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的长山路
今年,举国上下欢庆长山小道——胡志明小道——开通五十周年(1959-2009)。半个世纪以来,无数将领、官兵和平民克服重重困难,谱写了一段黄金般的历史。当时,我无缘与战友们一起在抗美援朝的道路上行军奋战,但幸运的是,我作为一名国民警卫队士兵,在抗法战争的岁月中,亲身经历了长山小道的艰辛……
那是1950年初(景丹),我离开四区青年军校后,被选入白玉(多良)参加抗战文化班。班里有很多著名艺术家,比如阮俊、陶梦龙、竹琼、黄积灵、朱玉……培训结束后,我们几个人组建了平治天艺术团,由剧作家傅进领导。艺术团有二十多人。
其中有年轻的军校学生,如丁朗、丹顺、武榜、范玉景(后来进入总政治部话剧团,成为诗人)、冯君(后来成为诗人)。还有一些哥哥姐姐,如曹宣豪(后来成为教授)、新仁(后来成为歌手),其余的都是新招来的义静省学生。我们剧团驻扎在周风(德寿河静省)进行演出。一个月后,剧团完成了主要演出,即由傅进编导的话剧《十老》。该剧讲述了顺化战线崩溃后,威望颇高的王子翁威先生抛弃家庭和王宫,奔赴战区(那里)与人民一起抗敌的故事。傅进先生非常成功地直接演绎了翁威先生这个主人公。在为德寿县人民服务了一晚的演出之后,我们的团队出发前往饱受战争蹂躏的平治天县。
翻越德昂山口前往广平。白天休息,夜间行军。当时,广平省大部分地区已被法军占领,但我方与敌方陷入激战,白天与敌方交战,夜间则与越盟交战。我们经过隆河,前往明锦,开始真正穿越森林和溪流。我们整夜行进,大约六七十公里,途经一个军营,是接待访客的地方。
出去的人少,进去的人多。联络弟兄们集合起来,带我们去往另一个军事基地。我们顺着小路穿过茂密的森林,又穿过和我们身体一样厚的草地,又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进森林最怕的就是水蛭。水蛭又小又长,就像我们家乡的水蛭一样。它们栖息在树枝上,只要有人经过,就会扑过来咬人,尤其会咬人的耳朵和脖子。它们吸饱血后,会顺着血流到人的裤腰带上。痒痒的,它们就会伸手把人捡起来扔掉。太可怕了!那次森林之旅,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前一天爬完巴仁坡,累得筋疲力尽。几天后,我们又开始准备爬乌波坡。我们不知道坡有多高,但眼前只有茫茫的绿树。我们一行人不得不在坡下停下来准备饭团、水和棍子。
傍晚时分,我们开始上山。山路蜿蜒曲折,很多地方都需要拨开树叶和树木才能上去。有些路段,后方人的额头甚至会碰到前方人的脚。我们嘴里和耳朵里都喘着粗气,但我们依然坚持往上走,停不下来。直到第二天早上,我们才到达坡底,找到一条蜿蜒穿过芦苇的小路。
那次我们去了广治省的库阿兰(Cua land),那里是一片荒芜的山区。在军营里,人们告诉我们,这里有一只凶猛的无腿老虎。我听说,这只老虎因为曾经被枪打断过腿,变得更加凶猛,总是在森林里跟踪人。根据经验,手持竹竿,彼此贴在一起,高举燃烧的火把,任何老虎都会害怕。
跟着联络员,我们一行人(还有几名主力)紧张地走着。整个队伍被火把照亮,森林的一角,竹笋匍匐着,匍匐着。之前还没有什么动静。气氛紧张得难以言表。我紧紧地抓住前面的人,一边走一边念叨着神佛。突然,“轰隆隆”的一声,惨叫声响起。老虎扑向队伍,叼走了一名主力。好痛啊!这真是库阿森林的老虎。
我军还进入了巴龙战区,然后是和美战区,一直到承天北部沿海地区。
演出在游击区拉开帷幕。剧团里有一位姓周的叔叔,健壮开朗得像个孩子。他不仅每天给剧团提供两顿饭,还负责搭建帐篷、背景幕布和灯光。那时候,没有煤油灯(当然,也没有电),也没有扩音器和扩音器。兄弟俩必须练习大声清晰地说话,才能自然地发出共鸣。远近的人们互相通知,前来观看这场“演出”。曹宣豪先生弹吉他,为合唱团打节奏。陈丹惠先生拉手风琴,为新仁女士伴奏。接下来是漫长的演出,大家都静静地观看。
最感人的一幕,是翁威先生打开镀金的笼子,捉住他珍爱的金鸟,让它自由飞进森林,这样他就可以放弃富足的生活,响应胡伯伯的号召,前往“上层”(战区),全心全意地与法国人作战,拯救国家。观众掌声雷动,欢呼雀跃。演出结束后,剧场解散,我们剧团行进到三四公里外的一个村庄里过夜。那是一个沿海地区,村民既是渔民,又是农民。直到法国人袭击村庄,村庄才陷入混乱。但袭击之后,游击队和村民们清理了现场,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1950年6月,清香战役大捷后,我离开了部队,被分配到战区,在95团宣传部工作。1951年初,我患上了严重的疟疾,不得不在师医院接受治疗。疟疾虽然痊愈了,但我的健康状况却急剧恶化。我变得消瘦,皮肤发黄,头发几乎脱落,左眼也完全受损。
团里给我发了退伍证,让我以残疾军人身份回乡。出发时,我16岁,跟着部队,跟着部队,翻山越岭,满怀青春的热情。如今,我孤身一人,背着薄薄的背包,里面装着几套衣服,腰间系着一袋米,手里拄着一根竹竿。依然沿着老路,从一个兵营走到另一个兵营,时而加入这支部队,时而加入那支部队。翻越9号公路,经过德昂山口,回到香山、香溪,再经过青章。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跋涉,1951年8月,我到达了距离家乡26公里的多良镇。
我曾经走过的长山小道,这条小道迎接着军民前往平治天、西原,再到南部的五区。那条送军民前往解放清义静、前往“风都”越北的道路,或许就是后来(1959年至今)胡志明小道的前身。后来,海上胡志明小道上,无数船只穿梭其中……只有在胡志明时代,才有如此传奇的道路!
陈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