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面临诸多挑战

July 8, 2014 18:54

(巴恩赫安)消除饥饿和减贫被列为该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经过三年多的实施,2011-2015年减贫目标计划已取得初步成效,帮助民众改善了生活。然而,要提高减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必须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实用模型

2011年9月26日,省人民委员会颁发决定,颁布2011-2015年义安省减贫目标计划,具体目标是力争将全省贫困率从2011年初的22.89%降低到2015年底的10%,减少贫困户88,800户,平均每年减少17,800户;为贫困人口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丰富贫困户的创收活动,使贫困户的人均收入比2010年增加3倍。要实施的措施是加强宣传,提高减贫意识,明确贫困人口必须自己努力脱贫,战胜等待和依赖国家和社会帮助的心态;发展社会经济,将创造就业机会与可持续减贫结合起来;落实好各项政策,为贫困人口发展生产、享受社会服务创造条件;优先安排资金支持根据政府第30a号决议确定的贫困县和根据省人民委员会2010年8月12日第59/2010/QD-UBND号决定确定的42个贫困乡;密切配合省各部门、行业、群众组织与各级扶贫计划指导委员会的工作,重点做好对贫困乡和贫困户的帮扶工作……

Mô hình trồng rau an toàn ở Thạch Giám (Tương Dương).
Thach Giam (Tuong Duong) 的安全蔬菜种植模式。

为落实上述政策,地方党委和政府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贫困户,如优先发放生产发展贷款、职业培训、创造就业机会,开发和推广消除饥饿和扶贫模式等。例如,琼琉县山区乡玉山乡面临许多困难,特别是在交通和灌溉方面。该乡大多数人口以农业生产为生,收入仍然较低,2010年的贫困率超过10%。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阮友博表示:近年来,为帮助贫困户发展经济,党委和乡人民委员会指导各群众组织加强调研,了解贫困户需求,配合社会政策银行发放用于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的优惠贷款。得益于此,2013年贫困率已降至6.2%。

典型案例是琼吕县玉山乡4B村特别困难户胡明当一家。2011年,在政府和群众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他们家借到2000万越南盾,发展种牛养殖。利用青菜等蔬菜作为食物来源,加上乡兽医的科技指导、护理和防病等措施,经过两年时间,他们家的牛生长良好,产下两窝,每窝3头小牛。目前,他们家已将2头种牛卖给银行按时还清了贷款,继续投资饲养剩下的3头小牛,发展种牛养殖,全家已摆脱贫困。据悉,近年来,琼吕县有效落实“为贫”基金、支持劳务输出、建立种牛银行帮助贫困农户等多项扶贫政策……得益于此,2013年全县平均贫困率为9.2%,比2010年下降了5.78个百分点。

继续往西走,作为资源有限的30a贫困县,Tuong Duong县的Thach Giam乡选择实施适合当地特色的畜牧业和种植业模式,以复制和提高人民的收入。从2011年开始,该乡已经有效地实施了扶贫模式,如在Phong村、Mac村、Lau村、Chan村实施黑猪养殖模式;在Khe Chi村、Thach Duong村、Lau村发展水牛和奶牛养殖……通过参与模式摆脱贫困的案例之一是Mon村的Vi Duc Tuan先生家。从2011年开始,他们家开始饲养与野猪杂交的黑猪,至今,他们家有大约50头猪;此外,还有山羊、鸽子、鸡……每年带来6000万至7000万越南盾的收入。除了畜牧养殖模式外,该公社还开发了安全蔬菜种植模式,以增加少数民族居民的收入。石岩公社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梁氏贤女士表示:“为了成功推广这一模式,县里指示各部门积极动员,提供技术指导和肥料支持,并为居民提供种子,用于种植卷心菜、豆类、西红柿等作物。虽然这些模式的种植面积不大,但却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一些家庭每种植一茬蔬菜就能获得700万至1000万越南盾的收入。得益于此,全社的贫困率从2010年的近30%下降到2013年的15.7%。”

自2011年至今,义安省通过中央扶贫政策、省级扶贫机制和社会化资源调动,已投入资金6.978万亿越南盾用于扶贫工作。除落实中央扶贫机制和政策外,省人民委员会还出台了地方机制和政策,如2010年8月12日第59/QD-UBND号决定,其中关于为第30a号决议适用县以外贫困率达30%以上的42个贫困乡提供扶贫支持; 2012年4月20日第1310/QD-UBND号决议,责成86个机关、单位对西部88个贫困乡进行帮扶……为落实扶贫政策和主张,各部门、地方开展宣传教育,调动内部资源转变经济结构,建立生产、畜牧养殖示范点,帮助群众提高农业生产和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在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全省年均贫困发生率下降3.16%(从2010年的22.89%下降到2013年的13.4%)。其中,对符合政府第30a号决议的奇山、祥阳、桂风等贫困县,已投资3530多亿越盾,实施75个基础设施项目(其中41个项目已投入使用);已拨款近1200亿越南盾用于落实扶持生产发展、农林业发展、土地分配、植树造林、吸引青年知识分子等政策。上述3个县的贫困率平均每年下降6-7%。

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该省2011-2015年扶贫计划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困难。目前,该省贫困发生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近贫率仍然较高,超过14%(相当于109,342户)。原因是义安省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恶劣;该省大多数贫困户的农业生产收入来源不稳定;仍有一批贫困户抱有等待和依赖国家扶持的心态,尤其是在山区和边远地区。

另一方面,全省仍有一些地方扶贫工作开展不及时有效,特别是乡镇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不足,落实扶贫目标的能力不足,如祥阳县从2010年至今推行的290多个扶贫模式中,有125个因效果不佳而被淘汰,而剩余的近170个模式中,有些模式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三光、三泰、鎏建等乡的杂交相思树种植模式;三光、三泰、三定、鎏建、舍良、峨美、香美等乡的粉红香蕉种植模式;豪猪养殖模式、散养鸡模式、良方鸡、乌鸡、孵化器模式、养蜂模式、沼气池模式……主要原因是农业推广人员能力有限、责任心不足,没有正确评估气候、土地、人口水平等实际应用条件,没有计算产品产量,缺乏指导和监督,导致许多实施模式效果不佳。因此,人们又回到了种植水稻和玉米的传统生产方式,脱贫进程陷入停滞。不仅是祥阳县,其他贫困率较高的山区县,如奇山县、桂风县、昆强县、归州县……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此外,也可以看出,现行扶贫政策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国家扶贫资源虽然规模庞大,但较为分散,缺乏集中度和同步性。扶贫政策仍然采取了逐级分级的模式,没有根据贫困户的具体原因(失业、懒惰、新分户、缺乏资金、缺乏土地、缺乏生产资料、缺乏科技知识、缺乏人力资源等)进行分类,从而制定出相应有效的扶贫措施。

为提高可持续减贫计划的有效性,今后一个时期,该省采取的措施是继续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对减贫工作的认识;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将创造就业机会与可持续减贫结合起来;有效实施职业培训计划、农林渔业推广,提高扶贫工作团队和贫困乡主要干部的能力;根据政府第30a号决议优先向贫困地区投入资金;继续动员各机关、单位和企业对贫困地区和乡镇进行援助和支持......特别是,为进一步具体化减贫政策,省人民委员会目前正在完成“到2020年减少贫困,改善义安省西部和沿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项目,其具体措施是:逐步吸引设施和加工厂到西部地区使用和消费原材料和当地劳动力;确保对少数民族和渔民工作和生产的优惠政策,使他们有安全的工作和生产;优先投资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职业培训和创造就业机会,以改善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

明权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减贫——面临诸多挑战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