是批评还是提出建议,他都只是“低声细语”,从不大声说话,尽管我比他小四五岁。

杜先生离开VTV24之前,是跟我在交通组呆的时间最长的人之一。

在他停止工作的那一天,没有任何华丽或祝贺,只有一声温柔的问候,一个温柔的微笑和一个像他一样真诚的握手。

记者潘海东林(越通社北江省常驻记者站)

晴朗的天气让我想起了河内的一个雨天,那天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房间里挤满了人,越南通讯社正在迎接一批新来的记者。

对我来说,他是那天最杰出的人,矮小的身材,朴素的衣着,体贴的举止,沉默寡言……置身于喧闹的人群中,周围是一片衣着优雅闪亮的景象。这就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丁友笃。

我们被分到同一个组一个多月,每天见面,聊天讨论。我不喜欢谈工作,他不喜欢谈私事。我们看似合不来,但其实相处得很好,因为一个喜欢说话,另一个喜欢倾听。他听我倾诉一切,没有一句评论,只是微笑。最后一天,在我们接受新任务,即将远行之前,他对我说:“我喜欢你,我非常喜欢你,林。”

Chàng phóng viên trẻ với nụ cười hiền lành.
年轻的记者露出了温和的微笑。

杜先生热爱河内。离开河内后,他偶尔会在Facebook上发几张龟塔或老城区的照片,配上几句“想念首都”。有机会回家乡时,他经常会在河内待上几个小时,绕着还剑湖散步,然后想办法和我们见面。我们经常坐在小咖啡馆里,聊着从生活到工作的各种话题。

杜先生是一位描写美的记者。他经常跟我讲述他去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的旅行经历。有一次,他去安沛省最艰苦的乡镇Tram Tau,当时正值雨季。他和同事在工作时,一个相机镜头因撞击而丢失了。他告诉我这些时,只是笑了,灿烂的笑容,因为他觉得“值得”。

他笔下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展现了当地人的美好,以及善良人如何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典范。他经常关注儿童,尤其是高地地区的儿童。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孩子们带来更多温暖的衣服、更多的书籍和更多的学校。

2017年初,他参与发起了一项活动,向木江寨和谭头等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旧书。我相信这项活动一定会圆满完成,这些书最终也会以某种方式送到孩子们手中。

10月11日下午,越通社记者丁友杜在安沛省义路镇采访洪灾情况时,突然被洪水卷走。两天多来,搜寻工作从未停止。丁友杜的同事、朋友、亲人仍然怀着坚定不移的希望,盼望着安沛的到来。

Phóng viên Đinh Hữu Dư (thứ hai bên phải) tác nghiệp tại Mù Cang Chải (Ảnh: Nội san TTXVN).
记者丁友友(右二)在木江寨工作(图片:越通社内部杂志)。

希望永不消逝

当我们写下这些文字时,对杜的搜寻已经结束。我们所有人期盼的奇迹最终未能实现。这位来自宁平的年轻记者永远地留在了安沛的土地上。

所有认识杜先生的人,听到洪水灾区传来的噩耗,都震惊不已。过去两天,希望是唯一未曾消散的东西。从亲戚、朋友到同事……每个人都相信杜先生只是在村子里迷路了,他会回来,坐下来,和大家分享那天的灾难……

怀着这样的信念,数十人冒着洪水来到义路,沿着浑浊的提亚河一路搜寻。数十万民众热切地跟随在她身后,在远处祈祷她的平安。

最亲密的朋友也因为这份期盼,拒绝分享这位记者的困境。在他们眼里,杜军像往常一样,忙着安排行程,明天就回来……

“那个温柔却又心疼的男人很快就会回来。我们对他的离开感到既难过又愤怒,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杜的一位大学好友抽泣着说。

与胡杜同一天加入越通社的同事潘海东林也为未能兑现的承诺感到痛心:“他还答应过这个周末回来,一起喝一杯。我还在等着那个承诺实现呢。”

直到最后一刻,没有人停止相信,杜!没有人敢想到,前往Thia桥的旅程,会是你今生的最后一次旅程。

此时,Facebook上充斥着年轻记者丁友杜的照片和他的感人分享。

一位同事弟弟,痛彻心扉地写道:“哥,怎么说呢,明明晚上约好,回来这么早?这酒是给我一个人喝的吗?哥,奇怪,完成了《未完的桥》这个未完成课题的人,却在那么遥远的地方,在一座未完的桥上,接受了未完成的人生?唉,到最后,小债,人生的大债,你都得还!”

记者 Bui Doi 伤心地说:
“喂杜,你快回来啊!”
我的朋友们正在桥下等候。
我的家人正痛苦地等待着
别走,在远方……旋转
请,请一千次!
回家,把下午的新闻写完
回家啦,女友说情话
很多同事,下午酒等待
天啊,这对下界来说是多么大的折磨啊!
真是夫妻间的双重罪孽啊!
我的同事,笔尖明亮,心地纯净。
你为什么……眨眼……感到痛苦?”

看着照片上那个嘴角挂着温柔微笑的年轻人,我感到一阵伤感。他身上刚刚绽放的青春、激情和雄心,突然戛然而止。但杜,留下来的人们,会继续你们的旅程,会找到方法,把你们暂时停下的路延伸下去。

杜的旅程永远不会结束……

继续 Dinh Huu Du 的旅程

“回到杜吧,数百万颗心在燃烧
回来把你的梦想写完……”

在短暂的记者生涯中,丁友友始终关注着他工作所在地安沛省的饥饿和贫困问题。

记者潘海东兰在回忆同事时说道:“在他的故事中,他常常把孩子们放在第一位,尤其是那些生活在高地的孩子。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温暖的衣服、更多的书籍和更多的学校。”

出于这种担忧,2017年初,丁友杜(Dinh Huu Du)参与发起了一项活动,向木江寨(Mu Cang Chai)和陈头(Tram Tau)等贫困县山区的孩子们捐赠旧书。据越南通讯社《Tin Tuc》报记者Thu Trang报道,丁友杜还计划在安沛山区为孩子们建立一个图书馆,因此“每次回河内,他都要独自扛着一堆书。”

杜先生的计划还没有实现,这位善良的记者就永远地离开了安沛的天空和云层。他的朋友和同事们只能在震惊和悲伤中回忆起他的梦想。

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杜的旅程不会止步于程义路桥。他的旅程将由留下的人继续下去。正如董林所言:“我相信这场运动一定会完成,那些书最终会以某种方式到达孩子们的手中……”

丁友笃在执行新闻战线的使命时不幸逝世。他安息,只为让新闻继续流传……

写到这里,我想起杜先生常用的一个笔名,也是他在Facebook上的昵称:江风。这个笔名,仿佛象征着这位命运多舛的华闾记者与山河密不可分的命运。我突然想到:此刻,那个曾经渴望与祖国山河一起翱翔的自由少年,已然化作了一只翱翔于安沛云端的鸟儿。

而我,却天真地相信:杜家的江风鸟永远不会疲倦,继续守护着这片它曾经深爱、眷恋的土地。

是时候带着自己的梦想自由飞翔了,杜。你未完成的,留下的,将携手,继续那名为“丁友杜”的旅程……

据越南+报道

相关新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Dinh Huu Du - 做一只在安沛云端翱翔的鸟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