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你的面具,好好生活吧!

福英 October 31, 2023 17:28

(Baonghean.vn)——面具与真容、伪装与个性、自我与社会自我、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一条模糊的界限……我们如何才能让面具成为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它侵蚀和吞噬?我们必须摘下一些面具,才能真正地活着!

世界上第一副面具的创造者们或许无法想象,9000多年后,面具的概念会变得多维,它不仅是代表灵魂与精神世界连接的象征,也代表了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伪装——一种个性的伪装。

口罩一词如今已如此普遍,以至于原本应该加引号以表明其比喻意义的“口罩”一词,现在已不再需要了。口罩就是口罩,无需引号,人们依然能像往常一样理解它。你一生中戴过多少个口罩?

mr-knight2.jpg

日本人有一种值得深思的哲学:“每个人都有三副面孔。第一副面孔你展现给世人。第二副面孔你只在亲朋好友面前才会戴。而最后一副面孔你永远不会展现,它才是你最真实的自我。”

从远古到现在,不,应该说更久远,从人类出现在这个宇宙的那一刻起,他们或许就拥有多重面孔,以确保在他人眼中,自己呈现的是理想中的形象。在父母眼中,你是A;在朋友眼中,你是A';在伴侣眼中,你是A'';在同事眼中,你是A'''……你依然是A,但A的本质有时会被掩盖,被逗号遮蔽,无数的逗号构成了一张精巧的面具,让你能够迅速灵活地改变言行,以迎合不同的沟通对象。你内心深处是A,但你展现给世人的却是你想要成为的A;那是你,却又不是你——一个包裹着真我的外壳。

image.png

从出生起,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分离似乎就是一种预设的基因密码,无人例外,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最诚实坦率的人也不例外。这并非秘密,古代语言学家也从拉丁语“persona”(舞台面具)中借用了“person”(人)这个词。也就是说,人们戴着面具,总是戴着面具,依附于面具,甚至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是面具。人们永远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在内心深处,他们也明白自己的本性并不完美,距离他们想象和渴望成为的美好形象还很遥远,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戴上了无形的面具。

唯一的区别在于,善良的人无论戴上多少面具都不会失去其人性本质;而狡诈的人却很容易认同这些面具,任由它们吞噬自己的内心。长时间佩戴面具,虚假的表层会腐蚀内在的真实,虚假变成真实,真实变成虚假,真假交织在一起,以至于连佩戴者自己都无法分辨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34d346c062a811e993ee4dd9652dee62.jpg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尤其是社交网络兴起之后,人类的伪装变得越来越复杂精细。Facebook、YouTube、TikTok、Instagram……这些平台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其算法能够迅速激发互动,将人们拉入虚拟世界,使他们变成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甚至几个)版本。在Facebook上,我们变得风趣睿智——这与现实生活中安静寡言的我们判若两人;我们变得幽默风趣、洞察力敏锐,洞悉人生真谛——这与现实生活中迟钝迟缓的我们截然不同;我们拥有修长的双腿、明亮的大眼睛和白皙的肌肤——这与现实生活中腿短、单眼皮、肤色黝黑的我们大相径庭。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戴的面具极其丰富,今天是这样,明天可能就变成那样。人人都知道这一点,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处于虚拟状态,只是为了获取信息、为了娱乐而点赞,但我们又怎能相信呢?然而,我们却在竞相成为虚拟人物,如果给他们排名,只会造就更多的虚拟人物,而不是最虚拟的。渐渐地,我们发现,戴面具并非为了炫耀,并非为了向世界炫耀,而主要是为了满足炫耀的欲望,欺骗自己。

有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许多人无法回答:你是怎样的人?描述自己其实很难,因为你早已习惯戴着虚拟的面具,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样子。你或许能猜到朋友、家人、同事、邻居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但当你回过头来问自己时,却茫然不知。面具与真我之间、伪装的个性与真实的自我之间、自我与社会化的自我之间、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都存在着一道模糊的界限……面具怎能仅仅是自我的一部分,而不逐渐侵蚀、吞噬自我呢?你必须摘下一些面具,才能真正地活着!

特稿刊登于《义安报》

最新的

x
摘下你的面具,好好生活吧!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一款产品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