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剧街——情感
(Baonghean)——这条路长约一公里半,途经荣市中心几个最繁华的路口,每个路口都仿佛开启了不同的感觉。这条路在荣市独树一帜,其“令人心碎”的路段尤其令人难忘,更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 |
泰畔街。 |
1901年,《安南概况》一书写道:“荣市距顺化400公里,距河内296公里,有欧洲人40人,中国人161人,越南人1.2万,是义安省的省会。两年前,荣市正式成为一座城市,街道铺着鹅卵石,街道两旁林立着中越两国的商店和手工艺品店,如铁器店、刺绣店、制伞店、供品店、木材和竹制品店等。华人聚居区有许多漂亮的高楼大厦,石砌庭院紧密相连……”。当时,华人聚居的那条繁华街道被称为“宾客街”,主要分布在从Cua Tien到荣市的商道沿线。荣市左侧,泰平街如同一道命运的眉毛。在老人们的记忆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太平街,虽然紧邻繁华的商贸区,却没有住宅建筑的繁华景象,工人的生活氛围依然比小商贩的节奏更浓重。当时的太平街主要是普通劳动者的居住地,服务于商铺、店铺以及市场熙熙攘攘的买卖服务。
补贴时期,合作社以有组织的集体经营模式出现,木统一合作社成为泰边街尽头的亮点。我苦苦寻找记录当时市场空间的文献资料,却始终无果。幸好,街头文化让我结识了德高望重的前辈。在他们的记忆中,当时劳动竞赛、生产竞赛如火如荼地开展,热闹非凡。当时,木统一合作社主要生产家用木制品,服务于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所有买卖都通过优惠券进行,合作社大门前的泰边街总是熙熙攘攘,人们进进出出,排队等候。
莫统一合作社门前,有一棵老罗望子树,树冠高大,夏日里遮天蔽日,遮蔽了整条路。树下是陶先生的茶馆,曾经以卖祛痘贴闻名。年轻男女和老人经常坐在那里闲聊,有时静下心来,下几盘象棋打发时间,有时嚼着槟榔,喝着绿茶,聊着东西方文化,直到关门。后来,这家茶馆因顾客减少而关门,关了几十年,一度以为彻底关门了,但几年前,它突然“开张”了。它还是那个临时搭建的店铺,仍然摆着塑料盒装的花生糖和几张摇摇晃晃的木椅,店主是陶先生的弟弟——图克先生。每个清晨和下午,经过这里,都能听到店里熙熙攘攘的欢声笑语,顾客主要是工人、仓库的体力劳动者、搬运工卸货聚集地、三轮车司机、市场码头司机等。
人们至今仍相信,行走在街头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灵魂。熙熙攘攘、宁静祥和、冷清凄凉……都体现在街道的外表下。从与丁公庄路的交叉口开始,穿过五海路口,再往前走一点到陈富路口,穿过琳琅满目的店铺,来到吴德基路口。街道在乡村美食的映衬下变得柔和起来,一直延伸到与本登路的交叉口,最终止于曹春辉路的交叉口。泰平街横跨光忠、洪山和永新三个坊,所有这些交汇点共同构成了一条承载着荣市多重情感色彩的特别街道。
每个路口都像是新感觉的起点。街道入口处静谧,几家热情洋溢的路边咖啡馆;熙熙攘攘的服装面料、时装店、鸟笼、渔具……;还有炸饺子店、泰式甜汤店、香喷喷的顺化面馆……;走过Ben Den,谋生的氛围似乎盖过了外面的喧嚣。街道左侧是一片颇为繁华的临街住宅建筑空间,散落着一些四五层高的房屋;而右侧则依然安静,有机械车间、美术木工坊,甚至还有一个废品回收点,那里总是停着许多三轮车,橡皮筋缠在一起,捆着货物,准备运走。这条街给人一种昔日劳动者的沉重感,也因为统一木材合作社的集体住宅就坐落在路边。合作社早已解散,但那种氛围至今犹存,破败的宿舍依然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风格……
虽然这条街并非以生态闻名,但浓密的树木依然令人赏心悦目。大大小小的树木种类繁多,守护着这条街的居民,抵御着老挝夏季炎热的寒风。如果下雨,站在高处俯瞰街道也别有一番情趣。成群的车辆忙碌地穿梭于日常生活中,商店楼下传来讨价还价的声音,稍稍探出身子,就能将整条街道开阔的空间尽收眼底,眼中流露出对这条街的全新热爱!
泰平(1882-1916)出生于广南省和荣县和发乡宜安村(现岘港市锦黎县和发坊宜安街)。青年时期,他在广南山区古林寺出家。之后,他前往平定省当老师,并参与革命活动,参加了反法起义。1904年,他参加了同忧运动。1908年,他与潘佩珠、潘洲桢一起加入维新党。1913年起,他成为中南地区越南复兴协会的领导人之一。 1916年初,他与陈高文会见国王维新,商定推翻法国统治的计划。计划败露,起义失败。1916年5月4日凌晨,太漂、陈高文和国王维新在前往据点的途中被法军俘虏。1916年5月17日,他与两位战友阮光绍、孙世德等人被法国殖民者和南朝政府斩首。 如今,全国许多城市的街道和学校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
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