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指纹
(Baonghean.vn)——逐步教育以限制“统一性”和强加性,力求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教育,这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像播种者一样耐心耕耘。
从高中到大学,我在学校的时候,从来没有老师谈过要做自己,而是经常要求学生效仿这个或那个朋友。
从我开始教书到现在,过去25年里,我从未要求学生做自己。虽然我不像很多同事那样,在考试前复印优秀作文发给学生,甚至强迫学生背诵自己写的所谓范文,但我也会给学生朗读很多优秀作文,潜移默化地鼓励他们模仿。当然,很多学生在考试中都取得了高分。我为此感到自豪,也从未担心过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
过去十年,得益于互联网、与世界的融合以及大量的阅读和聆听,我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美国人的一个典型观点是“尊重差异”。芬兰拥有世界领先的教育体系,它将教育的目的定义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并发展这些潜能,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造物主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世间每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一件奇妙无比的事情。数千亿人生老病死,然而每个人的指纹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卵双胞胎或三胞胎也不例外。因此,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性格和命运。由此可见,造物主的意图显而易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教育的使命,就其本义而言,是教导、引导和关怀(越南语中的“教育”一词源于汉语:“教”意为教导,“养育”意为培养;英语中的“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词根ēducātiō,意为培育、养育)。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过教育的人更好地发展。
各个时期的所有教育都有相同的基本目的。
然而,进入21世纪上半叶,我们看到,有些民族和国家已经达到了繁荣和文明的巅峰;与此同时,仍有一些民族和国家深陷贫困和黑暗之中。这种差异并非源于自然资源,而是源于人力资源,或者更确切地说,源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即教育方式。
各国都希望通过教育体系促进人民发展,但结果却不尽相同,这或许是因为各国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各国对“发展”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近年来,许多人都在探讨所谓的“教育哲学”。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正在审议《教育法(修订版)草案》,教育哲学问题也成为讨论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学校类型多样化机制的开放,一些私立学校把握住了时代的教育趋势,逐步按照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进行建设和实施。然而,在全国统一的、考试繁重的教育体制下,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实现多重目标,同时还要奉行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这无疑是极其困难的。
现在,我想教我的学生用不同于我所教的和书本的方式思考和写作。但这可能会让他们在考试中面临风险,因为他们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他们可能会失去进入好学校的机会。如果他们被训练成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表达,并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之处,他们不仅可能失去机会,甚至可能身处险境。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我所提出的“帮助人们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目的就可能落空。
在教育中,学生的失败也是教师的失败,反之亦然。
因此,整个系统需要统一的教育视角。
逐步减少教育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力求实现因材施教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像播种者一样耐心耕耘。而仅仅有这种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师范院校学生和在职教师进行大量投入,并对学校设施进行大量投入。如果一个班级有30多名学生,那么教师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
同样极其重要的是,学校以外的环境,也就是社会,接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教育成果,并继续为这棵“树”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为生命提供荫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