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南天主教公社的变化
(Baonghean.vn)——抵达兴安南(兴原)宗教公社,我们明显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巨大变化。长长的水泥路、宽敞干净美丽的文化建筑以及市政工程都已焕然一新,并且还在继续变化。
人民的力量
带领我们参观了新建的文化馆,该文化馆总面积1500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耗资超过8亿越南盾,于2021年8月落成。兴安南乡第二村村长邓文孝先生自豪地说:“这简直是个奇迹,女士!以前村里没有文化馆,每次需要开会,我们都得借用村民的房子或者住在村长家,非常不方便。所以,当上级出台政策并支持建文化馆时,村民们都非常激动!”
![]() |
| 兴安南省各村落的文化馆建筑宽敞,配套设施齐全。(图片:GH) |
这位充满活力的村长补充道:该村共有236户人家,855人,其中80户是宗教家庭,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之间非常团结。除了区和乡提供的3亿越南盾预算外,村民们还一致每户捐款200万越南盾,共同建设全村的公共活动场所。一些家庭捐款1000万至2000万越南盾,一些村民自愿捐赠了价值数千万越南盾的4棵遮荫树,种植在文化馆的院子里。经过三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和资金投入,村文化馆项目在村民们的喜悦和激动中竣工了。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校园围墙一直未能建成。村委会征求村民的意见,仅一次会议就筹集到了2400万越南盾的捐款。目前,我们村计划在南边建一个厕所,在北边建一个舞台。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所有道路都铺设了水泥,出行非常便利。” Hieu先生说道。
![]() |
| 7号村村民在村文化馆的院子里进行体育运动;兴安南公社领导与7号村村民讨论建设新的乡村地区。照片:GH |
不仅是2号村,此前兴安南乡几乎所有村落都没有文化馆,或者即使有,也年久失修,破败不堪。7号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是一个拥有235户人家、1000多人的天主教村落。该村的旧文化馆建于23年前,老旧破败,甚至连桌椅都没有。因此,据自1982年起就担任村干部的老干部阮友强先生介绍:当乡和县号召大家筹集资金建设新的文化馆时,该村积极组织村民共同参与。除了参与旧文化馆的拆除和建设外,每户人家还出资200万越南盾,最终建成了这座占地约60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新文化馆,总投资超过200万越南盾。
“这里校园宽敞,灯火通明,大人小孩经常在这里运动到深夜。文化馆紧邻东山堂区教堂,宗教与生活和谐共存。节假日,村委会敞开大门,方便村民停车,既方便又整洁。”村长阮友强高兴地说。得益于各级党委和领导的宣传动员,以及教会的支持,村民们已经明白,新农村的建设是由人民自己动手,人民做事,人民受益。目前,村里的道路几乎全部铺设了水泥,连接7号村和6号村的旗道长达2.5公里,国旗常年悬挂。
![]() |
| 兴安南省连接各个村落的旗形街道一角。照片:GH |
教区还动员村民安装路灯,既美化了村庄景观,又方便了出行。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男人们从事建筑工作(村里大约有40家建筑公司),女人们经营市场,孩子们大多出国打工。但是,没有人让田地荒废。
该公社地处半山区,兼具山地和丘陵、高地和低地,全社共有2157户人家,8185人,分布在8个村落中。天主教徒占总人口的近80%,设有3个堂区(东山堂、庄努阿堂、安盛堂),共7个堂区,8个村落中有6个有天主教徒。由于财政收入有限,且资金来自原兴安公社,因此初期基础设施极其匮乏:公社人民委员会办公楼沿用原公社人民委员会会馆的设施;没有幼儿园;中学和小学状况堪忧;卫生站为公社共用;大部分乡村道路仍是未升级的土路,给村民的生产、出行和贸易造成了诸多不便。
然而,最大的困难在于,四年内更换了三四位村长,一些公社和村干部受到处分,导致部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仍然有限。一些村干部甚至党员中仍然存在着等待和依赖的心态。
![]() |
| 兴安南省的居民正在修建乡村道路。照片:GH |
进入建设新农村的低起点政策实施阶段,兴安南乡党委和政府,以区政府扶持的两名骨干成员(分别担任乡人民委员会书记和主席)为首,动员整个政治体系参与,积极与各堂区牧灵委员会协调,向人民宣传,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国家扮演辅助角色,人民是主体(人民知晓、人民讨论、人民行动、人民检查、人民监督、人民受益)。
所有政策和策略都向每个街区和村庄公开透明,并征求民众意见,以此激发和促进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之间的团结,携手共建新农村。有些会议召开一次后,民众并未完全理解,因此,政府秉持“稳扎稳打,方能致胜”的原则,召开多次会议,以期达成共识。
![]() |
| 兴安南乡领导与村干部讨论了新建农村地区的情况。(图片:GH) |
公社党委积极与教区神父和牧灵委员会合作,清晰阐释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和方针,这与教会改善民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各村被要求召开扩大会议,包括村执委会、前线工作委员会和各组织,邀请全体牧灵委员会成员参加,以求达成共识和团结,并召开群众大会。各村书记和村长根据新农村指标,逐项审查任务,确定村里落实的内容和群众执行的内容,不依赖上级指示。
![]() |
