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井,乡村灵魂的一隅
(Baonghean) - 位于演州县演化乡的忠后村井是由阮太端医生于 18 世纪中叶建造的,当时他来到这里开辟村庄。近 300 年来,这口井从未干涸,一直是村庄清凉的饮用水源。以前,村里的井水不仅用于饮用,还被村民用来酿酒和制作美味的粉丝,在当地很有名。村民们认为水源是村里的守护神赐予的,每逢春节,他们都会用井水清洗祭祀物,希望祖先能够保佑他们,帮助他们繁荣昌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破坏,井壁倒塌,井底被填满。然而,村井的形象,与先辈们的联系以及文化空间,却永远铭刻在奠和乡老人的心中和记忆中。
为了保护村里守护神的遗物,退休干部阮仲鹏先生发动子女、邻居以及远在他乡的孩子们,支持修复和美化村里的水井。短短时间内,他筹集了5000万越南盾,村民们花了近100天的时间平整地面、重建庭院、疏浚水井,并重新栽种了老榕树。自建成以来,人们不仅来这里取水,村里的水井也是老年人经常坐下、欣赏风景、乘凉、闲聊庄稼、节日,甚至远近人情的地方。至于孩子们,在凉爽的午后,他们会互相邀请,在村子里玩耍、奔跑、跳跃、玩陀螺、弹珠、放风筝……阮仲鹏先生透露:“这水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先,从未干涸,不仅惠及忠厚村的人民,也惠及所有邻近的村庄和乡镇。我的工作也是为了传承村庄的传统,造福子孙后代。”
![]() |
演化公社(演洲)中口村井。 |
在田碧乡,当全村村民打的井大多被盐分污染、水色发黄时,丹村一口井的水却清澈见底。没有人能解释这其中的特别之处,但村民们一直相信这是村神的庇佑和庇佑。这口井不仅供村民用水,就连渔民们也来这里打水,既自用,也祈求一路平安。村民武氏燕女士说:“这里的井很干净,水质像泉水一样清澈,从不浑浊。人们来这里取水,船只也来这里取水出海食用。我们住在井边,所以时刻注意保护和保持卫生,确保大家有干净的水源。”
或者在奠光乡,村里还保留着1266年洪氏珠娘公主挖的一口井。洪氏珠娘公主是陈光开昭明王的妻子,当时她跟随丈夫来到乂安,准备抗击元蒙军队。她在这里招募人口建立了村庄,开办了江林大农场(包括以前的行林和稻园乡),也就是现在奠光乡、奠行乡和奠和乡的土地。她来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头挖了一口大井,井里充满了水,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江林,她教人们种桑、养蚕、织丝、种棉、织布……洪氏珠娘公主去世后,村民们为纪念她的丰功伟绩,建了一座庙。得益于这口井的水,奠光人发展出了当地最著名的粉丝制作行业。这口井至今仍然存在。
古人认为,村井是全村的生命之源,所以演州每个乡都有5到7口井,这些井都有数百年的历史。过去,人们挖井要精打细算,考虑井位的地理和风水,注重地下水源,所以大多数井水常年水源充足,清凉甘甜,不浑浊,不咸不咸。
历经风雨,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来水已遍布乡村,包括农村。但在演州人心中,村井却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价值。因此,许多村庄至今仍由村民自行清理村井,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出资出力,精心修复和保存。许多村井通常建在榕树、村舍和佛塔旁,为村里各代人营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空间。演化乡艺人高春上说:“榕树、水井和村舍庭院是村庄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子孙后代离得远、住得久,都会永远铭记它们。”因此,过去每个村庄都有一口井,比如演化乡就有通井、蔡井、孔井、关井和富井。村里的水井不仅仅是取水的地方,它还承载着每个村民的回忆和酸甜苦辣,凝聚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区凝聚力……
目前,整个演州县共有85口古村井。为了在整合时期保护“村落文化”,传承村落的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年轻一代对家乡的热爱,一代又一代的演州人,尤其是老一辈,投入了数亿盾和数百个工作日来修复这些古村井,精心维护,确保其始终洁净,并使其成为村落的文化活动场所。正因如此,在演州,榕树旁的古村井、村舍和村塔的形象至今仍保存完好。
文章和照片:迈江
(演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