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减贫——唤醒人民的崛起意志
(Baonghean)- 近年来,在全社会和政治体系的积极参与下,义安省的贫困率迅速下降,平均每年下降3%,相当于2万户家庭。然而,减贫工作缺乏可持续性,返贫户和新增贫困户的比例仍然很高。
![]() |
工业缝纫培训为归州县青年脱贫创造条件。图片:陈玉兰 |
快速减贫……
目前,整个宜禄县有6.1%的贫困户,即3070户,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宜文乡和沿海的宜进乡、宜安乡、宜光乡、宜切乡等。为了将贫困率降低到目前的水平,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陈友林表示,除了实施针对贫困人口的优惠信贷计划,在住房、医疗保健、贫困儿童学习条件等方面为贫困人口提供援助……近年来,该县还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就业。除了配合本地企业招聘童工外,该县还加强与省外企业(如海防市的Lilama公司)的配合,为200多名工人提供培训和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在不久的将来,该县还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义光乡是义禄县沿海地区的一个公社,土地和地理条件比县内其他地方更艰苦。2013年底,该公社的贫困户比例为14.1%,但截至目前,经审查,贫困户比例仅为8.99%,下降了5.11%。当年淘汰的贫困户数量是由于这些家庭有适龄子女被招到南甘工业园区的企业工作,共有575人(2014年),其中250人在韩国BSE电子公司工作。进一步减贫的条件是,2014年该公社又有162人到国外一些成本低、资金回收快的市场工作,从而为减少全公社的贫困户做出贡献。
宜光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廷清先生表示:“公社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锻造、焊接、木工、电子和缝纫等技艺。同时,公社直接与南甘工业园区的企业合作,招收企业子女;对于那些被企业拒绝的工人,公社也承诺提供就业机会。贫困户就业后,平均每人每月可获得300万至400万越南盾的收入,按照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足以脱贫致富。” 同样,在宜切乡(宜禄),据公社政策工作负责人阮氏翠女士介绍,2013年,全乡贫困户占比为14.6%,而现在全乡贫困户占比为10.4%,减少了4.2%……
在贫困率较高的高地县,扶贫工作也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特别是受益于30a政策的启山、祥阳、桂风等县,年平均减贫率为6.7%。例如,在贵州高地县,据统计,2011年的贫困率为57.1%,但到2014年,已降至45.02%。目前,据初步统计,该县的贫困率为41.06%。在全省范围内,2010年底和2011年初,贫困率为22.89%,贫困户数为164,290户;到2013年底,贫困率为13.4%,贫困户数为102,723户。预计到2014年底,全省将力争将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0-11%左右,比2013年减少约2万户贫困户。由此可见,尽管近年来经济困难,但全省平均每年减少3%的贫困户。这是消除饥饿、减少贫困、创造就业等措施和政策同步实施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各地区、全社会广泛开展的帮助、支持和创造条件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活动和行动的结果。
![]() |
秋州乡周风乡和刘村干部到卢氏仙女士(中)家看望贫困户。 |
...但不可持续
虽然贫困发生率逐年大幅下降,但根据劳动荣军社会部统计,全省每年因自然灾害、洪涝灾害、疾病缠身、家庭分离等原因脱贫的农户中,平均有20-25%的农户返贫。由此可见,全省减贫工作仍不具有可持续性,新增贫困户比例仍然较高,地区间、人口间贫富差距尚未缩小。特别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户比例仍然较高,有的县贫困户比例接近60%。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基层群众反映,认为2011-2015年适用的贫困线过低,导致一些贫困户在脱贫致富后,处于近贫、中贫边界线以上,有可能再次返贫。或者有些普通贫困户、近贫困户,一旦再生一个孩子,或者生病、遇到困难,马上就返贫了!另一方面,一些可持续的、长期的政策,比如支持职业培训、为贫困户创造就业岗位,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实际作用。