| 兴安南乡1村文化馆的场地和围墙正在建设中。照片由麦花提供。 |
此外,据兴安南公社领导人称:重要的是要重新赢得人民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只有人民信任了,才能达成共识。因此,除了加强内部团结外,还要给公社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注入“新空气”;颁布各岗位职能和任务的规定;分配工作,监督具体工作的完成程度和进度。公社党委制定了以领导和指导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专题决议,特别要求干部和党员以身作则地执行。
![]() |
| 兴安南省官员和民众种植花卉美化环境。照片:GH |
“没有人民,生存容易百倍;有了人民,竞争难千倍。”当人民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被点燃后,短短时间内,整个公社就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系列文化馆开始兴建,48公里多的村道、数十公里的沟渠被水泥化。道路安装了路灯,鲜花绿植点缀着每一条小巷。主要道路上竖起了旗杆,国旗和教旗迎风飘扬。人们自愿贡献劳动力、资金和土地来建设新的农村地区。例如,在8号村,村民们自愿捐献了1.6公里长、2米宽的稻田,用于扩建和修建村里的示范道路。
跟随乡政府官员走访8号村,在新拓宽的道路旁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里,潘氏丽女士正在除草。她简单地说:“我家祖传有5尺稻田,就在路边,一年种两茬水稻。村里制定了道路升级修建计划,我们家自愿捐出土地拓宽道路,希望能为美化村落贡献一份力量。而且,宽阔的道路不仅出行更方便,也方便我们运输和收割庄稼。”
![]() |
| 兴安南县8号村的村民自愿捐献土地用于拓宽乡村道路。照片:GH |
在第 8 号村,也有像阮金端先生这样的典型例子,他捐赠了 3 多平方米的土地来修建道路,还自愿捐赠了价值近 8000 万越南盾的竹子和小树,种植在村庄主干道的两旁。
得益于整个政治体系的同步参与、教会的陪伴和人民的力量,2021年6月,兴安南乡仅达到11项指标(规划、交通、设施、文化、学校、卫生、环境、政治体系等8项指标未达标),到2021年12月,基本指标全部完成。各村新成立的乡村建设委员会调动民众内部资源,鼓励农民捐地,拓宽路边4-7米,并修建排水沟。每户人家平均出资1000万至1500万越南盾用于村道升级,部分家庭甚至投入7000万至8000万越南盾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所有乡镇道路以及从乡镇中心出发、长度5公里以上的乡镇间道路均已铺设沥青或混凝土,符合交通运输部的技术标准。此外,还对总长39.96公里的129条区内交通道路进行了硬化改造,方便机动车通行,保障了良好的生产服务,改造率达到100%。
![]() |
| 兴安南公社一角。照片:GH |
据兴安南乡党委书记黄德安先生介绍:除了得到区委和区人民委员会的关注和支持,以及“刺激”政策(例如,建造一座文化馆平均耗资8亿至9亿越南盾,乡和区政府提供三分之一的补贴机制)之外,建设新农村地区最大的收获是“民心”,是人民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
正因如此,不仅当地民众的力量被调动起来,那些在外地取得成功的年轻人的慷慨也得到了激发。例如,一位在岘港市经营生意的本地企业家,捐赠了超过40亿越南盾,为村庄安装了清洁供水系统;又如,东山乡的居民,如叔先生和天先生,捐赠了超过3亿越南盾,用于乡镇填土拓宽道路。再比如,在乡人民委员会办公楼前,曾经有一条10米宽的深沟,政府动员乡里的孩子们骑着摩托车运来1200多平方米的土方进行填平,之后妇女协会和农民协会种上了鲜花,将行政中心打造成了一个绿意盎然、干净整洁、风景优美的环境……
创新图景
除了基础设施的改善,来到兴安南公社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党政人民经济发展思想的深刻转变。党政人民阵线和各群众组织高度重视引导人民发展经济,动员人民发挥半山地优势,推动作物结构向商品化生产转型,增加人民收入。许多村寨积极建设了多种经济效益高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山地花园经济和半放养山鸡、杂交山羊、鳖、蜗牛等养殖业。
![]() |
| 兴安南乡已建成总面积近200公顷的柠檬种植区。图片由光安提供 |
具体而言,该公社建成了总面积近200公顷的柠檬种植区,将部分传统柠檬种植区改造为无籽柠檬种植区,建成了30多公顷的专业桃子种植区,建立了集约化番荔枝种植示范区,建设了多个示范园和示范田,打造了大型商品生产区;引进沙多艾橙、梨番石榴、泰国菠萝蜜等作物,在山坡园地高效种植;将部分优质稻田改造为优质红薯种植区……正因如此,该公社2016年的贫困率为13.37%,到2021年已降至2.09%。
![]() |
| 人们前来兴安南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照片:GH |
今天来到兴安南公社,我们看到了正在初具雏形的新兴乡村景象。我们遇到了住在兴安南公社三村的黎玉福先生(75岁),他正在公社人民委员会一站式服务中心办理手续。他激动地说:“就在几年前,我的家乡还很艰苦,人们靠耕地为生,只求能吃饱穿暖,根本没想过美化环境或发财致富。现在,我的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
| 兴安南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图片:CSCC |
公社总部和村文化馆建设得宽敞明亮,雨季泥泞不堪、旱季尘土飞扬的道路被连接各村落的宽阔水泥路所取代,夜间也通了电。村民们更加注重环境卫生、安全和秩序。官员和公务员的工作方式也更加文明礼貌,“一站式服务中心”热情地为村民提供指导,村民们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