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对策
(Baonghean)-汤姆、拉姆等民族的歌谣旋律逐渐被人们遗忘,蒙族、泰族、高木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只有在节日里才能见到,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变化……这就是启山县各民族文化特征保护的现实。
奇山县目前居住着5个民族,包括:蒙族、高木族、泰族、京族和华族。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色彩。来到奇山县,您可以欣赏到各民族的特色表演,例如:泰族的雪舞、沙舞、拉姆舞、润舞和纳萨舞;高木族的咚咚歌和锣鼓;蒙族的古夏舞、鲁头舞和吹笛舞。
奇山县的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也极其丰富,拥有泰族民间文学宝库,泰族的象汗节,克木族的新房庆典,斗牛节,蒙族的传统婚礼,如抛棍、推棍、拔河、射弩、斗水牛、荡秋千等。友剑乡那良村的布牙陶庙(陈朝庙)于2009年被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历史文化遗迹证书。该庙由民众于14世纪建造,19世纪修复,供奉着端如海将军和一位老妇人,她起兵造反,鼓励丈夫和孩子抗敌,保卫边境。每年早春的布牙陶庙会是奇山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佳丽。
Pu Nha Tau 寺庙节(Huu Kiem 公社 Na Luong 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多种不同文化的涌入,奇山县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出现逐渐消亡的迹象。如果你在奇山参加泰族的Xang Khan仪式,你会看到仍然穿着传统服饰的泰族人寥寥无几,保留下来的也大多是老人。就连排箫、笛子、口笛等与泰族相关的乐器也在逐渐消失,会吹排箫的人屈指可数。塔卡乡花山村的魏氏兜女士是乡里为数不多的还会唱lam(泰族传统歌谣)的人之一。虽然她年纪大了,但几乎每逢节日她都会唱歌。她说:“我想把我的歌声传给年轻的一代,这样一来,每逢节日,他们就可以唱歌。”但至今还没有孩子答应。
祺山泰国各民族的服饰。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蒙族和克木族。据塔卡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拉巴温先生称,文化认同的价值正在以令人悲哀的速度下降。对于蒙族人来说,每逢节日,人们仍然会组织诸如掷骰子、斗牛之类的活动,但对于传统的“cu xia”歌唱,会唱歌的人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年轻一代,几乎没有人会唱歌。笛子、排箫和鼓等乐器也只是偶尔出现在一些家庭中。
蒙族服饰有很多创新,更注重日常生活的便利性。“目前,蒙族只有斗牛和葬礼上吹笛两种文化特征仍然保留,其他文化特征则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甚至几乎消失了。例如,蒙族的传统房屋柱子深埋在地下,屋顶用萨穆木搭建,但整个公社只有3栋这样的房屋。此外,只有两户人家仍在从事传统的铁匠工作。对于克木族来说,身份认同的丧失最为强烈。高脚屋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四层泥土地面的房屋。克木族有僮僮(Tom)的歌唱,但会唱歌的人已经不多了。”
上述情况正在奇山悄然发生,但势头强劲。这不难解释,因为在当今信息技术爆炸、交通便利的时代,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吸收是自然而然的。尽管少数民族被动员起来,并被宣传要维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价值观,但在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这一目标很难实现。
奇山县文化信息部部长蒙泰尼先生表示:该县97%的人口是少数民族。近年来,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正在逐渐消亡。少数还能唱传统歌曲的手工艺人也逐渐老去,而年轻一代对此也失去了兴趣。每当举办节日或文化活动时,该县都会要求参与的团体穿着本民族服饰,部分原因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在维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角色和责任。
保存、维护和弘扬各民族文化特色是启山县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2009年,该县开设了两个民间音乐舞蹈班,旨在让年轻一代了解本民族的歌舞。2011年,该县文化信息厅与省民族歌舞团合作,在泰族、高木族和蒙族三个典型村落收集、拍摄和录制了舞蹈、歌曲、服饰和风俗习惯。2012年,该县与文化大学合作,组织开展了惠寿村(友剑乡)高木族文化价值保护工作。主要内容是恢复克木族的婚礼、乔迁、庆新米等节日。上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一些民族对保存本民族文化风貌的认识。
然而,这些措施尚未取得成效,也未能得到广泛推广。因为保护和维护文化特色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也需要文化官员和地方政府领导的热情。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切氏月女士表示:目前,从县到乡的文化官员队伍规模很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此外,国家用于保护和维护工作的预算仍然有限,甚至没有。除了民众缺乏认识之外,各级党委和政府也没有将这项工作视为文化部门的一项独立任务。建设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活将是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防安全、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
文章和照片: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