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幸福
(巴恩赫安)——我在经济国防第四集团工作期间,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讲述着来自低地的年轻夫妇为了谋生而来到这里,相识、结为夫妻,最终选择这片边境地区作为他们幸福的归宿,为建设更强大的祖国贡献力量。
(巴恩赫安)——我在经济国防第四集团工作期间,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讲述着来自低地的年轻夫妇为了谋生而来到这里,相识、结为夫妻,最终选择这片边境地区作为他们幸福的归宿,为建设更强大的祖国贡献力量。
我们抵达军经四团宿舍时,夕阳已落山。或许,这是一天中最热闹、最拥挤的时刻,男男女女们结束了部队的工作,回到家中,一起准备晚餐。大人们的欢声笑语,夹杂着孩子们在幼儿园玩了一天后向父母哭诉的声响,气氛温馨祥和。
怀着喜悦的心情,我们走访了第四军经济团助理潘文同上尉和那义中学(奇山)教师陈氏莱的家人。小屋里,香火缭绕,桃花盛开,迎接春节的到来。莱老师正在准备一些“林香”,准备明天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春节。她兴致勃勃地说:“今年春节,董先生值班,我和丈夫就趁着这几天假期,让孙子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春节……”。故事里说,他们相识于董先生在第324师工作时,而陈氏莱当时是义安师范学院的学生。 2008年,两人还没来得及互相了解,他就被上级调到军经四团工作。
为了离丈夫近一些,黎女士自愿到边境地区工作。她原本以为去奇山(Ky Son)是为了离丈夫近一些,但她接受了一份在距离丈夫工作地点70多公里的帕丹中学(Pha Danh Secondary School,简称奇山)的工作,这让她面临挑战。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互相鼓励,努力完成好各自的工作。在帕丹中学任教四年多后,她被调到丈夫工作所在地那诺中学(Na Ngoi Secondary School)。黎女士坦言:“我和丈夫能有今天的幸福,非常感谢经济保卫四团。我们刚来这里时,一无所有,但经济保卫四团对我们关怀备至,为我们创造条件,借地、提供资金和物资;我们的同志们,有的帮忙,有的借钱,每人借一点,让我们得以建房。”
![]() |
潘忠禄上尉的家人。 |
送别同莱小两口,我们来到了保卫经济四团计划助理潘仲琉队长和那艾乡医务员朱氏莲家。小屋里,莲女士正在为村民们“治病”,而琉先生和父亲则在帮妻子准备晚餐……夕阳西下,她的病人都已回家,在火红的炉火旁,我们和他们一起回忆着初次相识的时光。那时,莲女士是保卫经济四团的青年知识分子志愿者,而琉先生是保卫经济四团生产二队的年轻工程师兼干事。他们一起翻山越岭,为村民“治病”、脱贫致富的日子,也是滋养这对年轻夫妇爱情最美好的时光。当他们完成青年知识分子志愿者的使命后,便结为夫妻。她继续留在村里做志愿者,并被纳尼戈伊公社卫生站录用。
在军经四大队,我们感受到了这里邻里情谊和战友情谊。每天辛勤劳作后,傍晚大家聚在一起,喝着绿茶,聊着家常,聊着家乡的故事、家庭的点点滴滴,聊着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每个家庭情况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父母双方都住得很远,帮不上什么忙。他们比任何人都更能理解彼此,共担生活上的艰辛,轮流承担家庭的琐事,共同完成部队的任务。比如,照顾孩子。平日里,孩子们要上学,但到了节假日,很多家庭夫妻双方都要去单位忙,没人照顾孩子。但在军属区,只要家里有一个人,孩子的父母就不用担心了。亲眼目睹军经四大队家属区的温馨生活,我被家属区这个大家庭里那种亲密、真挚、团结的感情所感动。而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这个家属区的家庭总能克服一切困难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原因吧。
第四军经团政委阮春耀上校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为了让干部安心工作、牢记单位使命,第四军经团党委和指挥部出台政策,为军属提供土地用于建房、扩大生产。单位还为每个军属提供2000万至3000万越南盾(包括物资和现金)的补助,并提供一些生活便利和建设期间的补助……”。此外,单位还出台多项政策,切实关心官兵家属,例如每逢节假日、春节或军属家属遇到困难或不幸时,集团领导和指挥员都会直接到家慰问慰问。正是这种关心帮助军属家属“安家落户”,帮助干部职工安心工作、牢记单位使命。而单位的家属区也越来越拥挤。
看着这些幸福的家庭,我的心情难以言表。我暗自想,经防四组背后一定有着巨大的支撑。因为在这个军属区,军属们不仅是战友,共同奋斗,更是彼此扶持、互相扶持。其中,女性——军嫂们——的牺牲更是巨大的。
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