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60年前的河内
自1954年10月10日完全解放以来,河内已经历了60年的变化。高楼大厦林立,主干道以新的名字延伸至郊区。如今的河内拥有了它独特的面貌和地位,然而,在许多河内人心中,他们仍然情不自禁地怀念解放前的河内,怀念那些早已失传的河内当时的名称和建筑标志,那些是否还存在……
![]() |
现代的河内有了自己的地位和地位,但在许多河内人的心中,仍然怀念解放前的河内面貌。 |
首都的象征
感谢日本记者拍摄的珍贵彩色纪录片,我们至今仍保留着1954年首都解放日的影像。当时,军队从五座城门,沿着河内老城区的主干道——杭街——进入河内,解放了河内。从这些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河内老城区依然保存完好,保留着“老街、老房子、深棕色瓦顶”的特色。
1954年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刻,那就是我军没有直接在河内与法国军队交战,而是解放了河内。因此,河内得以解放,而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河内的建筑和房屋几乎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河内老城区才因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而出现扭曲。
1954年以前的河内建筑风格并不局限于这36条街道。河内市规划与建筑厅副厅长、建筑师裴春松介绍说,河内的建筑风格非常多样化。仅在法国殖民时期,河内的建筑风格就多种多样:前殖民时期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法国本土风格、装饰艺术风格、中国风格。其中,有一种典型的适应当地气候的建筑风格,即融合了东西方建筑优点的印度支那建筑风格。
那个时期典型的法式建筑作品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河内的骄傲,让许多游客在游览河内时,恍然间邂逅了辉煌的法国首都巴黎熟悉的街角。
在1954年之前法国人留下的建筑作品中,龙边桥是不可或缺的。龙边桥是红河上唯一的一座铁桥,由法国人于1902年建成,被比作“横向的埃菲尔铁塔”,在当时与法国军队的失败联系在一起。
它见证了最后一批法国士兵撤出河内。当时,10月9日下午4点30分,当最后一批法国士兵从龙边桥撤至嘉林时,整个河内灯火通明,五彩缤纷的旗帜飘扬。街道上悬挂着五彩缤纷的横幅,上面写着:“胡志明万岁!”“凯旋的军队万岁!”……
如果说龙边桥见证了法军撤退,那么仅仅一天之后,河内旗台就见证了越盟胜利部队的升旗仪式。据史料记载,河内旗台与阮朝时期的河内城同时建造(始建于1805年,竣工于1812年)。法国人摧毁河内城时,也曾试图摧毁旗台,但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10月10日,进京部队列队行进,聚集在河内旗杆体育场,隆重参加由军委组织的升旗仪式。红黄两星国旗首次在河内旗杆上飘扬的那一刻,是河内人民永远难忘的瞬间。
自河内沦陷、总督黄耀逝世(1882年)以来,经过70多年,阮朝修建的旗台先后悬挂过西方国旗、日本国旗、中越国旗、西方国旗,现在终于可以悬挂祖国的国旗了。
![]() |
1954 年 10 月 10 日下午,在 Cot Co 体育场举行了历史性的升旗仪式。 |
街道名称流,街道名称……
河内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武怀德表示:“与 1954 年相比,现在该市的面积增加了 22 倍,城市人口增加了 12 倍。”
在河内这片千年土地上,每一条街名都经历了许多历史的风风雨雨。
回顾历史,日本推翻法国殖民统治(1945年3月9日)后,1945年4月,陈仲金政府成立。1945年7月20日,日本将河内、海防、岘港三地移交给越南人民进行行政管理。陈文莱博士(1894-1975)受邀出任河内市长。
在短短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陈文莱博士更改了河内许多街道和公园的名称。他将那些以法国人命名的街道改成了越南著名人物的名字: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国王、指挥抗战的将军、抗法起义的领袖、爱国人士、著名诗人……
由此可见,陈文莱博士对河内街道的命名遵循了以下原则:以名人为主要街道命名,以关系密切的街道排列紧密,以街道名称命名花园。例如,围绕陈兴道大街,有耶侨街、多祥街、陈平中街、德麦巷、平滩花园街……
法国人重新占领河内后,将街道名称恢复为法国殖民时期的名称。首都解放后,我国政府将这些街道名称恢复为陈文莱博士所命名的名称。一些临时占领时期的旧街道名称被废弃。法国、英国和美国的街道恢复了长进、行开和长氏的名称;同庆街改为行排街,嘉隆街改为巴朝街,含义路改为陈富街等等。
而1954年以后的街道名称一直稳定至今。
据新闻报道