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生中的两位美女
米列娃·马里奇与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好友,两人怀揣着共同的热情,最终结婚并成为他的第一任妻子。她的表妹艾尔莎·洛文塔尔则成为他的第二任人生伴侣,扮演着值得信赖的合作者和伴侣的角色。
米列娃·爱因斯坦-马里奇于1875年出生于塞尔维亚蒂特尔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十几岁时,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她被允许就读于萨格勒布的一所男校。马里奇被誉为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优秀学生。1896年,马里奇开始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转学到苏黎世理工学院(即如今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简称ETH)的前身。马里奇的大学好友中就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玛丽克大学期间,曾在德国海德堡学习了一个学期。这段时间,玛丽克开始与爱因斯坦通信,爱因斯坦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多莉”,并鼓励她早日归来。玛丽克回到瑞士后,他们的友谊进入了新的阶段。
虽然玛丽克的家人支持这段恋情,但爱因斯坦的父母却坚决反对。他们不认可玛丽克比爱因斯坦大四岁、信教且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事实。
![]() |
米列娃·马里奇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图片:维基百科。 |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爱因斯坦和玛丽克的爱情持续升温。然而,这段时间玛丽克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了许多困难。1900年,爱因斯坦毕业并开始找工作,玛丽克期末考试不及格,被迫在实验室工作,准备补考。然而,她的努力再次失败。在此期间,她发现自己怀上了爱因斯坦的孩子。
1902年初,玛丽克在塞尔维亚父母家中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女儿莉泽尔(Lieserl)。然而,她女儿莉泽尔的下落却不明。莉泽尔出生后,关于她的记录基本消失了。许多故事都说莉泽尔被另一个家庭收养了。莉泽尔最后一次被人听到是在1903年,当时一封信说她感染了猩红热。
结婚
爱因斯坦和马里克于1903年重逢。他们在瑞士伯尔尼结婚。一年后,他们的儿子汉斯·阿尔伯特出生。他们的第三个孩子爱德华于1910年出生。
爱因斯坦于1912年成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教授。在此期间,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洛文塔尔(Elsa Lowenthal)开始了一段恋情。1914年,爱因斯坦移居柏林。玛丽克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也跟随他来到柏林,但不久后就回到了瑞士。爱因斯坦于1916年提出离婚,三年后正式离婚。根据协议,玛丽克将在爱因斯坦1921年获得诺贝尔奖时获得奖金。
与爱因斯坦离婚后,玛丽克的生活一蹶不振。她经营着一家寄宿公寓,还在学校教书以维持生计。1930年,儿子爱德华精神崩溃,一切似乎都在她的眼前崩塌。爱德华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而他的兄弟汉斯·阿尔伯特则于1938年随家人移居美国。
十年后,米列娃·爱因斯坦-马里奇去世。
表妹——第二任妻子
艾尔莎·洛文塔尔是爱因斯坦的远房表亲,1876年1月18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尽管爱因斯坦当时已经与玛丽克结婚,但两人的关系在1912年左右变得更加亲密。艾尔莎此前也曾结过婚,但最终离婚。她育有两个女儿,伊尔莎和玛戈。
![]() |
艾尔莎·洛文塔尔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图片:维基百科。 |
艾尔莎被视为爱因斯坦的助手和值得信赖的伴侣。1917年,这位著名物理学家的病情恶化,艾尔莎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直到他恢复健康。两人于1919年6月2日结婚。
随着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艾尔莎陪同他多次周游世界。1921年,他们访问了美国,同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艾尔莎一直支持爱因斯坦的研究事业,帮助他打理日常事务,直到1928年。即使在他更换了一位新秘书之后,艾尔莎依然是他孜孜不倦的陪伴者。
纳粹掌权后,爱因斯坦的日子开始难过。他曾公开反对纳粹的反犹政策。1933年,爱因斯坦与艾尔莎一起前往其他国家旅行时,发现他们的家被洗劫一空,财产也被没收。意识到无法返回德国后,爱因斯坦决定留在美国。在那里,爱因斯坦成为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教授。
一年后,艾尔莎得知女儿伊尔莎罹患癌症,便前往巴黎陪伴她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伊尔莎去世后不久,艾尔莎也患上了心脏和肺部疾病。1936年12月20日,她在普林斯顿的家中去世。
据越南快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