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新突破:“防爆”电动车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600公里
随着中国率先开发出具有超快速充电能力和卓越行驶距离的“不易燃、不易爆”电动汽车电池,全球电动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电池技术革命。
由于对传统锂离子电池热事故的担忧持续存在,中国制造商和研究机构正专注于三大关键技术支柱,以创造更安全的移动未来: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创新的磷酸铁锂 (LFP) 电池技术。

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被认为是电动汽车电池追求最高安全性的“瑰宝”。与使用易燃液体电解质的传统锂离子电池不同,固态电池采用固体材料,这意味着电池内部不含易燃材料。这不仅消除了因过热和短路导致泄漏或爆炸的风险,还带来了一系列其他突出的优势。
安瓦公司(Anwa)推出其GWh级固态电池生产线,引起轰动。该公司声称,即使被钉子刺穿或加热到极高温度,其产品“也不会燃烧或爆炸”。安瓦的目标是到2027年量产能量密度更高的第三代固态电池。
其他大公司也在积极实施这项技术。比亚迪和奇瑞计划在未来几年在其车型中部署固态电池。
WeLion 已与电动汽车制造商 NIO 合作,从 2024 年开始在 ET7 系列上测试电池。上汽、广汽和 IM Motors 计划在 2025-2026 年将第一代固态电池商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电池不仅更安全,而且能量密度更高,约为300-400瓦时/千克,使汽车在保持低温和稳定的同时行驶更远。“固态电池是下一个安全里程碑。我们正在为2030年前的大规模生产做准备,”宁德时代代表在2025上海新能源论坛上分享道。
钠离子电池
虽然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在所有应用中都无法与锂离子电池相媲美,但钠离子电池因其低成本和固有的安全性而脱颖而出。由于地球上钠资源丰富,钠离子电池减少了对稀有昂贵金属的需求,并且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
与锂不同,钠在暴露于空气或水中时不会发生剧烈反应,因此钠离子电池在正常使用下几乎易燃。
中国在钠离子电池商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海纳电池已为湖北省的一个大型储能系统供应钠离子电池。从2023年起,江淮华晨轿车和雅迪踏板车等小型电动汽车将开始使用海纳电池和宁德时代等制造商生产的钠离子电池。
虽然能量密度仍然有限(150-175 Wh/kg),但这种电池耐热性好,在寒冷天气下稳定,充放电循环次数超过8000次,尤其是比锂离子电池更便宜。
比亚迪正在徐州建设全球最大的钠离子电池工厂,计划将这种电池广泛应用于微型车和电动摩托车等对续航里程要求不太高,但注重成本和安全性的车型。

改进的LFP(磷酸铁锂)电池技术
LFP(磷酸铁锂电池)长期以来以其安全性和长寿命而闻名,这得益于其不含镍和钴。然而,其较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其在高端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如今,中国企业凭借革命性的创新突破了这一障碍。
例如,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推出了神星PLUS LFP电池,其能量密度超过200瓦时/千克(达到205瓦时/千克),使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即可行驶1000多公里。
更重要的是,该技术针对超快速充电进行了优化(仅需10分钟即可增加600公里续航里程),同时保持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电池续航能力。新材料和新结构的结合不仅提升了性能,还保留了磷酸铁锂电池固有的安全特性,使其成为主流和高端电动汽车的理想选择。
比亚迪和小鹏等公司正在开发下一代 LFP 电池,采用可提高热稳定性的纳米涂层材料、可减少连接点(容易产生热量的薄弱点)数量的电池到电池组 (CTP) 设计,以及有助于及早发现异常的智能热管理系统 (BMS)。
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中国也在加强监管框架,以确保电池安全。一项新的、更严格的电动汽车电池国家安全标准GB 38031-2025将于2026年7月1日生效。
该标准明确规定,电池必须能够承受不受控制的热事件而不会引起火灾或爆炸,并且任何烟雾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得对乘客造成危险。
宁德时代等主要制造商获得此项认证的事实表明了中国行业对消费者安全的坚定承诺。
在巨额研发投入和政府推动下,中国正在不断重塑电动汽车电池行业。
“不起火、不爆炸”的目标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为全世界带来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出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