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诗阳街:街道的回忆
(Baonghean)——街道的故事,只是记忆的碎片,但与他们坐在这条街上,品一杯浓郁的盖伊茶,看着夕阳渐渐飘散,却能感受到这条街质朴的情怀。他们亲切而简单地谈论着这条街,却又毫不掩饰地散发着对这条街的自豪。
这条街还没有呈现出一流城区的“现代”面貌,也没有专业商业街那么繁华。街道的一切都显得平庸和适中,只有在黎明和黄昏时分才会略显喧嚣,但临街房屋的建筑风格在近十年间的变化,依然无法抹去几十年前的记忆,依然萦绕在这里的老人们心头。
我和一位自行车修理工、一位糯米小贩、一位鸡粥小贩坐在一起,收集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
首先,我先简单说一下这篇文章的特色。希望读者不要抱怨题词太长,因为我认为,了解街头的人们,不知不觉中就能奇迹般地帮助我们理解街头的灵魂。
我之所以说“街头人”,是因为我接下来要提到的这些人,或许只是几块砖头的“主人”——他们几乎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在那里造了一个歪斜的自行车打气筒和一个沾满油污的工具箱,以此谋生。他们并非城市居民,也没有临街的房子,但他们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街道,感受它最真实的特质,他们用自己多样的谋生方式,默默地、忙碌地生活着。
第一位人物是阮文三先生,今年72岁。阮文三先生面容憔悴,满脸皱纹,鱼尾纹明显,说话吞吞吐吐,看似不爱说话,但细心观察,他依然充满活力。他说,他的家在陈守道街,但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他对胡士阳街比对他的家更容易产生感情:“再过几个月,我在这里修车就40年了,从1975年10月算起。我是胡伯伯的士兵,打败了美国侵略者,南方独立,国家统一,然后我回来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这里努力谋生!”(胡士阳街与胡同茂街的交叉口)。

这就是关于阮文三先生,关于胡诗阳街的故事,他费了好大劲才拼凑出这样的故事:这条街的名字很美,但几十年来,住在远方的人都记住了它的名字,就叫它“交德鸡粥街”。出去吃饭,悄悄说一句“来交德鸡粥街”,肯定能找到对的地方;打车,说一句“带我去交德鸡粥街”,肯定不会错。他讲完故事,指着一排破旧的竹茅草铺子,摇摇晃晃的木桌椅,还有几个挥舞着扇子等着顾客的小贩,说道:“没错”这就是粥街!
如果不是上世纪90年代初住在荣街(Vinh Street),很难想象当时胡诗阳街(Ho Sy Duong Street)的景象,以及那些后来成为人们熟悉名字的店铺。几十年前,这条街就已形成如今的面貌:一头与胡同茂街(Ho Tung Mau Street)相交,另一头与阮天台街(Nguyen Tien Tai Street)相交,并分成两条小巷,分别与万德街(Van Duc Giai Street)和荣安街(Vinh Yen Street)相连。虽然当时的街道已经确定,但当时的街道只有两三米宽,空旷而人迹罕至。当时,荣街的居民都“追随潮流”,住在小巷里,不敢出门,尤其是在如今的省邮政局、胡志明广场、义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中心地带。谁能想到,仅仅十年之后,这一带就“繁荣”成了这座城市的黄金地段。
随后,阮文三先生把我介绍给了这条街上著名的粥铺。年逾花甲的灵太太热情地向我讲述着这条陪伴她度过青春岁月的街道。灵太太的粥铺比街头的临时摊位更深一些。她利用宽敞的院子,把客厅改造了一下,摆放了几张餐桌,以备顾客多时使用。她说,这家粥铺从晚上六点营业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在等待顾客的过程中,她偶然听到了很多关于这条街的故事。她说,在这条街还没有现在这么繁华之前,这里曾是几排简陋的省邮局和省广播电视台干部职工宿舍,再往里走,是黄叔康中学教师的宿舍。这条街充满了典型的90年代初集体活动。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集体住宅逐渐被分割成块,以个别价格出售给每户。昔日的集体记忆逐渐消退,前后的房子都变成了平顶高楼。后来,只剩下黄叔康中学教师集体住宅区。
