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离乡不出家”难题

February 7, 2014 15:07

(Baonghean)——由于家庭困难、教育水平有限以及渴望离开农耕远行,许多农村青年选择离开家乡创业,涌向南方的工业园区当雇佣工。由于没有工作,加上教育水平有限,大多数工人收入不稳定,甚至无法维持日常生活开支。

(Baonghean)——由于家庭困难、教育水平有限以及渴望离开农耕远行,许多农村青年选择离开家乡创业,涌向南方的工业园区当雇佣工。由于没有工作,加上教育水平有限,大多数工人收入不稳定,甚至无法维持日常生活开支。

离家在外……依然贫穷

走进义安省的任何一个乡镇,你都会看到一片荒凉的村庄景象,家中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而大多数年轻人都去了南方打工。这可以理解,因为如今农闲时节在农村找工作很难,再加上年轻工人不喜欢务农的心态,而南方的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很高。然而,在“异乡”找到稳定的生活并非易事,因为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通常很高。仅房租、生活费、油费……就占去了工人每月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Nghề đóng tàu đem lại thu nhập ổn định cho nhiều lao động ở Nghi Thiết - Nghi Lộc.
造船业为义切、义禄县众多工人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在琼琉县琼江乡,我遇见了黎氏玉女士,当时她正前往职业介绍中心办理失业救济金,此前她在平阳一家皮革制鞋公司工作了12年。她叹了口气说:“在南方工作不值得,很辛苦,很难。”经了解,2002年她刚来南方时,黎氏玉女士的起薪是60万越南盾/月,而当时黄金价格只有40-60万越南盾/两。靠着这样的收入,一年下来还能攒下几两黄金。但现在,即使她月薪能达到400万越南盾,但由于物价越来越高,她仍然攒不下多少钱。她心里盘算着:三个姐妹租房一个月也要100多万越南盾,还要加上伙食费、水电费,日常开销。就算拼命攒钱,一年也只能攒下1500万到2000万越南盾。她离家12年了,算上积蓄,积蓄真的不多。青春年华已经过去,她还没结婚。父母担心女儿,让她留在家里干农活,虽然收入少了点,但至少不用远离家人。

省就业中心失业保险处处长林氏贵表示:每年年底登记失业的人数总是比平时多,其中大部分是从南方回来的工人。这也说明工人们不再有兴趣在出口加工区和工业园区工作,部分原因是那里的收入太低。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但她列举了证据:根据规定,工人辞职后,如果证件齐全,可以领取6个月的失业救济金,数额相当于原单位实际工资的60%。但通过监测,目前大多数工人只拿到150-200万越南盾,拿到300-400万越南盾的很少。平均下来,每个工人每月只拿到250-300万越南盾。

来到宜切公社(Nghi Loc),公社青年联合会书记黄文泰先生带我们去拜访了在南方当了两年工人后成为牺牲品的阮氏霞家。霞家在北盛村,是公社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房子坐落在田野中央,周围都是池塘和湖泊,更显荒凉。霞的父亲阮文同先生虽然还不到50岁,却已是耄耋老人。霞羞涩地抱着孩子。看着小女孩的脸,谁也想不到她已经当了一年多的母亲。当问起孩子的情况时,阮文同先生哭了起来。

他说: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何氏二人,但由于家境贫寒,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也只能把孩子养到五年级。何氏15岁时,母亲因心脏病去世。妻子去世后,两人相依为命,但何氏患有精神病,一个月只有几次清醒,其余时间都在发作,什么也做不了,也没有人愿意雇用他,因为担心他突然发作。何氏心疼父亲,便听从了附近一些妇女的建议,前往平阳,在德成皮革制鞋公司应聘工人。生活十分艰难,为了省钱,姐妹八人合租一间房。然而,工作了两年,并没有攒下多少钱,何氏却被公司同事骗怀孕了。 19岁那年,她当上了母亲,茫然不知所措,只好带着孩子回到家乡。从那时起到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每当提起去南方打工的故事,河爸爸就会癫痫发作,吓得魂飞魄散。对河爸爸来说,想到这些,她就会想起那个叛徒,想起那些四处奔波、苦苦挣扎的日子。

北盛乡宜切村村长阮清章表示,由于北盛村是半农半渔村,耕地很少,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长大后都外出打工,有时几乎全村人都走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但由于在南方打工路途遥远,收入低,最近外出打工的人数有所减少,他们大多去泰国、老挝经商。目前,全村约有60人在外打工,但主要是自发外出,通过非正式渠道,而不是通过公司。因此,无法预见所有风险。

还有许多年轻工人选择背井离乡创业的悲惨故事。许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去了南方,一年365天加班加点,却仍然无法支付日常开支以及其他数不清的“不明”开支。许多人回乡过春节时,仍然需要依靠南方各省市的支持和帮助。

农村的“百万富翁”

近年来,许多农村青年背井离乡,到南北打工。然而,近年来,许多怀揣“永不离开家乡”梦想的农民,却一跃成为“百万富翁农民”,为当地众多劳动者创造了就业岗位和稳定收入。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82年出生的黄明庆,他来自兴原省兴龙乡12村,曾荣获中央青年联合会颁发的“梁廷丘青年农民奖”,并被誉为义安省的典型青年。黄明庆家境贫寒,父母常年患病,无法工作,家中只有他一个孩子。高中毕业后,黄明庆不得不暂时放下学业,专心打工、生产、养家糊口,并积极参加当地青年联合会的活动。

