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离开乡村但不离开家乡”的问题
(宝恒)——由于家庭境况艰难、教育程度有限以及渴望离开农田远走他乡,许多农村青年选择离开家乡创业,涌入南方工业园区从事临时工。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教育背景,大多数工人的收入不稳定,甚至难以维持生计。
(宝恒)——由于家庭境况艰难、教育程度有限以及渴望离开农田远走他乡,许多农村青年选择离开家乡创业,涌入南方工业园区从事临时工。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教育背景,大多数工人的收入不稳定,甚至难以维持生计。
远离家乡……依然贫穷
当你走进义安省的任何一个乡镇,都会看到一片萧条的景象:家中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而大部分年轻人都去了南方打工。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如今在农村淡季找工作很难,再加上年轻人普遍不喜欢务农,而南方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却一直很高。然而,在“异国他乡”找到一份稳定的生活并非易事,因为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往往很高。仅仅是房租、生活费、交通费……就足以占据工人每月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 |
| 造船业为宜切-宜禄的许多工人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
在琼柳县琼江乡,我遇到了黎氏玉女士。当时她正前往就业介绍中心登记领取失业救济金,此前她在平阳省一家皮革鞋业公司工作了12年。她叹了口气说:“在南方工作不值得,太辛苦了。” 经了解,2002年她刚到南方时,月薪60万越南盾,而当时黄金价格约为每两40万至60万越南盾。即使这样,一年下来她还能攒下几两黄金。但现在,尽管她月收入高达400万越南盾,却也存不下多少钱,因为物价飞涨。她心里盘算着:三个姐妹合租一间房,一个月就要花一百万越南盾,再加上伙食费、水电费和日常开销。就算她拼命省钱,一年也只能攒下1500万到2000万越南盾。她离家十二年了,算下来积蓄并不多。青春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她还没结婚。父母担心女儿,劝她留在家里下地干活,虽然收入少一些,但至少不用离家太远。
据省就业中心失业保险部门负责人林氏桂女士介绍,年底的失业登记人数总是高于平日,其中大部分是从南方返乡的务工人员。这也表明,部分工人对在出口加工区和工业园区工作不再感兴趣,部分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收入太低。虽然没有具体统计数据,但她指出,根据规定,工人离职后,如果证件齐全,可以领取6个月的失业救济金,金额相当于原单位实际工资的60%。然而,经调查,目前大多数工人每月只能领取150万至200万越南盾,领取300万至400万越南盾的人数极少。因此,平均而言,一名工人每月只能领取250万至300万越南盾。
来到宜禄县宜铁乡,乡青年团书记黄文泰先生带我们拜访了阮氏霞一家。阮氏霞在南方打工两年后不幸遇难。霞家位于宜禄乡最偏远、最荒凉的北盛村。房子坐落在田野中央,周围环绕着池塘和湖泊,显得格外荒凉。霞的父亲阮文东先生虽然不到五十岁,却已如老翁一般。霞羞涩地抱着她的孩子。看着小女孩稚嫩的脸庞,谁也想不到她已经做了一年多的母亲。当被问及孩子的情况时,阮文东先生不禁潸然泪下。
他说:他和妻子Ha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但因为家境贫寒,无论他们多么努力,也只能把Ha培养到小学五年级。后来,Ha十五岁那年,母亲因心脏病去世。妻子去世后,两人相依为命。但他患有精神疾病,一个月只有几次清醒,其余时间都在癫痫发作,所以什么都做不了,也没人愿意雇用他,怕他突然发作。Ha同情父亲,听从邻里妇女的建议,前往平阳省,应聘德成皮革鞋业公司的工作。生活艰辛,为了省钱,八姐妹合租了一间房。然而,工作两年后,积蓄不多,Ha却被公司里的一位同事欺骗,怀了孕。 19岁那年,她当了妈妈,不知何去何从,只好带着孩子回到了家乡。从那时起,将近一年来,每当提起去南方打工的事,Ha的父亲都会惊恐万分,癫痫发作。而Ha,想到这些,就想起那个叛徒,想起当年四处奔波、苦苦挣扎的日子。
宜切乡北盛村村长阮清章先生表示:北盛村农业和渔业并重,耕地面积有限,因此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长大后都外出打工。有时,几乎全村人都走了,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然而,由于南方打工路途遥远且收入微薄,近年来去南方打工的趋势有所下降。他们转而前往泰国和老挝经商。目前,全村约有60人在国外工作,但主要是自发的,通过非正规渠道而非公司出差。因此,无法预见所有风险。
许多年轻人为了谋生而离开家乡,他们的遭遇令人唏嘘。许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前往南方打拼,一年365天加班加点,却仍然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生计,更遑论支付其他各种“难以言喻”的开销。许多人在春节返乡时,仍然需要依靠南方各省市的救济和帮助。
乡村的“百万富翁”
虽然许多农村青年为了谋生而离开家乡前往南方或北方,但近年来,许多决心“永不离开家乡”的人成为了“百万富翁农民”,为当地许多劳动者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黄明庆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1982年出生于兴原省兴隆乡12村,荣获中央青年团颁发的“梁鼎奖”,并被誉为义安省的青年风采代表。作为家中独子,由于父母体弱多病无法工作,黄明庆高中毕业后不得不中断学业,全身心投入到农活、生产、养家糊口以及积极参与当地青年团活动的工作中。
面对同龄人纷纷离家打拼的浪潮,身为青年团书记和党员的黄明庆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摆脱饥饿、减少贫困,并为当地青年创造就业机会。起初,他打算学习机械焊接,开办一家机械修理厂。但有一天,偶然路过荣市的花店时,看到许多河西人带着藤竹编织的花篮、花环、礼品篮等工艺品出售,黄明庆萌生了开办藤竹工艺品生产厂的想法。白手起家,凭借不懈的努力,黄明庆成为了农村的年轻“百万富翁”。如今,他的生产厂已拥有多达16种产品,吸引了数十名工人,每人月薪200万至300万越南盾。更不用说还有大量来自村庄和公社的普通工人,他们领取货物回家工作。每年,黄明庆的工厂生产各类产品20万至25万件,总收入达35亿至40亿越南盾,扣除成本后,净利润约为5亿越南盾。除了发展生产设施外,他还投资贸易一些相关产品,例如:从马来西亚进口插花泡沫;从胡志明市、河内、北宁、南定等地进口绢花制品和彩色花束用纸……
