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茂家族:“义安属,周还贵族”
(Baonghean.vn) - 何同茂 (1896-1951) 出生于一个具有悠久汉语教育和爱国主义传统的家族,位于义安省琼琉县琼多乡,与其他著名家族一起出生的还有同英省 (Duc Tho) 的潘廷凤家族、义隆省 (Nghi Long) 的丁文察家族......
何东茂的祖先是何仲典。他于黎朝中进士,后入阮朝,任义安学政,后因反对巡抚的私行而被调任。回乡后,他开办学校,招收学生六百人,其中不乏才学高人。
何东茂的曾祖父是何仲俊(别名何仲全),是巡抚何仲典的三儿子。何仲俊娶了巡抚范廷仲的长女范氏庆为妻,范氏庆是越南著名文化学者范廷瑄的亲姐妹。
![]() |
何东茅遗址入口大门。摄影:Le Nhung |
胡仲俊两次通过学士考试,并于1828年中了学士考试。此后不久,他被任命为怀安郡守,后升任赵风郡守,随后又担任广安、兴安和太原三省判官。他以清正廉明而闻名。他将大部分封地赠予亲朋好友。退休后,他为民修葺堤坝以防海水泛滥,修建水闸以排水,并设立慈善基金,在农作物歉收和饥荒时期为民众提供援助。
何东茂的祖父是何伯温,是法官何仲俊的三子。琼多县胡氏五房的家谱记载,他生于1843年,“聪明伶俐,出类拔萃,未进过任何学校,只靠自学读书。家中还养了堂兄何仲进,负责教导弟妹。他读书识字,遇到难题就问,自己找问题,做练习,只求人帮忙看书改错。”
1868年,胡伯温考中道学,两年后晋升为学士,1875年升任侍中,后进入公职,历任编辑、学士、县令,1881年升任南定判官。
1883年3月26日至27日,法军攻打南定城。判官胡伯温与提督黎文艳指挥士兵奋勇抵抗。黎文艳英勇牺牲。胡伯温坚守城东门:“他孤身一人在东门奋战,拼尽全力,不屈不挠。是东门大炮射穿了敌船,也是东门大炮射中了敌将的大腿。”他身负重伤,被士兵送往后方救治,但不幸身亡。
1883年4月29日,他在故乡逝世,享年41岁。嗣德国王追封他为光禄嗣庆,赐予俸禄,并允许其子孙继承爵位。国王还亲自撰写悼词表达哀思,并随敕呈交给琼多。悼词内容如下(译文):
“……和你的想法一样:翰林院学者何巴温担任南定省巡抚。
义安家族,周焕家族
琼园芳香四溢,考阿特之名由此而来。
德行远扬,书记之位已选
当南方有危险的时候,找一个精明的人来出手。
当西方侵略者指责他时,他用言语组建了一支军事力量进行反击。
读书人的命运,就是挺身而出破敌,忧心保卫国家。
我们和战士们一起冒着生命危险,我们的勇气激励了我们的战友!……”。
![]() |
何东茂先生的父亲——何伯建先生的圣髑堂已修葺一新。 照片:Le Nhung。 |
胡伯温有个弟弟叫胡伯智,村里人都叫他“小爷贝”。小爷贝不久后通过叔父——著名学者范廷铎——娶了陈友德医生之女陈氏镇为妻。1885年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法国侵略者在义安省芹王运动的两个重要据点宝厚村和琼台村进行了血腥屠杀。胡伯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寡妇陈氏全,俗称吕夫人(1860-1930),后来成为抗法爱国运动中的杰出战士,被潘佩珠尊称为“国母”,并赐予“小忠”的外号。次子胡春兰成年后,她安排他出国。
在边境送别儿子时,她撕开一条毛巾说:“你生来是为了洗刷国耻,正如这条毛巾织出来是为了洗刷人的污垢一样。你此行海外,必将遇到许多磨难,一定要努力克服,切不可半途而废。如果你不听我的吩咐,我就把你当成这条破毛巾对待。” 胡春兰(1884-1942),本名胡学兰,笔名兴山,积极参加潘佩珠的东渡运动,后考入北京陆军学堂,成为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
自1917年起,胡学林家是一代又一代越南青年出国寻求救国之路、到中国工作的革命根据地,其中包括他的侄子胡东茂。他的妻子吴氏昆维和两个女儿胡蝶兰、胡茂拉都活跃在我党的队伍中。
何东茂的父亲何伯坚是法官何伯安的长子,是抗法文人运动中的爱国人士。干王运动平息后,何伯坚的家成了被追捕士兵的聚会场所。何伯坚本人也游历各地,为这场运动的复兴做出了贡献。20世纪初,他积极动员年轻人在潘佩珠的旗帜下出国抗法。
1907年,胡伯建在山西工作时被捕,随后被流放到老堡。“……当他到达监狱时,那里有数百名囚犯。有些人密谋反法,有些人与外党勾结,最终也像他一样被判刑。总的来说,在国家沦陷之际,监狱是爱国者和正义人士的避难所。他深受狱中其他囚犯的敬重,于是他策划越狱,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并召集士兵攻打老堡城堡。”
事发后,法军出重兵镇压,他战死沙场……”。丁牙(阮常贤)有一首丧联:“又想拼死一搏,使天下无不和,无不分离,使地上人民,灯剑前一律,枕边鸡鸣,饱食忘眉仆。又想度众生往生天国,作因必有果,倚天佛力,必见欧洲云中,美洲雨初露,长毯何妨东与西”。
和平(合成的)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