面对同龄人“离家出走”的浪潮,身为团委书记和党员的黄明庆始终在思考:如何才能消除饥饿,减少贫困,并为当地的年轻工人创造就业机会?起初,黄明庆想学习机械焊接,开一家机械车间。但有一天,偶然路过荣市鲜花店,看到许多河西人拿着藤竹编织品,做成花篮、花环、礼篮……等插花用具出售,年轻人萌生了开办藤竹工艺品加工厂的想法。从一无所有到如今,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黄明庆从一无所有变成了农村里一位年轻的“百万富翁”。如今,他的加工厂产品种类多达16种,吸引了数十名工人集中就业,工资从200万到300万越南盾/人/月不等;更不用说还有大量的固定工人,他们是村里和公社的人,他们负责接收货物回家工作。黄明庆的工厂每年生产20万到25万件各类产品,总收入达35亿到40亿越南盾,扣除成本后,净利润约为5亿越南盾。除了发展生产设施外,他还投资了一些相关产品的贸易,例如:从马来西亚进口插花泡沫;从胡志明市、河内、北宁、南定等地进口丝花制品、花束彩纸……

或者像陈松青先生(义平-义丹)那样,大胆投资经济发展,建立了VAC农场模式。该农场年总收入超过3亿越南盾,为5-7名当地青年创造了稳定就业岗位。至于来自奇山村(新奇)的黎功顺先生,在河内电力大学电气系统系中级毕业后,凭借着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能力,被一家同奈外企录用,一份收入稳定的轻松工作,是当时很多人的梦想,但他意识到“无论自己做得多好,都只是一份雇佣工”,于是决定回到家乡,打造一个综合性畜牧养殖场模式,从饲养豪猪、麝香猫、养猪开始,然后孵化鸡蛋、买卖家禽和鸡种,年总收入超过3亿越南盾,净利润约1.5亿越南盾,为4名工人和2名季节工创造了就业机会。或者像阮文孝先生(Hung Xa - Hung Nguyen)一样,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荣市大学农学工程专业,并在以色列接受了一年的农场管理培训。他决定利用生物技术和科学技术建立一个农场。每年的收入约为5.75亿越南盾……这些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决心不甘于贫穷,逐渐克服困难,凭借意志、努力、创造力、勤奋、刻苦、敢想、敢做,在自己的家乡走向富裕。

解决“足不出户”难题的办法是什么?

目前,我省16至30岁青年人口超过100万,其中劳动年龄青年占48.83%。南丹县青年联合会书记邓鸿胜表示,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地方必须落实好农村规划,制定合理政策,吸引投资者和企业来此发展。事实上,在南丹县,HAIVINA Kim Lien两家服装厂和Hanosimex纺织厂已经为众多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建立机制,为个人和组织创造条件,支持他们与当地手工艺村合作创办小型手工艺合作社,既能雇用当地劳动力,又能利用现有材料,充分发挥地方的潜力和优势。

例如,在义禄县义切市忠建造船合作社,近年来,得益于造船业的蓬勃发展,该合作社已为800多名农村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其中主要是直接在造船业工作的男性。有些人在背井离乡多年,却苦不堪言,于是决定回乡创业,比如潘文功。他在头顿、广宁、清化等地的造船厂奋斗了10年,过去两年在陆贤造船厂工作。由于经验丰富,他的日薪为30万越南盾。潘文功说:“在家工作还是比较好,因为我可以住在老婆孩子附近,不用住在‘三四锅头’的房子里,也不用担心交通和其他费用。”

省青年联合会城市职工青年部部长邓明政表示:“我省在农业、林业、渔业和服务业方面具有优势。如果对失业青年或在外地打工的青年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优势的职业,同时给予贷款支持,用于投资生产设备,那么农村青年就不必在“异乡”打拼,而是有机会在家乡致富。”

近年来,青联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支持农村青年开展各种活动,如:传授畜牧业和种植业知识和技术,支持贷款发展生产经营,协调职业培训,为数千名青年工人创造就业机会。每年,各级青联为7000名青年创造条件到国内外就业,为15000多名青年提供职业指导,26890多名青年和青年家庭获得优惠资金,贷款余额近6亿越南盾。通过优惠资金渠道,已为10250名青年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许多好的生产经营模式得到推广。目前,全省有4000多个青年农场,分布在低洼丘陵地区,面积为1至15公顷,年收入3000万至1亿越南盾。 2008年至2013年,我省共有33名青年典型获得表彰,荣获全国杰出青年农民梁廷槽奖。他们都是直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典型青年,是当地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典范……这证明,只要农村青年有知识、有技能、有决心、有致富愿望,他们就是发挥家乡潜力和优势发展经济的先锋力量,为解决当地劳动者就业做出重要贡献。

然而,目前青年获得资金的渠道仍然有限。贷款政策仍然有限,在资金来源和贷款形式方面也不够开放。因此,需要制定具体的指导方针,推动青年扶持政策,特别是资金扶持政策,开展市场调研,开发新模式、新职业,以增加收入,帮助农村青年在家乡致富。青年联盟和协会组织应发挥桥梁作用,加强“农民、科研、企业家、国家”四位一体的联系,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市场,生产高产优质产品;鼓励组织、个人以及拥有新生产经营理念(尤其是农产品)的青年企业家以各种形式提供赞助和支持。指导建立和发展社区一级的青年俱乐部,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和聚集优秀青年,分享经验,相互支持,共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职业培训也应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社会需求和劳动者愿望相结合;培训应与职业介绍和求职相结合。

但最重要的是,农村青年劳动者要有上进心,有敢想敢干的精神,确定并选择适合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家庭条件、当地潜力和优势的正确方向,立志在自己的土地上合法致富。

图片故事:庆利-美哈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破解“离乡不出家”难题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