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德王非同寻常的选妃故事

May 24, 2012 11:27

嗣德王百余妃嫔中,唯有阮氏碧文采斐然,诗文才华出众,故而受到国王格外的赞赏和爱慕,在考察了她的才华后,将她纳为妃嫔。这是一次与赏赐制度截然不同的选妃方式,并非遵循当时宫廷礼仪。

嗣德王百余妃嫔中,唯有阮氏碧文采斐然,诗文才华出众,故而受到国王格外的赞赏和爱慕,在考察了她的才华后,将她纳为妃嫔。这是一次与赏赐制度截然不同的选妃方式,并非遵循当时宫廷礼仪。

文学之王爱文学嘉宾

嗣德是阮朝第四位皇帝,本名阮福红岩,又名阮福氏,生于阮庆元年八月二十五日(1829年9月22日),为阮献祖(绍治)次子,母亲为范氏姮(后尊称嗣德太后)。

幼年时被赐号福绥公,丁卯年(1847年)十月登基,年号嗣德,在位36年(1847年—1883年),是阮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

据研究者介绍,嗣德国王在文学创作上可谓是出了名的一位皇帝,他自幼刻苦学习,精通儒、史、哲、文、艺,尤其喜爱诗歌。

在《谦恭基》一诗中,嗣德自述:“孩子有福,受人爱戴,受人抚养。他小时候读书很聪明,半天就背诵了所有小学课本。他能有这样的成就,也多亏了严格的教育。”

国王留下了600篇散文、4000首汉诗和约100首侬文诗歌,内容丰富,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学识和情感,特别是《越南历史皇家汇编》、《诗文皇家十律汇编》、《自学与诗歌》、《论语与诗歌》等伟大著作。

国王好学好问,常读书至深夜。此外,他还指挥国史馆编纂了许多史书,其中最著名的是《越南史记》。这部史书记载了从雄王时期到后黎朝末期的历史,国王本人也在书中作了许多自我批评和评论。

嗣德国王及其朝臣(法国​​画家作品)

在这位聪明博学的国王统治期间,创作运动蓬勃发展,许多皇室亲属和官员都以文学才华而闻名;几乎宫廷中的每个人都是诗人、作家或学者。

嗣德王推崇儒家思想,重视官僚,改革科举制度,设立雅试和吉试,选拔官员人才。他还设立了塔贤院和开经院,为官僚们提供讨论书籍、历史、诗歌或政治的场所。

此外,嗣德皇帝还是一位伟大的艺术爱好者,他召集了许多艺术家到首都顺化,并下令创作伟大的戏剧,如《文武郑祥》、《权方贤水》等……

在当时世界发生诸多变化的时代,虽然在接近西方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局限性,嗣德国王和顺化王朝使大南国家陷入落后、停滞状态,并成为欧洲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后世有人指责嗣德王在位期间没有采纳裴元、阮长寿、范富秋等进步官员的改革创新建议,而是一心想吟诗作赋,不顾亡国之忧:

在国内,只有李诗和杜诗受到人们的喜爱。
圈外知道英国、俄罗斯。

或者句子:

不虑失城,只虑赎田。
士兵不知道寒冷,只知道浸泡。

嗣德王因为热爱文学,给臣民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文学轶事,如高伯季、阮咸宁……也因此,他在后宫中找到了灵魂伴侣——文学知己。

1843年,阮福红岩还是个王子的时候,年仅15岁(与我们同龄),就被封为公爵,建宫成家。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广平省黎水县人武氏缘,是皇家大臣武春灿之女。

她贤惠温柔,喜爱读书,又善于侍奉,后来被封为皇贵妃,掌管三宫六院。

嗣德帝虽然妻妾众多,但除了正妃武氏缘外,史书上提及的只有几位:阮氏锦天妃、阮氏香学妃和阮氏碧。其中,阮氏碧是被嗣德帝选中,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进入后宫的。

