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山脚下的变化
(Baonghean)—— 贯彻落实党委决议,田忠乡党委(Dien Chau)着力引导全乡发挥农业潜力,推动农产品向商品转化。由此,在莫达峰下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一幅幅温暖繁荣的景象正在上演。
距离一号国道不远,与南北公路的喧闹和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演州县演忠乡的何文秀先生家的养殖场坐落在海风徐徐吹来的木麻黄树下。看着如今宽敞的养殖场,很少有人会想到,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孩子,2010年,怀着党员的勇敢精神,秀先生和两位亲戚投资修建了虾池,决心靠养殖南美白对虾致富。在3公顷的贫瘠土地上,他们按照技术流程有条不紊地建起了整齐的方形虾池。2011年,他们家正式开始养殖第一批虾。这位皮肤黝黑、浑身带着浓浓海水咸味的20年党员,在讲话和带我们参观养殖池时,仍然忘不了刚开始建设综合养殖场时的心情。
绍先生分享道:“虾的特性是‘变化无常’,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决定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我们非常犹豫。因为我们都是‘新手’,对养殖技术并不完全掌握,也缺乏照顾虾每个生长阶段的经验。” 经过深思熟虑,尤其是看到一些临海、水产养殖潜力巨大的区域被废弃或种植经济价值低的作物,他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借款12亿越南盾投资养虾。
借鉴众多模式,经济效益不稳定,全国养虾区,尤其是义安省,都出现过“赢家输家”的情况,所以他在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每天,他完成公社组长的工作后,就回家,直接去养殖场,全身心投入到虾塘的管理中。“土地不负人心”,过去两年,每年两茬,他家平均每茬能收获12-13吨商品虾。按市场价约12万越南盾/公斤计算,扣除投资成本,每茬3公顷的虾养殖净利润达5亿越南盾。凭借这些,他不仅还清了最初的贷款,还积攒了积蓄,可以重新投资于生产。 “以前全家都做装饰活儿,种玉米、花生、芝麻经济价值不高,日子过得不太好。养虾之后,家里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我在农场里尝试养鸡、鹅、羊,初期效果很好。”党员何文秀一边清理即将收获的三龄虾塘,一边开心地说道。
![]() |
党员何文秀(演忠-演州)清理虾塘。 |
在奠中,我们也听到了许多发展工业化规模肉鸡养殖的成功案例。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52岁的党员胡士强一家。2010年,他决定在14村租用600多平方米的土地,以外包的方式为越南正大公司(CP Vietnam)开办一个规模为每批7000只鸡的肉鸡养殖场。“我们只投资养殖场的基础设施。正大公司负责投资从一日龄开始的鸡种、饲料、兽药以及为我们农民提供产品。”他说。由于与企业联系紧密,产品产量得以稳定保证。他家每年从这个养殖场出售3批鸡,总利润达1.5亿越南盾。说完,他带我们参观了隔壁菜园里刚刚投入使用的规模为1000多只鸡的肉鸡养殖场。 “自从养鸡之后,老婆再也不用到处跑集市卖鸡了。稳定的收入不仅让生活更舒适,也为再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条件。”这位老党员高兴地分享着初步的成果。
如今,在田忠,上述养殖模式对农民来说已不再陌生,因为公社人民委员会已将公社党委关于推动低收入生产用地转为水产养殖、向商品方向发展畜禽养殖的决议具体化。这是一项正确且及时的政策,因为田忠的现实是,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462公顷的彩色土地和70.5公顷的一米一色土地;此外,渔业规模仍然很小,分散,大多数捕鱼活动是在近岸用筏子进行,因此经济效益低下,贫困率高于田州县的总体水平。
目前,全乡共有26户农户将低产生产地转为水产养殖,总面积达24公顷。此外,还有168个农场和牧场,主要按照产业化模式饲养肉鸡和蛋鸡,年出栏量近20万只,每个农场和牧场平均每批饲养500至15000只。令田忠乡农民更加兴奋的是,最近,100个农场(80个养鸡场,20个养猪场)已成功将越南良好农业规范(VietGAP)应用于生产。这些“黄金”数字体现了田忠乡党委的正确政策,同时也表明了沿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奠中乡农民协会主席陈文勇同志表示:“成功应用VietGAP是奠中乡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这是奠中乡农产品的认证,确保了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产品来源明确、环境保护以及工人的健康和社会保障。农民协会将继续通过培训和技术转让,帮助农民提高各种模式的生产效率。”
公社党委书记吴德兰同志表示:“为了有效落实今天的决议,首先,政治组织和工会党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同志们在群众组织特别是公社农民协会的支持下,开拓进取,大胆打造了水产养殖、肉鸡养殖、蛋鸡养殖等效益高的示范点,从而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加快推进地方消除饥饿、减贫事业做出了贡献。”
如今重回这片滨海大地,那些离乡多年的人,一定会对故土的变化感到惊讶。站在莫达山顶俯瞰,除了天地和谐、壮丽奇妙的自然风光,山脚下肥沃的土地也给人一种真正的富足与宁静。决心摆脱海上漂泊生活的奠中人,正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故土。
文章和照片:清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