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传统文化之美
(Baonghean)-一月是节日的季节。节日是传承传统文化价值的活动,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几代以来,节日以其独特的色彩在社区生活中得以传承。
近年来,节庆活动呈现出诸多负面化、商业化、迷信化,文化、伦理、宗教价值观念逐渐淡化等现象。因此,必须同步采取措施,使节庆真正成为文化活动,为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美做出贡献。
新年伊始,人们去节日放松身心,卸下旧年的重担和忧虑,期盼新的一年里一切顺利;去寺庙祈求自己和家人平安,过上好日子,这都是人类合乎情理的需求,值得尊重。尤其是在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这种需求无可厚非。然而,如今对一部分民众和官员来说,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参加节日的人们决心“祈求”他们想要的东西,即使是自私或不健康的东西。他们不在乎任何祈祷、借贷或向神明乞求的“方式”,只要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最快、最多、最好”的东西就行。
![]() |
布阿洞穴节的竹舞-插图照片 |
因此,新年伊始,寺庙和佛塔便成了许多人的首选。当纸钱和冥钱似乎不再具有足够的威力时,去寺庙的人甚至会用银行存款直接塞到神佛手中;他们四处撒钱,仿佛没有贿赂或“信封”,神佛就不会接受他们的祈祷。出于实用主义,许多去寺庙的人将价值观等同起来,将日常生活的后果带入精神世界。新年伊始,从神圣而虔诚的地方前往寺庙和佛塔,变成了一场推推搡搡、祈福的景象。更别提远在首都河内,近年来,人们总能看到在Nga Tu So附近一座寺庙举行的新年祈福仪式上,成千上万的人推推搡搡的场景。寺庙院子里挤满了人,人们涌上街头,许多人站在桥上远远地祈祷,阻碍了交通。没有一丝平静,只有不安的气氛。然后是Gióng节上“劈头盖脸”抢竹花的场面;再到Tran寺庙开光仪式上,人们推推搡搡、踩踏致昏……
节日参与者务实,但这种务实主义也蔓延到了节日的组织者和赞助商身上,这值得商榷。每个节日都想方设法邀请领导人出席,仿佛领导人越大,节日就越隆重。借着节日创新的名义,将节日与传统教育、旅游联系起来……很多地方,组委会不同程度地强加了一些可有可无的场景,使得作为节日主体的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被淡化。一些节日赞助商也想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声誉。舆论已经严厉警告,一种令社会反感的反文化游戏——传统节日里的“记录游戏”。从几年前数百斤重的粽子和日糕被供奉给雄王的记录来看,这些糕饼到献祭时已经变质,成为一种对祖先不敬的游戏。当时,林氏民俗节还试图“创下越南吉尼斯纪录”,让2012名参与者穿上官贺服饰,演唱北宁官贺民歌,以配合2012年举办。也许组委会是为了宣传林氏民俗节而想出了这种奇怪的花招,但却忘记了,要保护和弘扬整个民族的文化特色,特别是要保护林氏民俗节,首先我们必须保留其精髓之美、民间表演艺术的纯朴以及社区精神,正是这些才使得北宁官贺民歌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价值。
文化和宗教始终以善为目标,始终以纯真纯净的方式服务于社群。宗教绝不等同于实用主义和自私自利。也就是说,神佛一旦显化,绝不会帮助那些为了谋取地位而贿赂寺庙、行恶、谋取私利,不顾社群和神圣教义的人。
全国每年都会举办近8000个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因此,节庆管理问题始终受到文化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体育旅游部刚刚印发文件,要求地方加强2016年节庆活动的组织管理,提高群众的认识,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营造文明有序的节庆氛围,维护传统文化价值,满足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确保新年第一个节庆活动成为纯正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体现人民对和平生活的人性、人文精神和民主追求。
万添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