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专注于播音员的“事业”

August 15, 2013 18:08

(Baonghean)-刚到兴新-兴原公社,还没来得及问公社广播站在哪里,就听见广播里传来消息:“明天请到公社文化馆领取退休金,您好,您好。” 就在这时,文化干部潘邓明先生热情地跑出来迎接我们,指着人委会门口的广播箱说:“正在读广播的正是我介绍给大家的这位,他近40年来一直致力于为人民传递信息。”

他生性沉默寡言,不愿多谈自己。但在杨明先生的热情鼓励下,杨叔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1968年12月,杨叔响应祖国的神圣召唤参军入伍,驻扎在清新-清章。在这里,他学会了修理无线电和电线。不久,他被调到演州271团,后又调到宜禄271团。1971年,杨叔参加了柬埔寨战场的战斗,身负31%的残疾。1975年,由于健康状况不佳,他没有转业,而是回到了当地生活。


武文莱先生通过扩音器宣读了这一公告。

当时,公社广播站被认为在基层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凭借在军队学到的修理技能,加上他对写作的热情,Laeng先生被政府聘为广播站站长。当时担任公社广播站站长所面临的困难难以言表:没有任何实体设施,用于工作的设备只有一台扩音器、一个麦克风和一个老旧迟钝的接收器,时好时坏。最糟糕的是电线,全是裸露的电线,总是断线,电线杆完全是用竹子或木料搭成的,而不是在花园里匆匆砍伐的……

当时,为了及时向民众传递信息,尤其是在雨季和暴风雨季节,Laeng先生安排他的团队(每人三人)负责三个村庄,检查电线和扬声器组是否存在问题,以便及时修复。尤其是在暴雨狂风肆虐的日子里,电线断裂、杆子倒塌,Laeng先生和他的团队冒雨奋战数小时抢修,及时顺利地向所有9个村庄的民众更新信息。

除了每天早上4点半到7点,下午5点到7点半,定期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合作社的政策,如病虫害防治、种植计划等,并在县级、省级和中央级广播电台继续广播外,Laeng先生还亲自在公社里创办了一系列地方性节目,如宣传好人、好事、经济模范、贫困家庭的乖巧听话的孩子等,让大家了解,让大家学习。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他的工资是每半年只能领到2担大米,后来增加到5万、10万,现在是80万越南盾/月。

阮氏芳女士(六村村民)说:“必须承认,自从公社广播电台开通以来,我们这些村民无论晴天雨天,都不需要闹钟,早上5点准时就能听到朗叔叔的声音:‘喂,喂……’大人们起床做饭,孩子们起床学习。最棒的是,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公社、县、省,甚至中央政府的政策。每天听不到朗叔叔的声音,听不到公社广播电台,我们就觉得缺了点什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公社广播站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其工作设备也根据新的要求和任务进行了升级。目前,广播站拥有调频发射机1台、接收机1台、数字码头1个、卡带机1台……竹制电线杆已替换为钢筋混凝土电线杆,并建立了完善的电力线路系统。全社目前拥有30个扩音器,覆盖9个村。广播站编辑部由9人组成(党员任编辑部主任,成员由妇联、青联、农联等组织的主要干部组成……公社文化干事是负责审批宣传内容的主要负责人)。根据新形势,广播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除了积极打造丰富的地方节目,如好人好事;宣传个人和团体的良好习惯;指导农作物和牲畜结构的转变(根据每个季节);适当的种植技术;为人和牲畜通报疾病……该电台还直接播放公社人民议会会议,宣传省和区官员宣传的法律;流动法庭;群众组织代表大会……一直到村庄和居民区。

公社文化干部兼电台编辑潘当明先生说:“雄新公社广播电台是全省最早成立的基层广播电台之一。比昂先生也是公社广播电台第一位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负责人,自1975年成立以来一直担任该电台的负责人。现在,比昂先生已不再担任电台台长,但仍是电台的一名成员,负责修理机器、接线,以及直接用扩音器播报新闻、文章、公告……。比昂先生吃苦耐劳、认真负责,这些都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学习的美德。”

一位经历过胡伯伯生死的军人的关怀,加上当今青年的敏捷和活力,促成了电台的成就:连续多年,兴新电台因其出色的宣传工作而获得兴原县广播电台颁发的奖状和省主席颁发的奖状。它是基层电台中在年度基层广播节上获得一等奖次数最多的电台之一。例如,2010年,在“学习和践行胡志明道德榜样”宣传活动中,兴新电台凭借《老党员》和《学生的梦想》两首作品荣获一等奖……

在大众传媒日益发展的大趋势下,公社广播站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因此,每一位广播站员都必须肩负起责任,努力研究和打造贴近本社群众、切实可行的节目和地方新闻题材。因为实际上,他们的受众正是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亲朋好友和邻居。这对于基层广播站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文章及照片:Thanh Thuy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近40年专注于播音员的“事业”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