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与海产品加工相结合
(Baonghean) - 这个季节,在黄梅镇的琼迪和琼拉,一盘盘蒸鱼干摆放在通往大海的道路两旁。这些凤尾鱼被收集起来,用于蒸制、风干或制作鱼露,以增加海洋捕捞业的价值。
自从风干和蒸煮行业传入该地区以来,琼棣坊和琼立乡渔民的凤尾鱼消费量一直保持稳定,海捕行业的价值也大幅提升。从芳迈企业将这一新兴行业从南方带回家乡,人们从中学习并发展了这一行业。目前,琼棣坊共有7家风干鱼场,主要出口到中国市场,也供应国内市场。这些风干鱼场将凤尾鱼和鲭鱼蒸熟,然后晒干、烘干,再冷藏,全年供应市场。
琼棣坊富利1街的陈文山先生说,他以前常出海捕鱼,每次回来都能捕到很多鱼,但很难卖出去,价格又低,他的船经常要把各种鱼运到清化去卖,增加了运输成本,收入根本不够。他决定做收鱼服务,然后做成鱼露运到南部各省去消费。2009年,陈文山先生继续转行做蒸干凤尾鱼和鲭鱼的生意,每次鱼到货,他家的工厂都要多雇20个工人。这里的鲜鱼被放进烤箱蒸制、风干、包装,然后冷藏起来,等待商贩收购。 Son先生分享道:“自从烘干厂建成以来,渔民们收购的生鱼价格涨了不少,目前是1.3万越南盾/公斤,大家都很兴奋。我们厂每年收购加工200多吨生鱼,生产出60吨成品干鱼,每公斤售价4万越南盾,总收入达24亿越南盾/年。不过,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厂里缺乏生产场地,目前只能向人租地来烘干鱼……”
![]() |
在 Quynh Di 坊(黄梅镇)晾晒凤尾鱼。 |
琼棣坊新东街陈氏怀女士一家自2012年起也参与了鱼类干燥生意。这对年轻夫妇敢想敢做,大胆投资兴建宽敞的生产设施,为数十名当地工人创造了季节性就业机会。怀女士说,她家的加工厂每年收集和加工超过150吨鲜鱼,渔民捕捞的凤尾鱼全部来自本地,不仅从琼棣地区采购,还从琼立、琼仙、琼义、清化、河静、广平等省采购……以确保有足够的原料满足市场需求。
琼棣坊拥有富利1号和富利2号两个区块,专门从事海产品捕捞,拥有近90辆捕捞车辆,年捕捞量在2300至2600吨之间,主要服务于鱼露加工和烘干蒸煮行业。由于该坊海产品加工行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海产品捕捞价值不断提升,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力的平等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琼棣坊人民委员会主席阮光大表示:“琼棣坊渔民每年捕捞约2500吨凤尾鱼。在没有蒸煮炉的时候,凤尾鱼主要用于加工鱼露,剩余的凤尾鱼吃不完,只能低价出售。蒸煮烘干加工厂建成后,凤尾鱼产品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为当地数百名女工创造了就业机会……”
![]() |
垃圾鱼由 Cua Lo 人处理后通过非官方渠道出口到中国。 |
与琼棣一样,近年来琼立乡也大力发展蒸鱼干鱼加工业。目前,全乡共有5家大型蒸鱼干鱼加工厂,年均加工鲜鱼3000吨,所有蒸鱼干鱼均销往中国市场。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乡里许多妇女不再守在家中等待丈夫出海卖鱼,而是在蒸鱼干鱼加工厂找到了兼职。全天在厂的月收入可达500万越南盾,最低的也有350万越南盾。由于从开发到加工的同步发展,全乡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全面,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们有条件投资建造多艘新型大容量渔船,长期出海捕捞,既把增产的鱼带回大陆,又出海保卫祖国的海洋和岛屿主权。
黄梅镇经济部副部长黄玉水表示,该镇鱼类烘干行业的发展为丰富传统海产品加工产品种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加渔民收入做出了贡献。特别是为渔业提供后勤保障,尤其是在鱼类丰收季节,渔港鲭鱼、凤尾鱼供应充足、鱼量不足时,建立烘干厂就承担起了为渔民提供后勤保障的任务,确保了渔民的稳定收入,增加了加工企业的利润,为当地工人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2014年,仅黄梅镇一地加工的干鱼产量就达2000多吨;预计2015年上半年,黄梅镇加工的干鱼产量已达1312吨。所有蒸煮和干燥产品均得到很好的消费,为加工厂带来了大量收入,并为当地预算做出了贡献。
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