按照阮朝的礼仪,宫中达官贵人的女儿,均可入宫为妃,以“侍奉皇帝”,且根据其父亲的品级,被选入高位或低位。

至于民间佳丽,则要经过严格的考核,考察她们的相貌、品德、德行,以及刺绣、烹饪等方面的才能。在数百名美丽的妃子中,阮氏的帖姑夫人因能读书、能诗,而受到国王的青睐。

阮氏碧妃,又名阮玉氏碧、阮氏玉碧、阮玉氏,字郎还(Luong Hoan),虎年(1830年)出生于宁顺省(今平顺省)安福县同江村。

她是清化省官员阮汝山(San)先生的第四个女儿,母亲是阮氏土仁家族成员。

阮仁山先生是宁顺省著名的才子,在朝廷内外担任过许多职务,如郎忠保协、陈南定省守协、兴安省安刹、河内省、清化省保政修、高棉地区陈西城(今柬埔寨)军事首领。

此后,他又参与平定真腊、暹罗的入侵,剿灭土匪,立下了许多功绩,因此逐渐升任韩林圆氏江大学士,官至工部郎中。

他为人直率,遇事敢做敢说,仕途坎坷,但他的子女个个学识渊博,多有建树,因此,阮仁山于嗣德四年(1850年)去世,享年63岁,当地文人留下了如下对联:

“男进士女进士,才子国戚,生于古,长于古,死而复返古土,两边归于宫廷百姓”。

意思是:

男从科举,女入宫侍奉。千百年来,他们被称为国家的仆人,也是国王的亲属。他们活到近七十岁,死后回到出生地。这两种境遇都源于他们家庭的福祉和他们自身的品行。

平行句子中提到的被允许在宫中侍奉的女孩是阮氏碧,阮仁山最小的女儿。

传说阮夫人怀孕时,有一天突然梦见二十八宿之一、象征书籍的碧星从天而降,落入她的口中吞下。因此,生下女儿后,她就给女儿取名碧。

阮氏碧天生聪慧,思想开明,自幼便热衷于写作,并很快因其文学才华而闻名。

阮氏碧的父亲四处奔波为官,经常带着她,因此她阅历丰富,阅历丰富。走到哪里,人们都赞叹阮氏碧的聪明才智和文采。

阮氏碧美貌与才华并存,名声远播。当时的大宰相林维义知道她才华横溢,便写了一封信,将她推荐给嗣德。读了信后,嗣德国王对这位年仅18岁、不仅容貌姣好,还精通文学和诗歌的少女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召她进宫,考验她的才华。

当天有诗歌朗诵会,嗣德王朗诵的题目是《桃迈》(杏花初绽),阮氏璧的诗歌被国王评为最佳,其中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诗句:

“如果你用它来做汤,
原著《好神父有尚》。

意思是:

“如果你说用人来适应汤的味道,
请做一个好仆人来帮助 Thuong 家族。

嗣德特别赞叹:“能作诗如作梅,能明志如宰相蒲悦,实乃益举。可惜是女子,若是男子,吾不惜任此职。”

此后,国王赏赐阮氏碧20根银子,并招她进宫担任常燕淑一职,这便是戊戌年(1848年)。

既是国王的母亲又是国王的老师的女人

最初,阮氏碧入宫时,在妃嫔制度中地位较低,最初的任务是教导后宫的宫女。

景福元年(1850年),她被封为才子,常侍奉宫中,并随嗣德王出巡。她常与国王一起吟诗作赋。她聪明伶俐,学识渊博,举止优雅,总是彬彬有礼,因此嗣德王非常宠爱她。

景圣元年(1860年),阮氏碧被封为美仁,不久又被封为归仁;茂盛元年(1868年),她被封为帖铎,负责宫廷教诲。

当时,嗣德皇帝非常忧愁。由于他自幼体弱,又染上天花,无法生育。虽然太医推荐明命年间的名方“一夜六房生五子”或“一夜五房生四子”,大补元气、增强体力,效果显著,但最终却无效。

此外,太医院还致力于研究和发现新的药方,例如“桂阳丹”、“奠年一寿八老汤”、“河灵万寿汤”等,这些药方含有许多特定的药材。例如,“桂阳丹”包括:

人参(4g)、肉桂(4g)、巴戟天(4g)、白术(4g)、黄芪(10g)、刺五加(4g)、山茱萸(12g)、生地(14g)、远志(4g),共煮水喝,大补心肾、益命门之火、治疗阳痿的功效。

国王甚至动用了韩国帝国医院的“一疗永禅药”,但毫无效果。

嗣德皇帝希望民间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于平年(1876年)颁布诏书:“今不问达官贵人、远近士人、男女,凡治好眼疾,子孙满堂者,赏三品文昌帝君,赏银五千两”(《大南嗣六政边》)。

