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Liet 公社 - Thanh Chuong 县文庙
(Baonghean)-前往清昌,沿着连接胡志明路的46号公路,过罗桥,右转500米,就能看到武列公社的住宅楼矗立在雷田的一座高高的土丘上。它的位置几乎位于武列公社住宅土丘的中心。
此前,该公社名为 Van Quan,Quan Thanh Hang Tong,占地面积接近越南中部一毛。
Vo Liet 公共住宅 - 文庙区的全景。
24年前(1986年),武烈公祠荣幸地迎来了家乡女婿——时任政府副总理的武元甲将军,以及省、县领导(夫人是邓氏河教授,作家兼文化家邓泰梅之女)的到访。将军在瞻仰遗物碑文时,欣喜地说道:“这就是本县的文庙。” 两年后的1988年,武烈公祠被文化信息部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遗产。
2007年1月26日,武元甲大将在致武烈乡党委和人民的信中写道:“在一个乡、一个县,很少有地方拥有这样的历史遗迹。我说:这是我们家乡引以为豪的县级文庙,子孙后代要一代一代地继承发扬先辈好学的传统。”
两排记录进士姓名的石碑之一。
将军为何两次确认武烈公祠为“县级文庙”?让我们一起了解乂安省这座“独一无二”的文化遗迹的诞生。据黄氏族谱记载:“黄政直先生,字古维,生于明命十一年(1830年)景旦年间。其父是清化省后禄县的官员。黄政直自幼读书,随父前往升龙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其中包括文庙——国子监。28岁时,黄政直先生考中进士,便萌生了在家乡修建一座类似文庙的建筑以弘扬文化的念头。清章县文学协会赞同他的想法,并指派他负责设计和监督。黄氏族谱记载:“文庙建于武列,仿照河内李圣宗时期的建筑风格”。由此可见,151年前的1859年,武列乡便修建了武列乡祠堂。
从外观看,社门有两根高大的柱子,左右两侧各有两扇侧门。社院院前两侧,分别竖立着两排由六块大石碑组成的石碑,上面记载着自黎朝至阮朝武烈公社455名学士、学士、博士等毕业生的姓名和住址。社院建筑呈“口”字形,穿过社院院落的是4排相连的房屋,54根柱子横竖相连,用铁木板封口成框架。最前面的房屋有五间正房和两间侧房,高5米,与左右两排房屋相连,每排房屋有三间,四根柱子,高4.3米;中间是天井,与后面的重檐楼相连,也包括五间正房和两间侧房,高7米。
寺庙的庭院。
自文庙(县文庙)成立以来,这里就成为清章文学协会农历八月祭祀和聚会的场所。潘佩珠、邓阮勤、阮生色、胡思道等爱国学者都曾到文庙研讨。考生在出考前几个月,也常常聚集在文庙温习作文,并常常取得高分。
我党诞生于1930年,同年6月1日,来自同武烈、同碧好、春林、大同等县的众多民众经常聚集在县公所,进行斗争,提出诉求。特别是1930年9月1日,数万农民参加了县公所的示威游行,并取得了胜利,摧毁了封建殖民政府的机器。这标志着义静苏维埃政府的诞生。9月1日成为义静县的传统节日,今年,义静县热烈庆祝了成立80周年。
从南面看,后排房屋的建筑风格是火柴盒式。
十年后的1940年,丁村见证了武烈村共产党支部的重组。八月革命胜利后,武烈村也曾是越盟县政府的办公地点。1947年,第四区联党委员会在文庙召开代表大会,阮志清将军、阮山少将和革命家何东茂出席了会议。自精神文化受到重视以来,文庙便成为村里举行各种节日活动的场所。
历经岁月沧桑,国家投入近百亿越南盾进行修缮升级,在正昌县文庙传承80周年之际,这座“县级文庙”——武烈公社落成。武烈公社距荣市50公里,如今已成为远近游客的文化旅游胜地。
潘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