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德景街——一条唤起回忆的街道
(Baonghean)-和荣市的其他街道一样,阮德景街也给人带来许多情感,因为它蜿蜒曲折,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在安静的街道两旁熙熙攘攘,买卖熙熙攘攘,在新旧之间犹豫不决……
![]() |
阮德景街 |
20世纪80年代初,这条街是一条沙土小路。当时这条无名小路原本是从阮氏明开街通往连姑住宅区的道路。与黎鸿风街交叉后,它偏离了道路中心线,向这边延伸,通往荣军师范大学(旧)生物系和驻扎在兴平坊深处住宅区的部队。直到1998年,这条街才正式命名为阮德景街,并确定了现在的规划。
阮德景街,按其现名,全长约1公里。但规划图上,或许在穿过兴平坊学区,与阮国治街截断后,会继续穿过阮文居街。由于街尾仍有100多米无法通行,形成了典型的城中交通“瓶颈”,导致通往阮文居街的剩余300米路段“背负”着两个巷号(阮国治街3号巷和阮文居街333号巷)。也有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存在数十年的“瓶颈”,阮德景街从黎鸿风街向东延伸的路段,尽管近期计划进行扩建和翻新,但曾多次尝试将其改造成专门街,却始终未能真正实现。
连接黎鸿风街与阮氏明开街的西段,由于过去人口稠密,规划中的街道较窄,车行道狭窄,人行道也狭窄,树木遮盖住街道两侧,小型服务设施林立,令人联想到河内、海防、南定等北方老城区的旧街风貌。事实上,这条街的面貌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跨部门集体住宅区的土地以价格出售给官员、工人和职员,街道地面也进行拍卖。当时,公务员的生活节奏主导着街道生活,虽然不利于服务买卖,但对于喜欢安静有序生活方式的人来说,却是理想之选。临街的房屋层层叠叠,几堵围墙环绕着办公区,两旁小巷纵横交错,露出几块空地,绿草如茵,树木葱茏,在路电尚不稳定的年代,这里是情侣们享受乡村夜晚清澈月光的理想约会之地。后来,房屋密集起来,那些小巷虽然挤得狭小,但两条街依然整齐蜿蜒,如同迷宫,让阮德景街很快变得熙熙攘攘,化妆品店、美容院、时装店……杂货店也不像其他街道那样杂乱无章,而是小巧玲珑,商品经过精心挑选,仿佛只是为了在集市上摆摊……
![]() |
阮德景街上的新公寓大楼即将竣工。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街道的东侧(从黎鸿风街开始,靠近演安二咖啡馆),早餐摊散落在小咖啡馆旁边。在与金东街交叉的长街内侧,学校和兴平坊烈士纪念碑对面,服务设施几乎没有开发。在与黎鸿风街交叉的外侧,似乎正热闹起来,或许是为了迎接即将竣工的高层公寓等大型项目。这片区域或许也是荣市所有街道中唯一一个设有供奉亭的。金银币整齐地摆放着,颜色各异,在墙壁和架子上闪闪发光。这条街的两旁是宽敞的小巷,如果不抬头看看巷口的“文明巷”标志,常常会误以为是一条大街。
起初,东街两旁是破败的四层房屋。后来,国家规划把路边的房屋拆迁到那里,只留下一个临街的小方门,用来提供“服务”。艺术家骨瘦如柴,过气,嘴里嘟囔着烟草,衣着邋遢,红绿相间,临摹画作,画墙报、标语,线条优美,清秀飘逸。而修自行车的退休干部,总是穿着凉鞋,衣服塞得整整齐齐,旁边放着收音机,播放着三十分钟的民歌和传统音乐,补好这个洞,又笨手笨脚地再戳一个洞……但他们相处得很好,时不时地,这个人会弯下腰,爬过那个方孔,偷听对方的谈话。这个人不在的日子里,对方就像疯了一样。当年,那家摆满篮子和托盘的蜗牛店,是街对面租来的总部文化机构里兄弟姐妹们最爱的聚会场所……如今,那些油漆、修补、蜗牛店……已不复存在,街道熙熙攘攘,街道也更加整洁,但街上的老人依然难以忘怀昔日的情怀。或许,正因如此,这条街才逐渐发展壮大,除了纸币摊、结婚礼物摊、扫帚、竹扫帚……所有那些唤起旧日回忆的东西?
也许将来,当东街尽头的“软木塞”松开后,阮德景街就会像我那位市政官员朋友预测的那样,变成一条专营某种商品的街道。但我相信,阮德景街的一部分仍然会像现在一样,保留着小街的古老、充满灵魂的风貌。
阮德景于1908年2月2日出生于太平省水映县胡多社稷田村(现太水县稷田镇)。1926年,他前往河内担任印刷工人,开始了了解工人阶级、确定革命斗争道路的历程。 1928年2月,阮德景被任命为海防革命青年省委员会书记,随后又被任命为海防区委员会书记。1929年3月初,越南共产党在海防成立了第一个支部,共有7名党员,阮德景就是其中一员……1929年9月28日,在越南北方红色劳动总联合会成立大会上,阮德景被选为总书记,并负责《劳动》报和《红色劳动总联合会》杂志的出版。1930年2月,阮德景被任命为北方区委书记。1930年10月底,他被调往中央区委,负责领导义静苏维埃运动的宣传工作。 1931年4月,法国殖民者及其爪牙在荣市安勇河村(现滨水坊)逮捕了阮德景,并将他押送至河内火炉监狱,判处其死刑。1932年7月31日,敌军在海防市双立监狱将阮德景杀害。他的名字后来被用在北方许多城市的街道名称上。 |
山姆·坦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