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铁匠村的红火

December 25, 2014 20:57

(Baonghean) - 巴巴村(Thanh Luong 乡,Thanh Chuong 县)自古以来就以铁匠铺而闻名,专门生产刀、镰、锄、犁、耙等农具,服务于农业生产。这里的人们秉承着祖先的传统职业,始终致力于保护、恢复和发展铁匠铺,力求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开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巴巴村的铁匠职业由来已久。村民们说,他们的祖先和祖父母从事这项职业,并一代一代地传给了子孙后代。直到今天,村里的老人仍然对这项职业感到自豪、感动,仍然充满热情,每当回忆起它,他们都会爱不释手。我们走访了武国桢先生的家,他今年94岁,从小就从事铁匠职业。如今,他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不再从事这项职业,但他的孩子们继续传承着家族的铁匠职业。当被问及铁匠村的情况时,他说,过去村里只有几座铁匠炉,直到很久以后,不知道是哪一年,来自河静省德寿县的武仲菊先生来到这里结婚创业,才开始传承这项职业。

从那时起,这里的铁匠行业才真正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了村里的传统职业。他有三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而且技艺精湛。当时,巴巴村除了为村民制造生活必需品外,还制作和锻造刀、剑、燧发枪等原始武器,供民兵和自卫队在反抗法国殖民者入侵的革命斗争中练习。郑先生在故事中回忆道:“自从铁匠行业传入村里以来,家家户户都燃着炭炉,从清晨到深夜,人人都忙个不停,锤子和铁砧的声音不绝于耳,热闹非凡。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感到幸福。”

Anh Võ Văn Toản sử dụng búa máy khi hành nghề.
Vo Van Toan 先生在他的工作中使用锤子。

巴巴铁匠村的村民最初只是制作一些简单的产品,例如撬棍、大锤、磨刀器、刀子、镰刀……用于农业生产活动。所有东西都由他们凭借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经验手工锻造。这份工作看似简单,但成为一名铁匠需要良好的健康、耐力、毅力和耐心才能坚持下去。原材料是从各地收购的废弃和破损的钢铁和钢筋,主要是人们发现并转售的地下战争废料。之后,必须清除外部的所有锈迹才能进行锻造。

要打造一件完整的产品,必须经过多个阶段。首先,铁匠必须切割铁块,将钢材放入其中,然后加热使铁和钢材熔合。这个阶段也极其重要,火必须均匀,因为如果火太大,铁就会断裂;相反,如果火不够,铁和钢材就无法紧密贴合。加热时,必须在外面涂抹一层薄薄的泥土,目的是当铁和钢材熔化后,将它们固定在一起。炉火加热后的下一个阶段是将其放在铁砧上,以形成所需的产品,必须快速而有力地敲击。

两个人一起做,里面的人指挥,外面的人跟在后面,想要成品长就得敲锤头,想要成品大就得横敲。第三步是冷却,用锋利的刀削去外面的铁皮,露出里面的钢材,再用锉刀把边缘锉平。之后,把“回火”好的成品放进冷水里。最后是做柄,把柄插进去,如果是刀子或者镰刀,主要用黄檀木,因为黄檀木轻、韧、不开裂,使用方便。

铁匠铺的构造十分简陋,两边覆着泥土,中间留出一个小槽,用来加煤烧炉。“铁砧”通常由又大又扁的铁块制成,牢牢地固定在结实的木箱上,以保持平衡。“锋利的刀不如坚固的铁砧”。过去,人们常用木材来烧炉,但后来由于木材稀缺,人们改用煤炭。他们不得不一路跋涉到滨水镇去购买煤炭,每辆车可以运载3到4吨,价格约为1500万越南盾。当时,产品产量不多,村民们主要把产品运到当地市场出售,比如勇市、昆市、南义市……收入微薄,每次去市场只能买到几公斤大米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依然充满艰辛与艰辛,但铁匠这个职业依然与巴巴村民世世代代息息相关。每当没有农活或空闲时间,家家户户都会辛勤劳作,维持生计。正因如此,村风和社区凝聚力日益增强,村子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和铁匠的劳动成果,村民们对生活充满信心。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市场日益扩大,这里的铁匠们也不断改进技艺、设计和产品质量,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品味。铁匠的种类、尺寸和设计多种多样,确保产品锋利、耐用、灵活,所有产品都能被消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日益改善。

Chị Nguyễn Thị Phượng say sưa với nghề.
Nguyen Thi Phuong 女士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

村里的专业铁匠阮氏芳女士透露:过去,夫妻俩都从事铁匠职业。近年来,她的丈夫武山河先生生意繁忙,她一个人打铁。她的三个孩子都在上高中,帮她缝制和安装手柄。芳女士出生在村里,父母都是传统铁匠,所以她从高中开始就学会了打铁。由于没有机械锤,她打制的产品主要是刀、镰刀和锄头。打好后,就拿到阮市的农具摊位进口零售。芳女士说,在孩子们的支持下,她每天可以打制30把镰刀,批发价每把2万越南盾。扣除铁、钢、煤……大概50%的成本,她还有30万越南盾的利润。虽然辛苦,要敲锤子、拉直钢筋、切辐条……但因为已经习惯了,所以觉得很正常,毕竟这只是一份副业,也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武国全(1969年出生)是武国正先生的三儿子,他继承父亲的铁匠事业已有近25年。他从小就从事铁匠职业,懂得如何锤、凿、磨。如今,他和妻子搬了出去,有了更现代化的铁匠铺。家里有五口人,三个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龄,经济条件尚不足以依靠几亩承包的稻田维持生计,所以对他和妻子来说,坚持打铁是维持生计、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种方式。“打铁也很辛苦,因为必须坐在一个地方,所以背痛、颈痛是常有的事。整天听着锤子敲打铁砧的声音,有时会头疼,但慢慢就习惯了。”全倾诉道。和村里许多其他家庭一样,他负责所有重活,比如砍铁、用锤子,而他的妻子只帮忙做一些简单的轻活,比如上油、给手柄上油、磨水。

他和妻子平均每天打制4-5件产品,扣除成本费用后,收入也有30万越南盾。据悉,2010年公社认定为手工艺村后,组织巴巴村的铁匠到河静省考察,他回来投资购买锤子、磨床、鼓风机等机器,现在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产品也多种多样,有犁、耙、刀、剪、镰刀、锄头……进口到清章、南丹、杜良和荣市的代理商那里。自从有了锤子,全先生和妻子的铁匠活就轻松多了,因为他们不用像以前那样扛着锤子了。

巴巴村的居民大多以务农为主,铁匠职业不仅在淡季为当地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也显著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目前,全村近100户人家,其中42户是铁匠,约90人参与。许多家庭也因此摆脱了贫困,盖起了舒适的房子,有钱送孩子上学。清良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黎忠章激动地表示:巴巴铁匠村历史悠久,这里的人们始终自觉地传承和发展祖先留下的传统职业。

更令人自豪的是,2010年,省人民委员会决定认可巴巴手工艺村,当地政府也注重创造便利条件,帮助村民获得优惠贷款,恢复和扩大商品生产。从事手工艺的农户也大胆投资,购置了许多现代化设备和机器,以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为了使手工艺可持续发展,巴巴铁匠村的村民希望通过更多形式的推广和产品推介,拓展市场,逐步打造巴巴手工艺村的声誉和品牌,为建设更加富饶、美丽、文明的家园贡献力量……

春黄-范当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巴巴铁匠村的红火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