或者像陈松成先生(义平-义丹)那样,他大胆投资经济发展,建立了一个VAC农场模式。该农场年总收入超过3亿越南盾,为5-7名当地青年工人创造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来自新奇县奇山村的黎公顺先生,从河内电力大学电气系统系中级班毕业后,凭借流利的英语,被一家位于同奈省的外资企业录用。这份工作轻松稳定,是当时许多人的梦想。但他意识到“无论自己做得多么出色,都只是在为别人打工”,于是决定回到家乡,建立一个综合畜牧养殖场,从饲养豪猪、麝猫、养猪,到孵化鸡蛋、销售家禽和鸡种,年总收入超过3亿越南盾,净利润约1.5亿越南盾,为4名正式员工和2名季节性员工创造了就业机会。又比如阮文孝先生(Hung Xa - Hung Nguyen),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荣市大学农学工程专业,并在以色列接受了一年的农场管理培训。孝先生决定运用生物技术和科技手段创办农场。如今,他的农场年收入约为5.75亿越南盾……他们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决心不向贫困低头,凭借意志、努力、创造力、勤奋、努力、敢于思考、敢于行动,一步步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家乡实现了致富。
如何解决“从不出门”的问题?
目前,我省16至30岁的青年人口超过100万,其中适龄青年占48.83%。据南丹县青年团书记邓鸿胜先生介绍,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各地必须做好农村规划,制定合理的政策吸引投资者和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事实上,在南丹县,得益于海维娜金莲服装厂和韩诺西麦斯纺织厂这两家服装厂,已经为许多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机制,为个人和组织创造条件和支持,鼓励他们与当地手工艺村合作,成立小型手工艺合作社,既能雇用当地劳动力,又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当地潜力和优势。
例如,近年来,得益于造船业的蓬勃发展,位于宜拓县宜禄市的忠建造船合作社为800多名农村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其中大部分是直接从事造船业的男性。一些人,比如潘文功,在离家多年屡屡碰壁后,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他曾在头顿、广宁、清化等地的造船厂苦苦挣扎了十年,近两年一直在陆贤造船厂工作。凭借经验,他每天能挣到30万越南盾。潘文功说:“在家乡工作还是更好,因为我可以和妻子孩子住在一起,不用挤在‘三四间’的小房子里,也不用花钱在交通和其他开销上。”
据省青年团城市工人青年部主任邓明征表示:我省在农业、林业、渔业和服务业方面具有优势。如果对失业青年或在外地打工的青年进行培训和职业指导,使其掌握适合本省实际情况和优势的技能,同时出台政策支持他们贷款投资生产设备,那么农村青年就不必到“异国他乡”打拼,而是有机会在家乡致富。
近年来,青年团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支持农村青年开展各项活动,例如:传授畜牧种植知识和技术、提供贷款支持生产经营、协调职业培训,并为数千名青年创造就业机会。每年,青年团各级部门为7000名青年创造国内外就业机会,15000多名青年接受了职业指导,26890多名青年和青年家庭获得了优惠贷款,贷款总额近6亿越南盾。通过优惠贷款,为10250名青年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并推广了许多优秀的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全省共有4000多个青年农场,分布在低洼和丘陵地区,面积1至15公顷,年收入达3000万至1亿越南盾。 2008年至2013年,我省共有33名优秀青年荣获全国“梁鼎奖”(Luong Dinh Cua Award),表彰其为全国杰出青年农民。他们都是典型的青年农民,通过建立畜牧业和种植业示范农场,直接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这证明,如果农村青年拥有知识、技能、决心和致富的抱负,他们就能成为挖掘家乡潜力和优势、发展经济的先锋力量,为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然而,目前青年人获取资金的渠道仍然有限。贷款政策依然受限,资金来源和贷款形式也不够开放。因此,需要制定明确的方向来推进青年扶持政策,特别是资金扶持政策、市场调研、新模式开发、新职业拓展,以帮助农村青年在家乡实现致富。青年团、青年协会等组织应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农民、科学家、企业家和国家”四方对接,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市场,生产高产优质的产品;鼓励组织、个人和青年企业家对具有新生产和商业理念(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品)的青年创业者提供赞助和支持。应指导在乡镇层面建立和发展青年经济俱乐部,将农村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的青年聚集起来,分享经验,互相支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职业培训也必须进行创新,使其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社会需求和劳动者愿望相衔接;培训必须与就业介绍和求职相结合。
但最重要的是,农村地区的青年劳动者必须有自律精神,敢于思考和行动,确定并选择适合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家庭以及当地的潜力和优势的正确方向,决心在家乡合法致富。
图文故事:Khanh Ly - My 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