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爆发出歌声

October 9, 2014 10:11

(Baonghean.vn)时光荏苒,神圣的首都已经完全回归祖国的心脏60年了。回首当年“五门迎进军”的盛况。犹如花台迎接五片桃花盛开”,我们再次见到昔日义安军人,他们英勇无畏,满怀信心,即将夺回祖国的心脏——挚爱的河内。

60年前,在胜利日的喜悦中,凯旋归来的部队中,有许多是乂安的子弟。从先锋军(308师)、350师、316师到57团(驻扎在苏联故土的部队),胡伯伯挚爱的祖国的军人们,经过了慈武、培卡、纳岸,经历了守同、边桥、上老等战役,长途跋涉,汇聚在一起,创造了历史性的奠边战争。在金秋十月,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一起,为夺取挚爱的河内而奔赴战场,谱写了辉煌的“黄金史诗”。

12
1954年10月10日,军队进军占领首都。

裴文豪先生(今年87岁)与次子裴春阳(Bui Xuan Duong)简朴地生活在兴禄县福禄村宁静的裴辉碧巷里。他看起来更像一位隐居的老人,而非一位身经百战、光荣上校。当国家从枪林弹雨中恢复平静后,他以上校军衔退役,担任第三军政治部副主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走进他那通风简朴的房子,仿佛回到了60年前,部队欢快地向河内进军的情景。

Cụ Bùi Văn Hòe (tóc bạc) và cụ Phạm Đức Minh cùng xem lại hình ảnh của những ngày về tiếp quản Thủ đô
裴文豪先生(右)和范德明先生回顾占领首都期间的照片。

从1954年10月初起,法军被迫撤出河内。法国将首都河内、平原城镇以及包括海防和广宁在内的300天区(300天后,接管工作完成)移交给我们。当时河内局势相当混乱。全市约有六七十万人口,但全部撤离后,只剩下约30万人。他们大多是丈夫和孩子都去打仗的人,以及一些穷人。

1954年10月10日上午,士兵裴文豪和战友们在河南省同文站下车,组成11连(350师53团3营)的队伍,向首都进发。当时,我军战士们都穿着同样的“三十六道”驻军衫,头戴用降落伞布包扎的编织帽,佩戴用布料制成的军徽,但刚刚在晴朗的天空下完成了民族神圣抗战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精神和喜悦。

何先生回忆说,当时天色已晚,他的部队和其他许多部队刚刚抵达河内。“经过河东地区时,人们站在道路两旁,举着彩旗和鲜花欢迎部队,但当我们到达青春地区时,气氛相当安静,因为实际上,这一带的人们仍在法军控制区内。但没过一会儿,当他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部队返回时,人们就开始涌出来。沿着道路两旁,沿着我们行进的街道,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奔跑,互相呼喊着高兴的话:“你们回来了!好啊,你们回来了!““我们的部队回来了!我们的军队回来了!”有些妇女年纪大了,却仍然像孩子一样跳来跳去。有的搬来椅子,有的搬来桌子,还有水果,大家都想方设法给士兵们带点东西……人们给士兵们端来的水壶都被烟熏黑了。我们看到很多人眼角都噙满了泪水。

在翁路口,他的部队左转前往白梅机场休息。当晚,武元甲将军立即前来探望。总司令第一句话就是:“你们都还好吗?首都期待着你们的归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胡先生回忆道:“我参与了两次收复:首都和西贡市。但当我回到首都时,我感到无比激动和感动。或许是因为在人们挥手欢呼、欢呼雀跃迎接归来的部队的同时,他们也欢迎着自己在胜利的队伍中行走的父亲、丈夫和孩子。我走到哪里,哪里就看到一片欢腾。孩子和老人手里拿着带有黄星的红旗,挂在墙角、屋檐下、树丛里。”