最后,朝廷商议将一位皇兄的生育能力强、生过很多孩子的女子带入宫中,日夜侍奉国王,但最终一切都是徒劳,未能满足嗣德想要生孩子的心愿。

最后,国王无奈,只得将三个侄子,也就是他堂兄弟的孩子,带进宫里收养。他们是 Nguyen Phuc Ung Ai(Thoai Thai Vuong Nguyen Phuc Hong Y 的儿子)、Nguyen Phuc Ung Dang 和 Ung Ky(Kien Thai Vuong Nguyen Phuc Hong Cai 的儿子)。

翁艾(后来的德德王)被视为长子,因此嗣德王指派他的妻子武氏缘来抚养他。

至于翁当、翁姬(即后来的建福王、同庆王),则由阮氏碧妃悉心照料,教导他们文学、宫廷规矩、礼仪等知识,因此大家尊称她为“富都妃”。

因此,铁夫人深受嗣德皇帝的信任和爱戴,经常陪同国王探望母亲,并与太后私下讨论宫廷、王室的工作以及国家的发展。

一段时间后,阮氏碧妃成为孝慈太后的秘书,由于当时她是唯一在附近侍奉的人,因此她听到了太后和国王之间的许多对话。

桂梅元年(1883年)六月,嗣德王驾崩。两位贵妃(嗣德和太妃武氏缘)的所有诏书、敕令均由她一人起草撰写。

在“四月三王”时期,阮氏碧妃如同后宫百姓一样,在德德王、协和王、建福王的废立过程中,不得不忍受孙世水和阮文祥两位摄政王的暴政。

随后,在位一年后,含义国王遭遇“都城陷落”事件,逃亡途中颁布了钦王诏书,号召抵抗法国入侵。

在当时混乱的形势下,阮氏碧贵妃护送三宫(嗣德太后和嗣德王的正妻、二妻)和朝廷前往广治,但因情况过于艰难,不久后她又带着三宫返回顺化,避难于谦陵(嗣德王陵),随后又回到王宫,处于法国的控制之下。

值此之际,她用侬文创作了歌曲《行土国歌》(又名《行土歌》),借用中国唐玄宗为躲避安禄山叛乱而放弃首都、逃往土国的故事,讲述了法国入侵以来的国家局势。

讲述了雍正帝退位、钦王运动、顺化回都以及慈禧太后八十岁寿辰的故事。这部作品共1036行,采用六行体诗体,开篇如下:

思考“创造是不可预测的”这句话,
体验古代和现代治理混乱的方式。
时运兴衰轮回,
这个国家依然很悲惨。

研究者认为,虽然从内容上可以看出作者是宫廷人士,对时事的认识比较狭隘主观,有求于安全的心态,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而作者若非才华横溢,是写不出这样作品的。

当阮氏碧跟随三宫回到顺化时,她的养子兼学生翁祺王子已登基,年号同庆。

其间,她尽心侍奉土督太后,执行其交待的一切事务,闲暇之余,仍进行文学创作和诗歌创作。

目前,除了《行慈歌》之外,阮氏碧还留下了一些用汉字写的诗,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首唐诗,表达了她在新卯年(1891年)经过多日的悲痛之后,再次举行第一届南教大典时的喜悦心情:

我长期经历过许多习俗和传统,
首都繁荣昌盛,服务人民。
年轻皇帝的宫殿,
善良的神灵和士兵们又恢复了旧规矩。

官员的袍子被掀翻,人群中充满了希望。
重写古老的猴子故事。
古代礼乐只是原始的,
愿望能够维持夏衣的完整使用。

意思是:

多年来未曾改变的习俗
国家的繁荣昌盛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
在宫殿里,年轻的国王效仿老人,
在我的指挥下,遵守这个规则。

王冠和长袍暴露在很多人面前,
鼓声锣鼓响起,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
自古以来,音乐是国家的脊梁。
要想心安,就必须如此。

(Dao Tat Dat 译)

1892年(仁钦二年),为表彰阮氏碧的功绩和贡献,嗣棣晋升她为三等黎晋。

维新三年(1909年)癸酉年十一月,才貌双全的阮氏碧妃在首都顺化逝世,享年八十岁。其墓位于杨春上村(现承天顺化省香水镇)。


Phunutoday - 副总裁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嗣德王非同寻常的选妃故事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