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幸福
(Baonghean)-阮春勇先生(家住琼琉县琼玉乡第六村)如今已年逾古稀。每当回忆起往事,这位盲人老人总会潸然泪下……然而,孝顺的女儿,如同无价之宝,却为盲人父亲带来了无尽的幸福……
贫穷的日子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邓先生仍然无法忘记那黑暗的一天……1963年,当时他是农业部农场司建筑设计部门的一名公务员。有一天,他和同事们正在踢足球,不幸的足球飞到了他的脸上,他昏了过去。在中央眼科医院度过了5个月零17天,经历了希望和失望,当他得知自己永久失明时,几乎崩溃了。
仿佛命运的安排,在病床上煎熬的日子里,这位盲人青年偶然结识了同病房一位病人的亲戚——陈氏宣(来自河内市丹凤县中州乡)。陈氏宣探望了陈氏宣一家,目睹了这位年轻人早年的不幸遭遇,便主动攀谈起来。渐渐地,两人的谈话变得亲切起来,彼此的心也随之被触动。也正是在那时,义河男孩和河城女孩开始了一段流浪的旅程!
出院后,这位盲人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只好前往北江学习一门盲人手艺。但他很快意识到,这里的生活只能养活自己,乡下的亲人还能依靠谁呢?想到这里,他决定收拾行李回家,开始打工谋生。“那段日子,我们全家都很贫困。我23岁母亲去世,父亲年老体弱,三个弟弟妹妹也都体弱多病,一个营养不良,一个失明了。” 阮勇先生回忆道。
![]() |
阮春勇先生的放松时刻。 |
盲人慢慢翻阅着往事:“那时候,看到合作社有人在灌溉,算工分,我就跟着去。他们挑水,我也挑水。他们扛绳子一头,我扛绳子一头,就这样拉着。最难熬的是去义丹打柴,将近六十公里,我只能扶着建安车的后车厢走。明眼人都知道哪里该躲,我却看不见,只能在林间小路中间,踩着坑洼往前跑。”他没有砍柴,而是跟着看车:“人们拿来一根绳子,把所有的车都绑在一起,绑在我的腿上。遇到贼就喊,旁边的樵夫听到就跑来救我。那天我去帮人看车砍柴还好,没遇到贼。不过好几次,他们把我绑在树林里的时候,突然下雨,我全身都湿透了。回来的时候,他们给我钱,每人都给我几捆柴火。”
那时,他跟着人把柴火和油运到琼寿、琼顺、琼海、琼龙(琼琉)等乡去卖。闲暇时,他就去捡牙签和香,然后在村里的小路小巷里摸索着卖,挣钱买米。他说:“那时候,我一心想把弟弟妹妹们送去上学,所以什么事都愿意做。”
上世纪70年代,在琼玉(琼琉)乡,人们很难忘记一位盲人的形象。他每天早晚都扛着一个用电池供电的中国喇叭,在公社里四处宣传。只要公社有什么政策或方针需要宣传,人们就会来找他。他明白之后,就针对性地讲。不需要任何文件,他和琼玉公社的干部们就走遍了村里、巷子,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家庭的困苦生活,让这位残疾人不再顾及个人隐私。年过四十的阮先生依然单身,直到有一天……1979年底,追随爱情的召唤,宣女士收拾行囊,从河内来到义安。两人重燃旧情,结为夫妻。阮先生吐露心声:“其实,1965年,我和一个朋友去河内看望她。但我想,当时她可能没有足够的勇气跟我回义安。于是,我只好跟随朋友去了海防,摇摇晃晃地搭上一艘老乡的船,回到了琼吕。当时战火纷飞,船每隔几分钟就要停一下,躲避炮火。从漂泊的那天起,14年过去了,是书信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幸福仿佛已经向盲人微笑,却不料……四天前,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生时,Tuyen太太也患上了肝癌。这位不幸的母亲在女儿仅一个月零十天时,痛苦地离开了人世……
公鸡养育小鸡
这位盲人父亲最大的财富是他的女儿阮氏盖。阮先生在回忆中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妻子病到第五天,还有奶水给孩子喝。但我听到表兄弟们说要把母子分开,因为她身体太虚弱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还好当时助产士刚生完孩子。于是我把孩子送到了育婴室。几天后,助产士的奶水不够我们俩喝,她也得去上班了。我只好把孩子抱回家,用米汤代替牛奶。”
邻里许多有年幼子女的母亲,对“单亲爸爸带孩子”的处境感同身受,经常来探望和哺乳。邓先生的弟妹们如今都长大成人,可以分担一些负担,帮他做些事。白天,他送孩子们出去打工。卖完牙签和香之后,他又去打柴,扛着柴火和油,到处转卖赚钱,挣来的钱用来给孩子们买菜、买粥维持生活……夜幕降临,他又回到自己的小屋里照顾年幼的孩子们。
当时,他的右腿神经痛,左腿风湿,还饱受高血压的折磨。但这位盲人父亲无论风吹雨打,依然辛勤地抚养着孩子们。在两个妹妹的爱护和帮助下,他尽到了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
女儿考入河内国立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的那天,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位盲人父亲心中百感交集。他原本希望女儿能去乡村学校当老师,老了还能有人依靠,但如今女儿的愿望却落空了。最重要的是,他该从哪里弄钱来供女儿读书?这让他夜不能寐。为了供女儿上大学,这位盲人父亲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在那段艰苦的旅程中,阮先生从未感到孤单,因为他身边有亲朋好友、邻居,最重要的是,他有孝顺儿子的决心。阮先生刚入学,就已经开始工作赚钱帮助父亲支付学费。阮先生吐露心声:“很多时候,看到儿子刚下班,就匆匆忙忙地从河内赶上公交车回家,虽然疲惫不堪、饥肠辘辘,但手里还带着给父亲的药和礼物,我既同情他,又生他的气!”
阮氏盖女士如今是一家日本劳务输出公司的员工,工作稳定,收入不错。阮先生早已不再卖牙签了。贫困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阮氏会
琼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