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边境高地的信件
(宝恒)——这排排民宿依山而建,呈环形,十分简陋。每顶帐篷都是用……
(宝恒)一排排寄宿房摇摇欲坠地建在山坡上,围成一个圆圈。每个帐篷都是用木板搭建的,屋顶敞开,每一阵风都带着刺骨的寒意。但即便如此,孩子们依然怀揣着在义安边境高地求学的梦想。
在一个简陋的简易寄宿帐篷里,学生武崇侃(六年级学生,惠图少数民族中学 - 奇山县)正在忙着做晚饭。“你今晚吃什么?”我问。“蔬菜和竹笋,”坎回答,眼睛仍然盯着那口米饭锅。环顾四周,我看到小屋周围堆满了柴火。坎最值钱的东西就是几口烧得发黑的锅,有的锅盖不见了,有的锅身凹陷。破旧的席子上,褪色的笔记本和一条破毯子杂乱地散落着。坎家离学校有将近10公里,要走山路,开车要三个多小时。只有周末坎才会回家带米饭,这是他父母省吃俭用攒了一周的一点粮食。
隔壁的茅屋里,刘巴伦和刘巴冷两兄弟刚打完泉水回来。要不是我问,我可能都分不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刘巴冷个子矮小,皮肤黝黑,他说:“因为我们家穷,父母每周只给他们兄弟俩三公斤多米和十万多越南盾。兄弟俩每周轮流回家拿食物和钱。但到了粮食短缺的月份,父母给的米就更少了。为了维持生计,兄弟俩还得去林子里摘竹笋和蔬菜充饥。”我问:“生活这么艰苦,你们还有精力学习吗?”刘巴伦笑着回答说:“我们不怕饿,我们只怕学不会读写。”
不仅是坎恩、伦和冷两兄弟,还有这里200多名寄宿生,尽管求学之路充满艰辛,仍然不愿放弃他们的学习梦想。惠子民族寄宿中学(DTBT)的老师郑氏月告诉我们:“这里的大多数寄宿生家庭都很贫困,所以他们的学习条件仍然很艰苦。但他们求知欲很强,学习意志坚定。”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自2008年起,惠子少数民族中学率先组织学生夜间集中学习。每天晚上7点半,发电机(惠子乡没有接入电网)开始发电,学生们涌入教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校长阮文长先生在谈到这项举措时说:“考虑到学生晚上没有电学习,学校联合乡政府动员大家捐款购买发电机。有了电,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学习,老师们也更容易给他们讲授新课。从此,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多年来,会土乡学生考入大学的比例持续上升。2010年,会土乡共有7名学生考入知名大学。武伯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去年考入了胡志明市交通大学。据悉,武伯忠家境贫寒,是村里最贫困的家庭之一,但他依然努力学习,并在最近的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惠图是奇山县山区一个贫困的公社(贫困率超过80%)。全村共有1376名学生,涵盖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育阶段,其中初中生440人,大部分学生因家离学校较远而需寄宿。与靠近城镇的公社相比,惠图学生的学习条件在很多方面仍然落后。然而,这里的学生取得的成绩却令人钦佩。张老师告诉我们:“每年高中入学考试,我们学校的成绩都位列全县前三。而且,惠图虽然条件艰苦,但与全县42所初中相比,我们学校很多学生的水平并不逊色于镇上的学校。”
下面这些照片反映了惠土少数民族中学(位于奇山县惠土乡)学生艰苦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范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