继续讲述故事,范德明先生是何先生的邻居和战友,曾是中央保卫部队第600团第11营3连的士兵,他自豪地讲述了自己在军队服役的岁月,与英雄贝文丹和朱文梅同在一个班。

1954年10月10日,第600团从山西向河内进发。在解放日的欢呼声和首都人民的欢呼声中,该团立即开始接管水站、武警司令部和108研究所(现)的阵地。他所在的第11营很荣幸地承担了保卫中央委员会重要机关的重任。潘德明先生回忆道:“一天晚上,我值班时,一个陌生人要求进来,我坚决不答应。等卫兵出来后,我才知道是武元甲将军。我不认识他,所以就没让他进来,仅此而已。”当时,将军立即称赞道:“同志们,你们把目标保护得很好。谢谢同志们。”

那天收复首都的部队中,有些部队没能融入到胜利的旗帜、鲜花和喜悦的泪水中,他们是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时任57团宣传员、空军高中原副校长陈国幸上校说:“我的部队是1945年八月革命后在义安省成立的宫队(义静苏维埃运动红色自卫军后裔)。1950年我军组建主力师时,该队隶属于304师,被称为57团。该部队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于1954年10月9日收复首都,作为308师第二天正式收复首都的先锋队。”

1954年10月9日清晨6点整,第57团奉命出发前往河内。全团从竹山出发,整齐列队,在挥舞旗帜和鲜花欢迎的人群中穿过河东镇。抵达丰圹后,我方侦察兵报告:敌军在阿图索部署了一队坦克和装甲车。我方联合停战委员会军官抗议法方在我前进路线前部署坦克和装甲车,认为此举不友好。法方解释说,这是“举行军队交接仪式”,但仍立即将车辆撤出接触区,交接开始。我方士兵持枪前进,在越法联合停战委员会军官的带领下,逐一替换在白梅机场21座瞭望塔和空置设施各处站岗的法军士兵。交接备忘录的签署是在一个相当大的机库里进行的。不少外国记者见证了这次交接。他们惊讶地看到,我们的指挥官用流利的法语交流,并不断拍摄我们士兵的装备,从帆布鞋、竹帽、水壶到冲锋枪……

至10月9日中午12点,主要地区的接收工作已完成,该团已进入战斗状态,准备为1954年10月10日我军正式进军首都保卫安全、秩序。

他回忆道:“我们的部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民就欢呼:‘万岁!胡伯伯部队万岁!’”57团10月9日“先头”接收与10月10日接收部队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以战备状态接收,通过国际委员会、越法联合检查委员会的监督,直接与法国士兵接触,执行任务,建立据点,保护主力部队第二天庄严安全地行军……特别的是,接收河内有两个典型的团:第一,首都团102团是在全民抗战爆发时在河内市中心组建的;第二,57团是在胡伯伯的家乡组建的,自1945年八月革命以来,主要由来自义安省和河静省的红色自卫军士兵后代组成。

乔友苏(现为兴政省)先生是越南政府总理办公室自1952年底起挑选的八名来自义安的士兵之一。这八名义安士兵包括警卫、食品保安和特工。乔友苏先生负责保护核心部队。他曾与队友们一起,将罗贵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第一任大使)的夫人安全护送回国。他还曾随团前往老挝桑怒,迎接苏发努冯亲王一家返回越北抵抗基地。

在攻占首都前一周左右,他的部队奉命从山西乘机动车前往河内,在原法国医院(现越共医院)休整。返回时,首都已是沉睡。肩负着服务和保卫主席府及党中央重要机关使命的战士们悄悄地迅速部署任务,等待着军队在凯歌中凯旋的那一天。他说:“当时我们有点难过。我们悄悄地回来了,没有像战友们那样受到欢迎。但后来,我们比任何人都感到自豪,因为我们肩负着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很少有人能轻易承担:保卫主席府和其他重要机关。”一周后,胡主席正式向全国人民介绍自己时,乔友苏先生得以与战友们一起,以警卫兵的身份,在河内雄伟庄严的秋日天空下亮相。

(待续)

陈海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河内爆发出歌声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