街道的故事只是记忆的碎片,但坐在这条街上,品着一杯浓郁的盖伊茶,看着夕阳缓缓飘落,却能感受到这条街质朴的热爱。他们亲切而简单地谈论着这条街,却又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这条街的自豪。就像街头那位卖糯米的,来自琼多(琼吕)的姑娘,嫁给了一个在胡诗阳街住了几十年的男人,生下了四个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我都成了荣市人了,琼多又在哪里呢?”——她爽朗地笑着。虽然成了荣市人,但她的家乡,与胡诗阳——这条街的名字的命名者——联系在一起的地方,她永远不会忘记。她永远不会忘记,她永远不会失去这份自豪,因为即使远离家乡,她仍然很幸运能够生活在这条让她想起家乡的街道上。不知不觉中,她成了每天早上来吃糯米饭的顾客的“导游”,甚至成了街上人们随口问起“Ho Sy Duong 是谁?”的人的“导游”。
那时,她会倾诉自己的学识、骄傲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胡诗阳原名阿玉。阿玉自幼聪慧过人,15岁时便学会了当地老师的所有字母,并跟随父亲来到安乐、关朝、同城(现安城),拜师于来自北方的老师麦福清。18岁时,阿玉改名为卡治,参加乡试,成为状元,并以门生身份考中了户部考试。
23岁(1643年),佤智考入义安科举,次年考中三长科举。由于丧期太长(其父于1648年去世),佤智未能参加会试;加之生计所迫,佤智前往清化广昌任教,后改名陈都,在该镇应试,并再次考中嘉元科举(有文献记载他代考他人)。
被发现后,他被剥夺了两校一等博士的头衔,并被迫服役三年。由于他的功绩,他提前退伍。1651年,他以新名字西阳(Sy Duong)通过了义安学校的一等博士考试,但由于他的“前科”,他被降为二等博士。次年,他参加了会考和定考,并获得了三等博士。之后,在1659年,他通过了同阁二等考试——这是一项专门选拔文学人才进入同阁学院的特殊考试。
国王赐予科举人与赐予三桂人一样的恩惠,因此胡思阳的学位在文献中被记载为“邦仁”。他曾在四位国王手下担任官员:黎仙宗(1649 - 1662)、黎玄宗(1662 - 1671)、黎嘉宗(1671 - 1675)、黎海宗(1675 - 1705);两位领主:清道王郑庄(1623 - 1657)、戴道王郑祚(1658 - 1682)……
这是胡姓名人传记的摘录。卖糯米的说起这个故事很重要,民间流传着胡士阳先生带木鱼“进京赶考”的故事,后来木鱼成了整个义安地区好学传统的“象征”。故事是这样的,公元1645年,胡士阳参加了乡试。他的妻子张氏清夫人在胡士阳的布袋里放了一条木鱼,说:“您是木性人,带上这条木鱼,木木成林,您的事业一定会成功。”在等待考试的日子里,吃饭的时候没有饭吃,胡士阳就把木鱼放在托盘里欣赏。胡士阳想起了那个古老的故事:曹操率军征战沙场,将士们渴得嗓子干……曹操指着前方说:“那里有一片杏林!”众人一听杏子,自然而然地流口水,解了口渴。一连几天,吃饭时,托盘上只有一条木鱼,胡士阳却依然“吃”得津津有味。那次,他考中了科举,做了官,“木鱼进京”的故事也随着胡士阳的名字传遍了四方。
卖糯米的姑娘停了下来。我想问,她究竟是从哪里读到的关于名人胡适阳的木鱼故事?是真的吗?因为现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可这时,卖糯米的姑娘却出神地望着远方,车水马龙,人们脸上闪着光。她或许沉浸在对故土的怀念中,又或许,她还在想象着义安穷书生吃着简餐却功成名就的场景?好吧,对于这样一个淳朴的人,她自尊心很强,民间传说尚不清楚,这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你更细心一些,那就请你找个美好的早晨,来到胡适阳街,在糯米店里“吃”一盘,然后,慢慢地打听一下街道和道路,把事情弄清楚,现在还不晚……
福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