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确的政策开始改变
(Baonghean)-兴安北公社(兴原)党委关于发展山地花园经济的决议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积极响应,近年来,这个半山区公社的经济发展和减贫事业取得了许多进展......
带我们参观2B村溪岸蒙达地区村民新农场的是公社党委副书记黄福康。康先生说:“溪岸蒙达地区以前是一片荒芜的山丘,只有几丛野灌木。但近3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公社发展田园经济和山地经济的政策,十多户村民自愿在这里整合田地、换地、建农场,种植柠檬,饲养水牛、奶牛、鸡鸭等。现在,溪岸蒙达地区经济繁荣,许多以前吃不饱饭、为明天担忧的家庭,现在都成了百万富翁。”
花园经济正在帮助兴安北县人民摆脱贫困。
康先生带我们去的第一家是阮端图先生的家。新建的宽敞房子后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笔直的柠檬园,正值柠檬果实成熟的季节。端图先生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饱经风霜,却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涂先生说:“我们怎么能不高兴呢?三年前,我们家住在村里,在水稻田里干活,只有4亩稻田。我和丈夫也做过建筑工人,去市场买菜,勉强维持生计,但还是吃不饱饭。在公社的鼓励和指导下,看到像康副书记这样好园丁的榜样,我和丈夫就把4亩稻田换成了这里的山地。” 如今,涂先生家有近200棵柠檬树,还养着鸡、鸭、水牛和奶牛。山上养的鸡不易生病,长得也快;柠檬也不需要照料——去年就结了果子,我们还养了500多只鸡。一季的收成帮我们家建起了这栋价值超过1亿越南盾的房子。
如果说溪岸蒙达柠檬区在这两个作物季才刚刚结出果实,那么3村的溪梅柠檬区早已是著名的传统柠檬产区,丰收在望。每茬柠檬,这里的种植户都能收获5到10吨柠檬。乡党委副书记黄福康透露:“他家在溪梅拥有一个5000平方米的农场,有些年份,他家的柠檬树每棵树的产量超过100公斤,平均每棵树的产值超过100万越南盾。”
谈到兴安北县取得的成就,公社党委书记吴红庆同志表示:由于地处半山区,水资源匮乏,该社农业生产面临诸多困难。公社党委召开会议,研究引导群众发展生产的方法。了解到目前该社存在一些典型的溪梅柠檬致富模式,考虑到当地土壤条件,公社党委决定将典型模式提升为典型,并将其转化为普遍推行的政策。于是,“柠檬上,鸡下”的生产模式应运而生。此外,党委还指导发展畜牧养殖、小型工业和贸易服务业。仅三年时间,该社经济就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1年,全乡生产总值为502.54亿越南盾(完成计划的111.03%);地方预算收入为34.97亿越南盾,达到233.13%;农业产量达到7吨/公顷;经济增长率为10.46%;与2010年相比,贫困率降低了8.3%;人均收入为1020万越南盾,比2010年增加200万越南盾......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为兴安北市铺设沥青和混凝土乡内道路、完成田间灌溉系统以及其他许多文化和社会工作创造了条件。
兴安北公社党委书记吴鸿庆表示:“兴安北公社党委的成功经验在于直面现实,认真反思、自我批评,并采取纠正措施。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政策后,就坚持不懈地执行。人民看到正确,就一定会遵循,并且更加信任党组织的领导。目前,公社正在逐步落实新农村建设目标计划,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清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