宜光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廷清先生表示,要持续扶贫,必须为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过去,该乡实施了一系列消除饥饿和扶贫的模式和项目,例如:支持藤编和竹编出口培训;网织;恢复海产品捕捞;水产养殖。但上述四种模式中,只有水产养殖模式在30户家庭中得以延续,其余均“胎死腹中”。记者联系了宜光乡和宜切乡的一些贫困户,了解到贫困户的处境非常艰难,他们缺乏劳动力,没有工作,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宜光乡清荣1村的阮春奎夫妇一家40多岁了,没有土地,夫妻俩做泥瓦匠,打零工,还要赡养老母亲和4个学龄儿童。据村长范辉黄介绍,就目前奎夫妇家的情况来看,要想脱贫,就必须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或者等孩子们上学后再就业脱贫。宜光乡125户贫困户中,有的贫困户成员深受社会弊病的困扰,特别是吸毒成瘾;特别是贫困户50%以上都是超过劳动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对义光乡乃至义禄县消除饥饿、扶贫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归州县周风乡地处市中心,生活困难重重,尤其缺乏国家电网供电。据初步统计,2014年底,该乡贫困率为47.16%,在全县名列前茅。周风乡刘村共有114户,556人。2014年初,该村贫困户49户。一年过去了,近期对贫困户的初步摸底显示,全村贫困户不减反增,新增6户,其中新增贫困户3户,返贫户3户。村长卢文政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贫困户数量没有减少,是因为大家主要种植水稻,但总种植面积只有8.25公顷,而且受疫情影响,水牛和奶牛的养殖也不稳定。”我们走访了村里最贫困的家庭——卢文宝夫妇。他们家只有4口人,夫妻俩都到了劳动年龄,但因为没有稻田,一年只能种一次旱稻,产量只有400公斤,而且宝先生还有病,家里生活极其困难。
在167项目援助的房屋里,田女士不会说也听不懂当地语言,只能靠村长帮忙翻译:“我每年最多只去两次集市,包括春节期间去一次。没有国家的支持,我的两个孩子都上学不了。” 然而,这里的贫困并非田女士家这种家境困难的普通家庭的专属。据刘村长介绍,一部分人虽然有劳动能力,但仍然抱有等待和依赖国家的心态。
在最近的贫困户盘点中,仍有一些家庭坚持认为自己是贫困户。周风乡副主席梁文协也表示:“除了因病、因灾、因灾返贫的户数外,还有一些家庭因为抱有等闲之心而无法脱贫或返贫。有些项目扶持群众发展生产,但项目完成后,群众不维护、不扩大,经济就发展不起来。”归州县周风乡的现实可以说是山区的普遍现象。一部分群众的等闲之心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障碍。
解决方案
归州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魏文进同志表示:“为了可持续地减少贫困,该县一直注重宣传、动员和提高认识,以消除等待和依赖他人的心态。此外,支持生产发展的政策需要重点突出、协调一致,因为目前这些政策仍然分散,主管部门众多,导致实施模式分散、效率低下,导致减贫工作难以持续。尤其应重点通过贷款方式提供支持,以提高贫困人口的责任感和意识。”
在进一步探讨可持续减贫解决方案时,劳动荣军与社会部部长、省消除饥饿与减贫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阮邦全先生表示:“首先,要让贫困人口自身感受到责任,意识到要改进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自力更生,摆脱贫困,避免等待和依赖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与此同时,要逐步减少补贴性质的扶持政策,按照“免费”机制减少社会救助,加强与创造就业机会相结合的职业培训政策;扶持生产,帮助贫困人口发展生产、经商,获得稳定稳定的收入;投资建设困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体系。同时,要严格执行精准贫困户和近贫户评估程序,在此基础上对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明确致贫原因,从而对每个群体进行相应的扶持。各地在实施消除饥饿和减贫工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勇于创新,在尊重民意、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切实推行合理、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心理特点和传统文化的消除饥饿和减贫机制与政策,使减贫项目和模式在当地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明志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