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合农业推广模式的有效性
作为将科技进步成果传递给农民的桥梁,近年来,归合县农业推广站-水产推广站组织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农牧业模式,帮助群众转变种植方式,增加收入,发展家庭经济。
(Baonghean)-作为将科技进步成果传递给农民的桥梁,近年来,归合县农业推广站-水产推广站组织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农牧业模式,帮助群众转变种植方式,增加收入,发展家庭经济。
该地区地势陡峭,水稻种植地经常遭受水土流失。此外,由于大多数人的耕作方式落后,导致该地区水稻产量低下。近年来,自农民采用深层颗粒施肥方法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这是该地区农业和渔业推广站自2009年以来推广的一种模式。
农业推广站站长潘青心表示:“插秧时,水稻植株会通过埋入地下约7厘米的混合肥料颗粒进行施肥。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生产,农民将获得诸多益处。淋溶量将大大减少,肥料也不会蒸发。由于压缩的肥料颗粒会缓慢溶解在土壤中,水稻植株能够充分吸收养分。这样,水稻植株将生长良好,分蘖力强,抗病虫害能力更强。最终,水稻产量将提高15%至20%。
阮氏秋女士家的绿芦笋种植模型
(Tam Hop 公社 Son Thanh 村)。
珠定乡是首批推行该模式的乡镇之一。该乡农业推广官员黎勇雄表示:“最初只有少数农户实施,但现在全乡人民都纷纷效仿,这已成为一种生产习惯和意识。因为实践证明了这种方法的经济效益。由于整株作物只需施肥一次,并限制使用农药,农民的投入成本每亩地可节省约3-4万越南盾。此外,由于生产力提高,农民还能获得18-20万越南盾/亩的增收。”
示范点建成后,农技站组织培训,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全县千家万户。农民们意识到这种生产方式的有效性,纷纷积极推广。至今,示范点建设四年来,全县已有16个乡学习和效仿。为了给群众提供足够的肥料,县人民委员会拨款2亿多越南盾,为周光、周定、周禄、周强、同合5个乡购买了5台压肥机。这些压肥机每天可压制约1吨的肥料颗粒,基本满足了群众投资集约化农业的需要。
为实现农作物多样化,农业推广站组织开展了多项示范,向农民推广科技成果,例如三合乡的清洁蔬菜生产模式、周定乡的无病甘蔗种植模式、同合乡的嫁接种植KB10相思树模式。其中,最突出的是三合乡山清村的绿芦笋种植模式。这是一种经济效益极高的作物。
最初只有1户家庭种植,现在已有8户家庭参与种植,种植面积达2公顷。由于绿芦笋是新作物,在组织示范种植时,农业推广站派工作人员直接指导种植户种植技术。得益于此,芦笋长势良好,产量高,平均每天每株芦笋可收获3公斤。目前每株芦笋售价5万越南盾,农民每月每株芦笋可赚取近500万越南盾的收入。
阮氏秋女士家(三合乡山清村)是种植绿芦笋的先驱之一。目前,他家有3亩地种植芦笋。秋女士说:“种植绿芦笋比种植其他作物效益高出许多倍,还能帮助农民获得科技进步。由于收获周期为6至8年,农民的前期投入将大大减少。”
目前,农民生产的所有产品均由河协公司收购。此外,该公司还派遣技术人员直接指导农民如何照料、施肥和收获。对于刚开始种植的农户,公司将提供一半的种子贷款,并在收获后返还产品。鉴于芦笋给人们带来的效益,三合乡将在不久的将来在南山和隆成两个村扩大芦笋种植面积。
除了种植业,县农业推广站还注重畜牧业发展。2011年和2012年,该站建立了许多畜牧业示范点,引进新品种,保护地方品种,如连合乡的养猪模式、同合乡的注重环境卫生的瘦肉型猪饲养模式、南山乡的养鸭模式、周里乡的养黄牛模式……这些模式取得了实际效果,并逐步在本县各地推广。这些模式帮助农民接触畜牧业的新科技成果,相互分享畜牧业的新科技,带来高经济效益,为改变小规模畜牧业向集约化畜牧业转变、向商品生产方向发展做出贡献。特别是,积极为家庭、村、公社和邻近公社的农户提供品种来源。
通过示范农业推广模式,组织职业培训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秉承“手把手,农业生产职业培训”的理念,引导群众应用新的科技成果。通过农民论坛,大家有机会分享和学习生产经验。得益于此,许多模式在大规模生产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该地区农业产品价值做出了贡献。
文章和照片:Pham 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